封面
版权页
序
前 言
第一章 基础及影像诊断
第一节 高敏肌钙蛋白及多种标志物在ACS中的研究进展
一、高敏肌钙蛋白
二、与诊断有关的其他ACS标记物
三、与ACS预后有关的生物标记物
四、小结
第二节 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
一、CRP-心血管事件的强力预测因子
二、CRP-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子
三、降低CRP-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第三节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一、背景和意义
二、侧支循环的形成与调节机制
三、侧支循环的病理生理
四、侧支循环的解剖及分布
五、侧支循环的评价方法
六、侧支应答的影响因素
七、改善侧支循环的方法
第四节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危险评价
一、按冠状动脉病变解剖特点的评分系统
二、功能解剖的危险评分
三、解剖和功能解剖评分的局限性
四、心肌风险评分
五、临床风险评分
六、解剖和临床结合的评分
七、整体危险评分
八、风险-效益分析
第五节 冠心病干细胞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一、干细胞概述
二、干细胞心肌再生的理论基础
三、干细胞在冠心病的应用
四、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第六节 心血管遗传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第七节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一、冠心病的流行特点
二、冠心病危险因素
三、个体冠心病风险评估
四、控制危险因素,遏制冠心病的流行
第八节 运动试验的现代观念
一、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二、心脏负荷试验
三、心肺运动试验
四、小结
第九节 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
一、评价室壁节段性运动
二、评价心脏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三、评价冠心病并发症
四、判断心肌缺血、梗死区域与存活心肌
五、超声新技术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第十节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一、心肌灌注显像
二、心肌代谢显像
三、心脏核医学显像研究进展
第十一节 冠脉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
一、多排CT筛查冠心病的价值
二、多排CT对冠状动脉支架成像的价值
三、多排CT评估CABG桥血管的价值
第十二节 多排C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第十三节 磁共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一、概述--磁共振基本知识
二、心肌缺血
三、心肌梗死
四、心肌梗死并发症
五、鉴别诊断
六、比较影像学与影像学检查合理应用和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血脂研究及治疗
第一节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基础研究进展
一、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二、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三、甘油三酯与动脉粥样硬化
四、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血脂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及一级预防研究进展
一、胆固醇与冠心病一级预防研究新进展
二、高TG血症与冠心病流行病学及一级预防
三、高密度脂蛋白与冠心病流行病学
四、其他血脂指标与冠心病
第三节 冠心病患者血脂的干预治疗研究进展
一、冠心病患者血脂干预的时机及目标
二、冠心病患者血脂干预的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三、降胆固醇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四、降甘油三酯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五、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六、药物联合治疗
第四节 调脂药物安全性
一、肌肉毒性
二、肝酶异常
三、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四、出血性卒中
五、小结
第五节 特殊人群的血脂干预治疗
一、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干预治疗
二、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干预治疗
三、ACS及PCI患者的血脂干预治疗
四、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五、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冠 心 病
第一节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识别与评价
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
三、诊断方法
四、预后
五、药物治疗
六、血运重建
七、小结
第二节 介入治疗时代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价值的再认识
一、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更新
二、对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心电图ST-T改变的再认识
三、特殊部位及特殊情况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四、根据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血管
五、心肌再灌注的心电图表现
第三节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无创检查评估、危险分层及预估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二、基本实验室检查
三、心电图检查
四、胸部X线检查
五、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造影
六、负荷试验
七、多层CT或电子束CT
第四节 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一、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方案的选择
二、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第五节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运重建治疗策略选择
一、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
二、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与血运重建治疗比较
三、稳定性心绞痛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的比较
四、小结
第六节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
一、吸烟
二、营养
三、运动
四、精神、心理因素
五、体重控制
第七节 冠状动脉痉挛
一、前言
二、病因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四、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
七、特殊类型
八、小结
第八节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一、定义
二、发病率
三、病理和病因
四、临床表现和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
七、小结
第九节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第十节 冠状动脉瘤
一、定义和分型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组织病理学
五、临床表现
六、诊断
七、治疗
八、预后
第十一节 年轻人冠心病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三、病理改变
四、治疗
五、小结
第十二节 女性冠心病
一、女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处理
二、妇女冠心病临床特点和诊断
三、女性冠心病的治疗
四、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和心血管病风险
第十三节 移植物冠心病
一、移植物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二、影响TCAD进程的因素
三、TCAD的诊断
四、TCAD治疗
五、小结
第十四节 老年冠心病的血运重建
一、老年人冠心病临床特征
二、老年稳定性心绞痛:PCI与药物治疗
三、球囊成形术临床效果
四、支架术临床效果
五、急性冠脉综合征
六、多支病变或左主干:PCI与CABG的选择?
