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发展、民生、生态统筹平衡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陈岙能从一个人口不过千余,经济发展水平充其量在当地仅属中游水平,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较偏的小村落,在短时间内成为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荣誉称号的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和“示范村”,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规划先行、理念清晰与科学实施

陈岙发展的历史拐点在2002年,就是现任书记陈众芳“当家”的第一年。当年,陈众芳在考虑村庄未来发展时首先注意到了规划的重要性。他认为很多村庄无序发展的关键在于“缺乏完善的规划布局设计,没能形成有特色的村庄规划”。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想法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当时做一个规划费用很高,仅设计费用就要27万元。而陈岙2001年的集体经济收入才25万元,村集体还负债86万元,固定资产项目几乎空白。但陈众芳坚持认为“目标确定下来,再慢慢建设,只要目标是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的,就算在任期内无法完成全部规划目标,也可以给下一届村‘两委’班子定下方向、留下‘借鉴’,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后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村民思想最终得以统一,“陈岙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正式出炉,陈岙村的发展方向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规划将村庄分为生产区域、生活区域、休闲区域,且若干年后陈岙基本实现了规划所描绘的蓝图。

村庄规划是做好农村发展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建设与发展将缺乏清晰的定位、目标和方向。当前很多地方农村的发展,都缺乏科学合理、体现农民意愿且便于操作实施的发展建设规划。一些村庄要么盲目模仿城市规划,要么定位不准,未能充分体现农村实际特点,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此,有必要针对村庄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与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合法、合理、可持续的切实可行的村庄规划,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建设发展中存在的无序建设、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以及土地和社会资源浪费等现象。

尽管也有很多村庄制订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但真正把编制的村庄规划落到实处的却为数不多。有的认为村庄规划可有可无,对执行规划存在随意性、主观性。还有一些规划脱离本地实际,无法操作实施而被束之高阁。还有一些村庄因村“两委”的更迭换届,出现规划实施的断裂和“一届村委,一个规划”的情况。陈岙这方面做得很好。村庄要实现跨越式蜕变,就必须有准确的村庄发展定位、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清晰的发展思路。按照村庄规模、地域环境、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并要在广泛吸纳广大基层干部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论证,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必须长期坚持这样一个建设目标,持之以恒地付诸实施和努力。

当然,背后支撑科学规划的是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从小流域整治到青山白化治理再到产业的“退二进三”,陈岙的“两委”班子很早就领会并践行了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而且陈岙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始终重视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注重村庄整体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今的陈岙已经基本达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这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与发展目标息息相关。

(二)因地制宜,资源的创新整合与最大化利用

能否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开发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转化,来更好地支撑村庄的长远发展,是那些先天区位欠佳与资源禀赋不足的村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陈岙的先天资源禀赋并不高,村庄发展的短板明显:地理位置较偏,村庄规模小,产业竞争优势不大,公共设施配套不全。但回顾陈岙发展史,其两次发展跨越都是建立在对村庄资源的合理有效整合利用上的。陈岙通过改水创收、依山致富、借地生财三大举措,极大地充实了村集体收入与集体资产,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福利的改善与村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是水,在村里流淌千年的无名小溪,在陈岙人的智慧开发下成为开启致富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50万元的收入。其次是山,对西山脚原有152穴荒芜杂乱的坟墓实施迁移,整理出20多亩土地,建成154间标准厂房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0余万元的租金收入。最后是地,通过充分争取政策支持,盘活部分废弃地、三角地和闲置地,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向企业出租,拓宽了收入渠道。必须提到的是,不是任何村庄都能像陈岙一样实现对山地的最大化利用。因为陈岙是通过开展青山白化整治来整合土地的。要知道,在传统思想浓厚、宗族观念强烈的温州农村,移坟、拆宗祠等移风易俗的事情向来是基层管理者最头痛也是最感无力的。陈岙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出让金,最终顺利启动农房集聚改造,实现村庄大变样,可谓既收获了“金山银山”,也拥有了“绿水青山”。因此,陈岙村民对现在村庄的发展以及自己的生活状态满意度都极高。

(三)村落精英与领导团队

陈岙与周边一些村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发展优势和优越的资源禀赋,但陈岙的发展速度却明显比其他村快,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拥有一个能力极强的精英领路人及其团队。可以断言,就是有同样的规划铺路,同样的资源摆在眼前,换作其他村庄当家人,陈岙未必能走到今天。

陈岙现任书记陈众芳于1963年5月出生在瑞安市场桥乡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20世纪90年代,陈众芳辞职下海创业,成为瑞安市长城酒店用品厂厂长。当厂长期间,陈众芳年收入近80万元,可谓衣食无忧。但想到同村的大部分人还在为生计发愁,他最终还是决定要为村民做点事情。于是他不顾家人和众多亲朋好友的反对,参加了村委会换届选举,竞争村委会主任一职。2002年6月,经村民集体投票和推选,陈众芳当选陈岙村村委会主任,次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陈众芳一直连任陈岙村党支部书记,可见村民对他的认可度之高。

通常,一个村庄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两委”的发展思路。陈众芳的思路就在陈岙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村民认可他的思路,觉得他的思路清晰、开阔、超前,符合村里发展需要。陈众芳执掌陈岙之初,目睹村庄乱象,他首先排除众议,宁可自己垫资也要把村庄发展规划做起来。同时,他能以冷静敏锐的头脑从纷繁复杂的形势中看到商机与村庄发展的转机。加上陈众芳能为集体利益舍弃私利,如原本参照村里的房屋置换标准,他家可以分到3套房子,但他只要了1套。在村里经济困难时,年终工程账目难清,陈众芳不仅不领工资,反而从自己口袋中掏出大笔钱垫付相关费用。这也是村里其他干部以及普通村民都愿意配合、协助他工作的原因之一。

当然,陈岙的发展,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和努力实现的,一个团结且有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也很重要。陈岙的“两委”班子很和谐,对村庄的发展投入也很大。当年陈岙溪整治一期工程所需的123万元启动资金,是通过村“两委”成员捐献年度工资以及拿出家中积蓄为工程垫资筹来的。不仅如此,为节约工程的建筑成本,村“两委”班子成员还参与了筑堤石头的采购与搬运。几年后,陈岙的农房改造计划启动面临更为巨大的资金缺口。一方面,村“两委”以村集体和村民代表的名义,向银行贷款2000万元;另一方面,“两委”成员根据自身能力为集体无偿垫资了2000余万元。最终共筹措了4000余万元的资金,使陈岙迈出了农房改造艰难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