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方法
1.治学贵在质疑,坚持独立思考
我们在继承历代中医先贤和博采当代中医名家各种理论观点和临床经验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打破各种陈规陋习、条条框框的羁绊,反对盲从权威,反对教条主义,敢于突破前人经验包括自己的经验的束缚,不发高论,不涉虚理,一切以临床实践为检验标准。
一般来讲,学问大都起于疑惑。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也更重要。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说我们能不能解决问题,而往往是提不出问题,或根本想不到问题的存在。如果善于发现问题,那么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做一个中医首先要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就是发现问题,质疑就是独立思考,质疑就是辨伪存真。只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很有可能。当然,也不是说提出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如我发表的论文“论大柴胡汤无大黄”“《金匮要略》大柴胡汤亦无大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方证质疑”“越鞠丸释名质疑”等,都是本着敢于质疑、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精神而完成的。
2.推崇“三种思维”,倡导创新精神
(1)水平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可以突破我们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学会“水平思考法”,培养创新精神;要冲破传统思维方法的束缚,打破传统思维方法的桎梏,废除传统思维方法的枷锁。只有这样,学术才可能不断发展。
水平思考法是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博诺博士针对垂直思维(即逻辑思维)提出来的一种创意思维方法,又称为德博诺理论、发散式思维法、水平思维法。传统思维方法称之为“垂直思考法”,又称逻辑思维、垂直思维、纵向思维。垂直思维是以逻辑与线性为代表的传统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最根本的特点是:根据前提一步步地推导,擅长于分析和判断,按照因果关系产生结论,也不允许出现步骤上的错误,例如归纳与演绎等。人们普遍关注“为什么”而不是关注“还有可能成为什么”,于是人们的创造力就受到了局限。为了拓展人的创造力,德波诺博士提出了“水平思维”和“平行思维”等概念。
所谓水平思考,就是换位思考、高位思考和换向思考(逆向思考与侧向思考)。它是指冲破常规或摆脱某种事物的固有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同一件事,善于捕捉偶然发生的构想,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观点和方案。其特点表现在不是过多地考虑事物的确定性,而是考虑它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关心的不是完善旧观点,而是如何提出新观点;不是一味地追求正确性,而是追求丰富性。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基于人的发散性思维,故又把这种方法称为发散式思维法。
中医学上的一些问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如果一个问题能列出三条以上不同观点和看法,这时就要考虑分析,这个结论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我们可以把得来这个结论的过程还原一下,看他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思维方法究竟是什么?他的思维路径是什么?如果我们发现他只能说明问题的一半,说明不了全部问题,就会知道他这个结论是局限的,不能完全解释这个问题。如果三到五个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那你就要考虑,再不能用产生这三到五个观点的那个思维方式了,必须要考虑综合,或在这个基础上再构架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积极运用“水平思考法”。尽管运用这个思维方式提出的设想一时看上去显得稚嫩,但它毕竟为解决问题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可能。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被阳明病成因所困扰,查找了一些资料,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也请教了一些前辈,都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后来我打破传统思维,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写出了“阳明病成因刍议”这篇论文。虽然这不是什么大的理论问题,但把这个问题表述地较为清晰,而且前后一致,符合实际。还有“试论小承气汤试探法”,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有时候,往往你会发现这几条路都不能走,那就要另辟蹊径,你才有可能走出来。或者这几条路都有可能,但都只能说明一点,你把它们并合起来就会形成一条宽阔的大道,然后你才能够走入一片新的学术天地。这是水平思考法给我的开悟和启迪。