七、老年患者PCI适应证和策略
八、老年患者血运重建方式的选择
九、小结
第十五节 冠心病的杂交治疗
一、体外循环下常规搭桥的存在的问题
二、微创搭桥的局限性
三、杂交技术的相关背景
四、微创搭桥的优缺点
五、药物洗脱支架的优缺点
六、杂交手术的发展方向
七、杂交手术的优势
八、杂交手术的适应证
九、未来与展望
第十六节 外科大夫谈冠状动脉杂交技术
一、杂交技术的适应证
二、杂交术前准备
三、杂交手术常规流程
四、围术期及出院后治疗
五、杂交手术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六、对杂交技术的评价
七、杂交技术的其他问题
八、杂交手术的典型病例
第十七节 心脏性猝死与冠心病
一、概述
二、冠心病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特点
三、冠心病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冠心病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不同临床类型
五、冠心病猝死的危险因素与预测
六、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第十八节 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治进展
一、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及争议
二、缺血性心肌病的流行病学
三、缺血性心肌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四、缺血性心肌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五、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和辅助检查
六、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及其进展
七、缺血性心肌病的预后
八、小结
第十九节 冠心病患者的IABP应用研究进展
一、ACS合并心源性休克
二、无并发症的ACS
三、非ACS复杂冠脉病变
第二十节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临床处理
一、病史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四、CABG术前用药
五、风险评估和知情同意
第二十一节 冠脉临界病变识别与介入治疗策略选择
一、冠脉临界病变定义及临床意义
二、临床试验的启示
三、不稳定病变、易损斑块的识别
四、冠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选择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
第一节 急性胸痛的诊治流程和鉴别诊断
一、急性非创伤性胸痛诊治规范流程
二、对胸痛患者无创诊断的应用建议
三、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分型
一、临床分型
二、根据发病时心电图ST段改变分型
三、根据病理表现分型
第三节 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一、直接PCI
二、溶栓后的PCI
三、转运PCI
四、阜外医院的经验
第四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及进展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
二、血栓形成和溶栓机制
三、溶栓药物的分类
四、常用溶栓药物的特点和溶栓方案
五、溶栓的适应证
六、溶栓的禁忌证
七、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八、溶栓疗效评估
九、抗栓治疗
十、溶栓治疗的效果
十一、溶栓相关的介入治疗
第五节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治疗选择
一、溶栓后再灌注治疗的评估
二、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
三、溶栓后转运PCI
四、溶栓后延迟的介入治疗
第六节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
三、小结
第七节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
一、二级预防
二、康复治疗
第八节 心源性休克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一、病因
二、病理生理
三、定义和诊断
四、危险因素
五、治疗
六、阜外医院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体会
第九节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和预后
一、NSTE-ACS的定义和临床分类
二、NSTE-ACS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表现
三、初步评估和危险分层
第十节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血运重建及介入时机选择
一、血运重建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二、WA/NASTEMI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
第十一节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般处理及抗缺血治疗
一、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一般处理
二、抗心肌缺血治疗
第十二节 口服Ⅹa因子抑制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长期治疗中的应用
一、ACS中的Xa因子
二、Xa因子抑制剂在ACS中应用的临床试验
三、未来Xa因子抑制剂在ACS中的作用
四、小结
第十三节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生化及病理生理特性
二、vWF因子在血栓形成中的病理生理作用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实验室检测
四、作为冠心病的预测性因子
五、vWF因子与ACS
六、vWF因子与PCI
七、针对vWF因子的干预措施
第十四节 Kounis综合征研究进展
一、定义
二、临床表现
三、发生机制
四、病因和诱因
五、诊断建议
六、治疗
七、预后
八、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和抗栓治疗
第一节 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策略选择——争议与共鸣
一、以功能检测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
二、以基因检测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
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个体化治疗方案中的应用
四、多重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应用
第二节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阿司匹林
二、血小板ADP(P2Y12)受体拮抗剂
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第三节 PCI术后消化道出血
一、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二、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
三、消化道出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四、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五、预防PCI术后消化道出血
六、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第四节 质子泵抑制剂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PPIs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基础理论
二、PPIs对抗血小板治疗有影响的证据
三、PPIs对抗血小板治疗无明确影响的证据
四、小结
第五节 冠心病女性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女性患者的发病现状
二、女性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
三、女性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四、小结
第六节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一、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关系
二、冠心病及糖尿病和血小板功能的关系
三、临床抗血小板常见药物的使用
四、小结
第七节 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一、抗血小板药物
二、伴有合并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
三、小结
第八节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流行病学证据
二、治疗策略
三、抗栓药物治疗
四、小结
第九节 冠心病介入术后需要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抗栓治疗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和治疗时间
二、抗血小板药物对非心脏外科手术的影响
三、PCI术后非心脏手术血栓与出血风险评估
四、围术期预防过早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的处理策略
五、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原则
六、小结
第十节 冠心病合并血液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冠心病合并出血
二、冠心病合并贫血
三、冠心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
第十一节 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抗栓治疗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二、稳定冠心病患者
三、围术期抗凝药物选择
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第十二节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进展
一、作用机制
二、制剂
三、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进展
四、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五、小结
第十三节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的处理
一、分型
二、HIT的发病率
三、免疫介导的HIT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实验室检查
七、预防及治疗
八、阜外医院治疗和预防HIT的经验
第十四节 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对抗血小板治疗的意义
一、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对抗血小板治疗的意义
二、基因检测对抗血小板治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冠心病与其他疾病
第一节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一、高血糖与冠心病的关系
二、合理血糖控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循证医学证据
三、稳定性冠心病的血糖管理策略
四、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糖管理
第二节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一、无心脏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管理
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策略
三、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管理
第三节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一、流行病学现状
二、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三、冠心病合并PTE的诊断
四、冠心病合并PTE的治疗
第四节 呼吸睡眠暂停与冠心病
一、睡眠呼吸暂停
二、睡眠呼吸暂停与冠心病的关系
三、小结
第五节 肾脏疾病与冠心病
一、慢性肾脏病与冠心病
二、CKD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三、CKD的心血管影像学
四、CKD患者的血管重建治疗
五、肾移植与冠心病
第六节 银屑病与冠心病
一、银屑病合并冠心病的可能机制
二、银屑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三、银屑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及预防
四、典型病例
第七节 HIV感染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一、HIV感染与CVD的流行病学情况
二、HIV感染者CVD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三、炎症反应、免疫异常与CHD
四、HAART与CHD
参考文献
缩 略 词
更新时间:2021-04-21 1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