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志演义》的儒家伦理思想
《三国志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长篇章回小说,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清初毛评本《三国志演义》,其故事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其思想倾向的形成,则是在南宋以后,这可以从尊蜀汉为三国之正统得以证明。明人《重刊杭州考证三国志传序》云:“《三国志》一书,创自陈寿,厥后司马文正公修《通鉴》,以曹魏嗣汉为正统,以蜀、吴为僭国,是非颇谬。迨紫阳朱夫子出,作《通鉴纲目》,继《春秋》绝笔,始进蜀汉为正统,吴、魏为僭国,于人心正而大道明,则昭烈绍汉之意,始暴白于天下矣。”[1]毛宗岗完全接受了明人的观点,他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2]两人都提到朱熹的《通鉴纲目》,他对三国故事思想倾向的影响极大。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建构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强化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其代表性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则为科举考试的钦定标准。三国故事的讲述与三国戏的演出主要盛行于宋、元、明三朝,自然受到朱熹思想的影响。章回小说《三国志演义》就是在史书、戏曲和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罗贯中不仅借鉴了三国戏和讲史话本的精彩故事,同时也接受了故事中所蕴含的儒家伦理思想。
庸愚子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从孔夫子作《春秋》说起,“吾夫子因获麟而作《春秋》。《春秋》者,鲁史也。孔子修之,至一字予者褒之,否者贬之。然一字之中,以见当时君臣父子之道,垂鉴后世,俾识某之善,某之恶,欲其劝惩警惧,不致有前车之覆。此孔子立万万世至公至正之大法,合天理,正彝伦,而乱臣贼子惧。”[3]称赞《春秋》的社会功能。罗贯中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有相同的社会效应:“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茅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利之间而已。”[4]庸愚子所说的刘备之仁、孔明之忠、关张之义,实际上指出了《三国志演义》人物身上体现了儒家的伦常观念。
小说主要靠形象说话,它的思想观念往往是通过它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学界尚有争论,这种争论主要反映在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上,而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关羽、张飞、诸葛亮等是小说精心塑造的理想的正面人物,大家意见基本一致。而刘备集团的这些正面人物,几乎都是某种道德的化身。
小说开卷第一回便是刘、关、张桃园结义,提出了朋友相处的道德准则即义。义是什么?刘、关、张结义的誓词可以看作对义的通俗的诠释:“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戳!”[5]誓同生死,绝不背叛,是其义的核心。
刘备将兄弟之义看得高于一切。张飞因酗酒而丢了徐州,刘备的家眷也困在府中,张飞见到刘备,拔剑欲刎,刘备一把抱住,说了这样一番话:“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第十五回)兄弟之义重于夫妻之情。后来为关羽报仇,绝不因为糜夫人、孙夫人的关系而原谅其兄弟糜芳和孙权。毛宗岗对此发过一番感慨:“不以殉难而亡之糜夫人而赦其弟,岂肯以不告而归之孙夫人而恕其兄乎!凡人妻子之情,每足夺其兄弟之情;而爱兄弟之情,每不如其爱妻子之情。观于先主亦可以风矣。”[6]毛宗岗对刘备的义是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予以肯定的。
刘备的兄弟之义不仅重于夫妻之情,而且高于君臣关系,乃至于西蜀的利益。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占据了益州,形成了与魏、吴鼎立之势。当时的形势是任何两方交战,都会消耗实力,只能有利于第三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东吴为取荆州,杀害了关羽,刘备不顾联吴抗魏的既定战略,决意要为关羽报仇。尤其是在张飞急于为兄长报仇,怒鞭末将范疆、张达,结果为范、张所害,首级献往东吴之后,刘备将二弟之仇均算在东吴身上,复仇之心更切。东吴杀害关羽之后,害怕西蜀兴师问罪,因而将首级献给曹魏,以此来转嫁灾难。曹魏也清楚东吴的用心,于是将关羽的首级以大臣之礼葬之。只等蜀、吴交战,坐收渔翁之利。诸葛亮非常清醒,他这样劝告刘备:“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令我伐吴,各怀谲计,伺隙而乘。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第七十八回)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为了兄弟之义,执意要出兵。赵云晓之以公私之别:“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第八十一回)忠于献帝的皇叔也不顾汉朝的公仇,亲自率领七十五万大军伐吴复仇,结果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七百里营地,几近全军覆没,随后在忧愤中染病身亡,履行了他誓同生死的诺言。刘备伐吴显然是一次错误的行动,不仅葬送了七十万军队,而且成为西蜀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小说并没有从西蜀得失的角度来谴责刘备,而是从伦理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刘备的义气。
关羽以义著称,被毛宗岗称为一绝。关羽降曹是有违结义初衷的,可小说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使降曹一事不仅无损关羽之义,而且使之成为表现关羽重义如山的重要情节。关羽投降之前有三约:“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第二十五回)毛宗岗于三约有评:“第一辨君臣之分。第二严男女之别。第三明兄弟之义。”[7]关羽降后,曹操送绫锦及金银器皿,关羽转送二嫂收贮。曹操送美女十人,关羽令伏待二嫂。曹操送异锦战袍,关羽穿于衣底,用旧袍罩之。只有曹操以赤兔马相送,关羽才再拜称谢:“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曹操也不得不承认:“真义士也。”(第二十五回)毛宗岗说:“关羽受袍则内之,受马则拜之,一举一动,处处不忘兄长,何其恩义之笃耶!”[8]后来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立刻写书辞谢曹操,挂印封金,带着二嫂,过五关斩六将,前去与刘备聚会。