(2)逆向思维。古人讲:顺之则凡,逆之则圣。逆向思维如鸟之双翼、剪之两刃,往往可以纠正和避免我们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我提倡的逆向思维法,就是倒过来看问题的方法。从中医学术来讲,其基因就是逆向思维。这种倒过来看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学术上多说几句自己的话,而不是人云亦云。不管是什么家、什么经典,都不能不加思考地去盲目接受其观点或经验,在学术上要敢于多说几句自己的话。现在看到一些所谓的中医学论著,许多内容还是原来那些东西,抄过来抄过去,搬过来搬过去,缺乏自己的独到见解,没有说出自己的话,大都是前人或别人已经说过的。只要是自己的话,哪怕只有几句,才是价值所在。
我们每一步提升、攀登或突破,都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前人已经为我们搭建了平台,打好了基础,有的问题能解决的就解决了;而有的问题受历史条件或个人客观实际的局限,当时解决不了的也提了出来,并尽可能地做了相应的探索,给后来人留下了“接力棒”。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再往前走。如我看到一篇论述病机十九条的文章,认为作者在解释病机十九条的时候,基本思维方式错了。作者是从常见病上来解释病机十九条的,认为好多病是一般的情况,是我们应该认识的。而我则认为恰恰相反,病机十九条是讲疾病的特殊性,而不是一般性、普遍性。如病机十九条中,有些我们明明看上去就不像是“火”,为什么硬要说它是“火”呢?所以,它是讲疾病的特殊性的,不是“常”而是“变”。从“变”的角度理解的话,在临床上的认识意义会更大。我以前所写的论文,都有自己的新思考点和思维突破点。如我们都知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是“攻下派”的代表,但我却从“补法”的角度去认识他,写出了“张子和论补探析”一文;再如小儿虫病大都从“治虫”着眼,而我运用逆向思维写出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一文,从脾虚体质上去认识疾病成因,完善了对虫病的认识。
(3)拐弯思维。这种思维可以有效防止我们孤立地去看某一个问题,有助于系统地、联系地去认识疾病、诊治疾病。拐弯思维是中医的基本功底,是识病辨证的一个重要方法。证候与病机的关联有时候要拐几个弯,辨证与用药,有时也要拐个弯或者拐几个弯,这样才会“屡用达药”。
比如从方剂配伍上来讲,就需要有拐弯思维。若是只从正面去治疗疾病的话,有君药就够了。臣药、佐药、使药都是用来拐弯的。如果总是兵来将挡的话,那就太正了。在临床上,有时兵来将不挡,水来土不掩,才能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如泄洪一样,要因势利导,分消走泄,来了就堵,到一定时候就堵不住。
另如我在“《内经》中风病的理论梳理”一文中,也运用了这种拐弯思维。中风病在《内经》“风论”中主要是讲中经络,而中脏腑的内容是在讲“厥”的相关篇章。我从外风可以引动内风,风气通于肝,拐弯到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肝属于足厥阴,又与手厥阴心包经联系起来,心包经又与脑相关,《内经》中的脑分属于各个脏腑。所以说中医是一个理论体系,运用拐弯思维才能认识到中风病的内风与外风、各个脏腑与脑的联系。
再如痰湿,一般来说,不是阴虚所致,但有一种痰是虚火灼伤阴津,可以使阴津成痰。温病中的痰热、实火、虚火等火邪灼伤阴津,就可以灼津为痰。为什么说用大黄急下存阴呢?因为实热内蕴就伤耗阴津,用急下法就可以保护阴津,阴津不再被消耗了,就达到“存”阴的目的,而不是说“大黄”本身能够产生津液,这里也是拐了个弯的。
从上述举例中可以感到学会拐弯思维的重要性。一定要记住中医辨证,有时就需要拐个弯,这个弯拐对了、拐到了,这个道理就清楚了,就知道怎么用药了;如果这个弯拐不到,就永远不会用,也不可能收到好的疗效。拐弯思维有无穷奥妙,初学中医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临证多了便自然会有所感悟。
3.学会“一分为三”,认识复杂病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是讲大“道”在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有对立有矛盾,也有融通有化合,会出现新的事物新的情况。“三生万物”的时候就是各种可能性都有可能出现的时候,所以就有了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内经》提出了“一分为二”认识疾病的阴阳学说,到了张仲景则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分为三”的三阳三阴“六经辨证”,成为启迪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辨证论治典范,至今仍然难以超越。我在治学上积极倡导“一分为三”,因为临床上的许多病机,不像教科书上讲的那样,非黑即白,非阴即阳,黑白之间还有许多丰富的颜色层次。我在“子夜观花”一诗中彻悟到:“原来粉白花色之间,没有了明显的色泽界限,而且变幻地朦胧不堪。刹那间,我竟然失去了以往的颜色概念……所谓的(颜色)界限,多是人为的、非自然的界定……”比如我们常说的肾阴虚或肾阳虚证型,单纯地在临床上是很难见到的,大都是偏于某一个方面。不仅如此,还有的牵扯到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还有夹瘀夹湿等情况,如果以“一分为二”就很难认识,运用“一分为三”就能更真实地认识病机所在。
4.汲取佛学智慧,时时扫相破执
我在治学过程中体会到,凡是表述清晰的东西往往有时候是失真的。现在中医院校教育大都来自于教材书本,且现行教材体系是依据西医而构建起来的,存在着不足或缺陷。但一旦成为教材,学生得到的都是概念,都是标准,都是知识,都是经验,都是金科玉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僵化了临床思维。中医最重经验,但也最忌套路,能做到有经验而无套路方为高手。我常常不断地提醒徒弟和学生,也警醒自己:无论治学还是临床,一定要善于冲破牢笼,打破枷锁,废除桎梏,解开束缚。对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要吸收,但也保持高度的警惕,慧眼观照,能够鉴别,切忌让这些经验成为我们认识疾病过程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