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航天女杰

2021年11月7日,随着“02已出舱”的报告声,作为中国第一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第一个执行出舱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于王亚平而言,漫步太空曾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小时候的她更愿意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老师或运动员。

直到2003年,神舟五号一跃冲天,杨利伟成为浩瀚宇宙中的第一位中国访客。彼时的王亚平是一名飞行员,她与战友的目光都聚焦在电视屏幕上,一个遨游九天的梦想在心里盟发。

2009年,她在国家第二批航天员选拔时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航天员。

在航天城,高等数学、天文学、解剖学等30多门学科填满了她的课程表。

她说:成为航天员一直到现在,每个周五,都要把下一周的课程表提前做出来,然后从周一开始,我们都会严格按照课程表完成每天的训练。

这是因为,航天员的理论课程时间安排的很紧,大学夲科生一年的功课量,他们要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消化掉。

那段时间,王亚平像高三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穿梭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间。“那三年,基夲上没有出过航天城,也沒有逛过一次街,桌子上台灯基本上没有在晚上12点前熄掉过。”

而体能训练还要比理论课有过之而不及,有普通人想象不到的艰难险阻。正如前苏联航天员曾形象地称其为“上天的阶梯。”

2011年底,王亚平不无自豪地在日记中简洁的写下这几个大字:超重考核成绩一级!醒目、耀眼且自信。

为了适应飞船航行时的第一宇宙速度,航天员要在飞速旋转的离心机上接受超重耐力训练。“男同志要做到的8个G,我们女同志同样也要做到。”

训练时,当超重值加大到8个G时,相当于8个自己的体重压在身上,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眼睛会出现黑视或灰视。与此同时,仍需要判读信号,回答提问,发送指令。

几次测试下来,王亚平的心率都高出了范围,成绩停留在“二级。”

不过,这样的成绩,也能执行任务,但于她而言,只有更好。于是,训练场外,她不断给自己加压,用尽全力为之对抗,终于释怀。

在心理与生理的极限边缘,王亚平常忆起多年前的事,在飞行员训练时,万米高空第一次挑战跳伞之前,是电话那头,母亲冷静鼓励的话语“相信你能做好”给予她突破自我的力量。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通过练,俯卧撑引体向上,杠铃推举,弯举,我记得,2010年5月成为航天员,到成绩达到一级,用了一年多时间。”

一年后,超重考核终于达到了“一级”,看到成绩的那一刻,她心里涌起一阵“突破自我”的幸福感。

2013年6月,王亚平执行了神舟十号飞船任务,在舱内生活了15天。而接下来登天路,她等待了8年,此行她要挑战一项新任务——出舱行走。

舱内舱外,一步之遥,但背后又是日复一日的学习训练。

为了适应太空环境,王亚平需要穿着120多公斤的舱外服,潜入水槽中,克服水的阻力和装备身40千帕的压力,在水下模拟作业长达7小时。这段时间,你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甚至你哪个地方痒了,也不能挠,只能忍着。

由于体形较为清瘦,在操作时,她需要比其他人付出2倍的力量才能完成。“每天练完之后,吃饭的时候拿筷子的手都是抖的。”

“太空不会因为女性而改变它的环境,也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降低门槛。”

2013年,王亚平在神舟十号飞船中向全国8万所中小学的6000多万师生进太空授课。

返回地面后,许多孩子来信分享了他们的航天梦。这些信件,至今仍被王亚平保存着,每每看到,她都由衷地感到作为一名航天员和太空教师的幸福感与欣慰。一步一个脚印,一捧接一棒,当年播种的梦想,已悄然开花。而当年听课的学生中,也有人梦想成真,进入航天城工作,成为王亚平的同事。

“继续圆自己的梦,继续带着孩子们的眼睛去开始新的探索。”

正如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宇航员凯蒂.科尔曼向王亚平送上的寄语:“当你看向窗外,看到浩瀚星辰,看到地球,别忘了,数十亿女性借着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