刘、关、张结义,并非无原则的生死与共,谁要是背信弃义,则是你死我活。张飞只知关羽降了曹操,不知其中详情,当关羽来古城相聚时,张飞是披挂持矛上马,直奔关羽,挥矛便搠。原因很简单:“你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今又来赚我,我今与你拼个你死我活!”(第二十八回)直到二嫂详述关羽经历的事情,张飞才哭拜关羽,认了兄长。
为了表现刘、关、张的义,小说还谴责了亲兄弟同室操戈的不义行为。袁绍之子袁谭、袁尚,为争夺继承权而闹内讧,均为曹操所败。曹操之子曹丕逼死弟弟曹熊,不容弟弟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毛宗岗评曰:“玄德以异姓之兄,而痛悼其弟之亡;曹丕以同胞之兄,而急欲其弟之死。一则痛义弟之死,而不顾其养子之恩;一则欲亲弟之亡,而不顾其生母之爱。君子于此,有天伦之感焉。”[9]确如毛氏所言,这些同胞兄弟与刘、关、张结义兄弟形成了鲜明对照。
“义”是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在《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多次出现,其内涵也比较丰富复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尊贤敬长。《中庸》云:“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曰:“敬长,义也。”(《尽心上》)“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后来演化为朋友之间相处的道德标准,即所谓义友。《三国志演义》中刘、关、张结义,实际上体现了这种伦理观念。
刘备与关羽、张飞的结义,可以说是兄弟、朋友关系的楷模,刘备与诸葛亮的相知,则是君臣关系的典范。
刘备是《三国志演义》着力塑造的仁君的典型,小说通过各种人物之口盛赞刘备的仁德,“仁慈之主”、“仁义布于四海”之类的赞语俯拾即是。
“仁”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曾作过多种解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0]“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用儒家仁人的标准来衡量刘备,刘备堪称理想的仁君形象。
刘备几千人马,被曹操十万大军跟踪追击,不得不从新野转移樊城,从樊城逃往江陵,身边带着十几万新野百姓,一天只行十余里,情况十分危急。诸葛亮与众将领多次劝告刘备暂弃百姓,快速前进。刘备宁死不从:“举大业必以仁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第四十一回)结果被曹兵追上,杀得只剩百余骑逃生。可谓“爱人”。
刘备得到一匹“的卢”马,据说骑则妨主,原主人张武便为骑此马而亡。徐庶教刘备一种禳法:“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闻言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第三十五回)可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曹操为了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派人将徐母赚到许昌,招徐归顺。徐庶乃天下奇才,又知刘备军中虚实。孙乾劝刘备苦留徐庶,让曹操斩其母,徐必定报仇攻操。刘备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第三十六回)可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小说为了表现刘备的仁慈,不惜以牺牲其真实性为代价。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三次推辞,在陶死之后才同意权领徐州之事。刘表病危托孤,让刘备入主荆州,刘备不愿夺同宗之地,婉言谢绝。刘备入西川,部下要除掉刘璋,让刘备取而代之,几次机会,均被刘备错过。后来兵临城下,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出寨迎接,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第六十五回)全然不像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倒像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高人。鲁迅先生批评《三国志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11]是完全正确的。
刘备对诸葛亮是以诚相待,言听计从。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第三次到隆中,还“命卜者揲蓍,选择吉日,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岗谒孔明。”(第三十七回)毛宗岗于此有批:“斋戒薰沐,昭烈亦以敬神之道敬孔明。”[12]诸葛亮出山后,“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第三十八回)以致使结义兄弟为之忌妒。而刘备却说:“吾得孔明,犹鱼得水也。”
刘备临终之前,将西蜀大业托付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第八十五回)无论今人怎样揣测刘备当时的真实心理,小说本身还是认为这是刘备告知孔明的“心腹之言”。三顾茅庐与白帝托孤二事,使诸葛亮感激不尽,永志不忘。
君臣关系是一种相互关系。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第三》)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13]正因为刘备对诸葛亮以礼相待,诸葛亮对刘备则以忠回报。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为刘备制定了夺取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并按照这一既定战略,参与指挥了赤壁大战,为刘备筹备了与魏、吴抗衡的实力,又夺取了根据地。彝陵战败,刘备病逝,诸葛亮竭力辅佐刘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积劳成疾,死于渭南前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终之前,为后主做人事安排,雕木像吓退曹军,定锦囊计除掉魏延,何止“死而后已”,真乃死而不已!
