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破茧之路

林潇竹离开赵小勇的工作室,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午后的大芬村街道在烈日炙烤下泛起层层热浪,画框搬运车的铁轮碾过石板路,发出刺耳的声响,可这些都仿佛离他很遥远。他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赵小勇说过的每一句话,那些关于梦想、坚持与自我表达的故事,像一颗颗石子,投入他原本平静却迷茫的内心,激起层层涟漪。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一处废弃的建筑工地旁。墙角的阴影里堆着几块破旧的木板,这里鲜有人至,只有几只苍蝇在嗡嗡乱飞,倒是难得的清净之地。林潇竹在木板上坐下,粗糙的木屑扎进裤腿,他却浑然不觉。

“给我支烟。”林潇竹突然对身旁路过的工友老张说道。老张一愣,上下打量着这个平日里滴酒不沾、从不抽烟的年轻人,“咋了小林?想尝尝滋味?”林潇竹没说话,只是伸出手。老张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烟盒,抽出一支递给他,又帮他点上火。

香烟点燃的瞬间,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在林潇竹看来宛如一片飘零的羽毛,又变换成丹顶鹤的舞姿。林潇竹小心翼翼地吸了一口,辛辣的烟雾瞬间呛得他剧烈咳嗽起来,眼泪都咳了出来。可他没有扔掉香烟,反而又深吸了一口,任由烟雾在肺里翻滚。他想吐出个烟圈,烟圈不圆,飘渺着像只大鹏鸟。鹤羽鹏翎,自己这根无足轻重的羽毛,不能让梦想就这么轻易的烟消云散。望着视野里一家挨一家的画廊,思绪万千。

“曾经,我和无数画工一样,在狭窄闷热的画室里,机械地重复着调色、运笔的动作,只为了完成订单,换取微薄的收入。每天画的风景、人物,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温度,没有灵魂。”他回忆着自己初到大芬村时的憧憬,想起看到赵小勇纪录片时内心燃起的那团火,再对比现在日复一日的麻木生活,心中涌起一阵苦涩。

“画画不只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表达自己。”赵小勇的话在耳边回响。林潇竹低头看着自己被颜料染得五颜六色的双手,这双手画过无数幅临摹作品,却从未真正画出过自己的内心。他想起赵小勇工作室里那些以家人和生活为原型的原创画作,每一笔都饱含情感,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故事。而自己,究竟在画些什么呢?

烟灰落在裤腿上,烫出一个个小洞,林潇竹却浑然不觉。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老家的场景:春天里,黑土地上嫩绿的禾苗破土而出;夏天的夜晚,萤火虫在田间飞舞;秋天,金黄的玉米堆在场院;还有冬天,母亲在灶台前忙碌,锅里的玉米饼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这些记忆,不正是最珍贵的创作素材吗?

一支烟燃尽,林潇竹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他扔掉烟头,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站起身来。此刻的他,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

回到画室,已是下午开工时间。老李站在门口,脸色阴沉地看着迟到的林潇竹,“磨磨蹭蹭的,不想干就滚蛋!今天的订单完不成,扣你工钱!”林潇竹没有像往常一样低头道歉,而是直视着老李的眼睛,“老板,我想请您给我一些自由创作的时间,我保证不耽误订单。”

老李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自由创作?你以为这是艺术学院?在这儿,能按时完成订单就是本事!别整天做那些不切实际的梦!”周围的工友们也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阿强小声嘀咕道:“小林子,别犯傻了,咱们就是干活的命。”

林潇竹没有争辩,只是默默地走到画架前,开始了今天的工作。但这一次,他不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用心去感受每一笔颜料的涂抹,思考如何在临摹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当其他工友都在抱怨订单的枯燥时,他却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晚上收工后,其他人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休息,林潇竹却留了下来。他打开一盏昏暗的台灯,从帆布包里拿出那本早已被翻旧的素描本,开始描绘今天的所见所感。他画下赵小勇工作室里热闹的场景:赵小勇妻子专注装裱画作的侧影,年轻画工们热烈讨论色彩时的神情,亲戚兄弟哼着小调搬运画框的背影;他也画下大芬村夜晚的街道,霓虹灯下匆匆而过的行人,路边摊位上闪烁的火光;他还画下记忆中老家的模样,黑土地上的风车,母亲慈祥的笑容。

