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爱的颂歌

有着“玻璃大王”赞誉的他,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单前100名里,未能看到他的大名。然而,这些年,他捐过的钱累积之多,被称为“中国首善”,同样辉映人间。

1998年的洪灾他捐款300万;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亲赴灾区先后捐款2000万;

2020年为抗击新冠疫情,他捐款1亿,并在全球采购40吨防疫物资;

2021年7月中旬,河南遭受百年不遇的强降雨灾害,他捐赠1亿元支援河南救灾。

救灾之外,他更重视“授人以渔”,他把更多的钱用在教育的慈善项目上。

2007年他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出的助学倡议函,上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希望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

他捻着信,脑海中闪过几幕家乡学堂的画面。

九岁之前,他曾无数次徘徊于学堂门口,奈何家里迟迟凑不起学费,只能一步一回头的离开。

为了能让孩子们都能念书,母亲从丈夫每月寄回的两元生活费中,一点点的积攒,终于拼凑够了注册费,将孩子们逐一送进学校。

经历过知识饥荒境遇的他,对没钱念书的个中滋味和尴尬深有体会,也清楚要使一个贫困家庭走出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培养一个成功的大学生。

他几乎没有犹豫,便提笔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回复,表示愿意出资,以个人的名义设立助学基金,每年资助300名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资金援助的同时,他也给予了寒门子弟中肯的鼓励:“自己要想办法脱贫,像我一样一定要勤快。”

实际上,如今的他何止是“勤快”这样简单。多年来,他坚持在5点前起床,到工厂巡视是常事;在谈判桌上遇到难磨的对手,机敏果断,坚守底线。

“把头抬起来,胸挺起来。熬过难关,你一会成功。”母亲的嘱咐,他记了一辈子。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回首童年的点滴,他愈发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经历的磨难和艰辛,都是生活的馈赠,从生活中淬炼出坚忍和自信。

年少时,他家道中落,父亲到上海讨生计,母亲与兄弟姐妹在老家福清,贫瘠的农地里种出的地瓜、花生远不能解决六个孩子的温饱,一天两顿清汤寡水是常有的事。

饥饿是他对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即便如此,母亲依然带着兄弟姐妹们围坐在小院唱歌跳舞,告诉他们出门要抬起头微笑,要有骨气,绝不能向旁人说穷,没有人同情你的。

在他的记忆中,那段艰难的日子,往来的邻里对家中的窘境全然不知,每每路过曹家,听见院落中的欢歌笑语,窥见洁净的衣着

,只觉得这还是那户在上海经商的富贵人家。

30岁之前,他把可能做的生意都基本上做过了,却始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直到而立之年,他敏锐地发现了水表玻璃的商机,于是向镇政府提议建厂,意见被采纳,他成为了玻璃厂的物资采购员。

此后的七年间,他在福建四处奔走,见识了工业界同仁,建起了自己的采购网络,而真正让他掌握经营企业钥匙的是会计学知识。

通过自学,他渐渐理清原始凭证的归类,分析财报撰写,很快就能从报表上一眼看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1983年,他决定承包频临破产的玻璃厂,通过改革,一年的时间就转亏为盈。

第二年,他带着母亲去武夷山游玩,途中路过纪念品市场买了一支竹拐杖。上车时,司机突然叮嘱说:“车玻璃不要给我碰了,万一破了你可赔不起。”他愣住了,在想,不就是一块玻璃?做玻璃生意的我,赔不起你可能吗?

回去后,他专门跑了趟汽车维修店,才了解到汽车的玻璃全是进口,更换一面前挡玻璃需6000元,而且有时候缺货需要等很长时间。

几天考察后,他心中萌生一个念头,“为中国人做一片玻璃。”

有了目标后,他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将所有精力和财力全部投入到汽车玻璃上,到银行拉投资,把招来的工人送上海培训,从拿到设备图到生产出第一片玻璃,他只用了8个月。生意越做越强,企业信誉名声叫响,一路芬芳。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

如今企业市值超过1600亿的他,正是改变了中国依赖进口汽车玻璃局面的曹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