毛宗岗曾将诸葛亮与曹操、司马懿作过一番比较:“曹操、司马懿之为相,与诸葛武侯之为相,其总揽朝政相似也,其独握兵权相似也,其神机妙算,为众推服,又相似也。而或则篡,而或则忠者,一则有私,一则无私;一则为子孙计,一则不为子孙计故也。操之临终,必嘱曹丕;懿之临终,必嘱师、昭。而武侯不然,其行丞相事,则托之蒋琬、费祎矣;其行大将军事,则付之姜维矣。而诸葛瞻、诸葛尚,曾不与焉。”[14]忠奸、公私在比较中一目了然。
儒家伦理道德是《三国志演义》臧否人物的主要标准,它所肯定的人物,就是道德的化身,它所否定的人物,则是反伦理的典型。董卓废帝专权,为小说所鄙弃,袁术无君称帝,为小说所不齿。曹操是小说塑造的第一反面角色,集不忠、不仁、不义于一身,在伦理方面无一可取之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许田打围,曹操讨献帝的宝雕弓、金锴箭射中一鹿,群臣高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第二十回)毛宗岗云:“曹操无君之罪,至许田射鹿而大章明较著矣。”[15]曹操勒死董贵妃、杖杀伏皇后,更是肆无忌惮地欺凌君主,玩献帝于股掌之上,小说谴责奸臣的倾向非常鲜明。曹操临终将大权移交长子曹丕,曹丕索性废帝自立,追认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这并不是曹丕有多大的能耐,而是曹操生前的安排。
刘备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第六十回)这不妨看作小说对两个主要人物的评价,小说就是将曹操与刘备对照来刻画的。曹操不仅奸邪,而且残暴。早年为报杀父之仇,他大肆杀害徐州百姓。疑心父执吕伯奢要害他,他将吕家全部杀掉。曹操总揽朝廷军政大权后,仍用这种残暴的手段来维护其统治。为了解决兵多粮少的燃眉之急,曹操命令仓官王垕小斛发粮,士兵嗟怨,曹操借王垕之头安定军心。为了清除耿纪、韦晃的同党,曹操将出门救火的三百多人当作“助贼”者斩之。草菅人命,杀戮无辜,与儒家的仁政相去远矣。
曹操爱才,从他对许褚、徐庶、关羽、庞统的态度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小说的出发点并不是从爱才这一点上来肯定他,而是从他网罗人才的手段方面来谴责他的不义。对徐庶,是扣押其老母;对关羽,是用金钱、美女来收买。与刘备的生死与共、以诚相见形成强烈对比。曹操不仁不义,恩将仇报。陈宫于曹操有活命之恩,在董卓通缉曹操时,陈宫不仅不告发曹操,反而弃官随之而去。曹操杀吕伯奢后,陈宫断定曹为不义之人,本来可以杀曹,想到杀之不义,决定弃之。后来陈宫随了吕布,被曹操抓获杀害。毛宗岗批云:“使操而有良心者,念其昔日活我之恩,则竟释之;释之而不降,则竟纵之;纵之而彼又来图我,而又获之,然后听其自杀。此则仁人君子之用心也,而操非其伦也。”[16]曹操获关羽不杀与陈宫获曹操不杀情况类似,关羽在华容道上,不顾孔明处立下的军令状义释曹操。毛宗岗于此有评:“曹操可以释陈宫而不释,关公可以杀曹操而不杀,是关公之仁异于曹操。”[17]曹操的忘恩负义在与关羽的对比中更显突出。
站在今天的高度来看历史人物刘备、曹操,他们希望统一中国、建立霸业,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差别。就他们对历史的贡献而言,曹操多于刘备。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曹操的品德不及刘备。章回小说《三国志演义》对历史人物不作历史的评价,而作道德的评价,将刘备写成仁君,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写成忠臣、义友,将曹操写成纂逆、残暴、忘恩负义的奸臣,歌颂仁、忠、义,谴责暴、奸、利己,体现出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文原题《论伦理小说〈三国演义〉》,刊于《烟台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全文转载,收入本集作了修改)
[1] 朱一玄等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6页。
[2] 陈曦钟等辑:《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3] 朱一玄等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第232页。
[4] 同上书,第233页。
[5]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页。
[6] 陈曦钟等辑:《三国演义会评本》,第1104页。
[7] 同上书,第303页。
[8] 陈曦钟等辑:《三国演义会评本》,第303—304页。
[9] 同上书,第961页。
[10]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页。
[1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页。
[12] 陈曦钟等辑:《三国演义会评本》,第470页。
[13] 《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6页。
[14] 陈曦钟等辑:《三国演义会评本》,第1271页。
[15] 同上书,第243页。
[16] 陈曦钟等辑:《三国演义会评本》,第239页。
[17] 同上书,第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