这些画作没有华丽的技巧,也没有精致的构图,但每一笔都饱含着他的情感。林潇竹越画越兴奋,仿佛找到了绘画的真谛。直到凌晨,他才放下画笔,躺在油画布上,带着满足的微笑进入梦乡。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潇竹白天认真完成订单任务,晚上就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他开始观察身边的工友,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老王咳嗽时佝偻的背影,阿强专注调色时紧皱的眉头,老周抽烟时若有所思的神态,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他还尝试用不同的笔触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用粗犷的线条描绘大芬村的喧嚣,有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内心的宁静。

然而,追求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天,老李发现了林潇竹的“不务正业”。看着地上散落的原创画稿,老李勃然大怒,“我花钱雇你是来干活的,不是让你在这儿浪费颜料!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能卖钱吗?明天开始,你要是再敢搞这些,就别干了!”

林潇竹攥紧拳头,强忍着内心的委屈,“老板,您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保证,不会耽误工作。”在他的苦苦哀求下,老李才勉强同意给他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不能带来实际收益,就必须放弃。

林潇竹知道,这是他证明自己的唯一机会。可行业不景气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大芬村,老李接来的订单寥寥无几,且都是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流水线临摹任务。林潇竹被分配到的工作,不过是给风景画铺底色,或是为人物画勾勒轮廓,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的工序。

他利用午休时间,带着画稿在大芬村的街道上四处转悠,向画廊老板、游客推销自己的作品。一开始,几乎所有人都对他的画不感兴趣,甚至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但林潇竹没有气馁,他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根据别人的反馈调整风格和题材。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一位来自BJ的游客被林潇竹的一幅描绘大芬村生活的画作吸引。画中,狭窄的街巷里,画工们忙碌地穿梭,画廊门口悬挂的画作在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游客站在画前,久久不愿离去,“这幅画,让我看到了大芬村的真实模样,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多少钱?我买了!”

林潇竹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您给 200块就行。”游客却笑着摇摇头,“这么有诚意的作品,值 500块!”当游客将钱递到他手中时,林潇竹的眼眶湿润了。这不仅仅是一笔收入,更是对他努力的认可,是他破蛹成蝶的第一步。

然而,短暂的喜悦很快被现实击碎。当林潇竹满怀期待地带着新作品再次来到大芬村的街头,迎接他的却是接连不断的拒绝。画廊老板们翻看着他的画,脸上满是不屑:“这种风格太稚嫩,不符合市场需求”“技法太粗糙,卖不出去的”;游客们只是随意瞥上一眼,便匆匆离去。甚至有同行冷嘲热讽:“就凭这也想出头?大芬村最不缺的就是画画的人”。

老李接来的订单愈发稀少,可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却愈发严苛。林潇竹在流水线作业中,哪怕是底色的过渡稍有偏差,或是线条的弧度不符合标准,都会遭到严厉斥责。他看着身边的工友们,一个个面容麻木,机械地重复着自己负责的工序,仿佛早已失去了对绘画的热情。

他尝试在流水线工作的间隙,偷偷完善自己的原创作品。

在给一幅风景画铺完底色后,趁着等待下一道工序的空档,他迅速掏出素描本,勾勒几笔自己心中的画面;在为人物画勾勒轮廓时,他会在脑海中构思如何将这个人物融入自己的创作故事。但这些行为一旦被老李发现,就会换来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甚至面临被扣工钱的风险。

就这样,日子在挣扎与坚持中一天天过去。林潇竹的作品依然没有迎来大的转机,但他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褪去了最初的浮躁与急切,变得更加沉稳和坚定。他明白,在大芬村这个藏龙卧虎却又充满艰辛的地方,想要脱颖而出,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