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与“神十六”航天员桂海潮有过交集的那群人的话语,以及这些亲近的人与他的“相处碎片”,“邻里男孩”读书奋斗史惊艳了无数人。
云南西部边陲,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了施甸县姚关镇,这里便是桂海潮的家。一条老街横贯整个镇子,桂海潮的家在老街的这一头,他曾经就读的姚关中心小学就在老街的那一头。若不是“神十六”的升空,街坊邻居对桂海潮的印象还停留在“这条街有名的大学生”、“那个黑瘦的男孩。”
尹成程,桂海潮的发小。聊起上学拿奖拿到手软的发小,伊成程笑着说,小时候,桂海潮也和他一起疯玩,也会在插卡学习机上玩游戏,不过,“他戴眼镜是学习学的,我戴眼镜是打游戏打的。”
“就在高二,桂海潮还参加了高考模拟考,他竞然可以考到全校前几十名。”就在高二还发生了一件决定桂海潮命运的“大新闻”,那一年桂海潮从校园广播听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
两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BJ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那一年YN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20年后,桂海潮同样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走杨利伟走过的路,飞杨利伟飞过的天。
在当老师的舅舅杨天福眼中,从上学开始桂海潮就特别自律,放学回家看电视常看《新闻联播》,看完就自觉回去做作业了,从不需要大人操心。
闲暇时,他常跟小舅一起上山放牛放羊,特别喜爱亲近自然。
弟弟桂海益回忆,父亲话不多,遇事沉着冷静,哪怕他们偶尔犯了错,也不会苛责。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学习上沒有办法给予太多的帮助,但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兄弟俩的成绩,父母也不过多过问,指引他们的是父亲最常说的话,“用心去做就好了,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
小学老师赵光畗对桂海潮的印象是非常喜欢提问,有些问题让人意想不到,连老师也答不上来。
乡村小学可以看的书特别少,他业余时间总喜欢抱着书,从为数不多的书籍中探索广袤的未知世界。
高中时期的数学老师杨中军记得,下课铃声响起,同学纷纷奔向食堂时,桂海潮总是抓住老师请教问题,经常讨论就是半个小时。“得知标谁答案后,他往往还会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和老师讨论有没有更简易的解法。”
令杨中军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考数学桂海潮提前半小时交卷,见到老师时自信满满地说:满分应该没问题。
在高中化学杨洪洲老师那里,我们窥见一个“时间管理小能手。”“吃饭他总是错开高峰,平常的洗漱的间隙也在学习,就连熄灯后还打着电筒学习。”
桂海潮走出小镇,整整9年,一路从夲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且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近20篇学术论文,2018年,31岁的他在母校担任起了博士生导师。
桂海潮的师兄贾英宏说,读博期间,桂海潮特别稳,先花时间下足功夫研究基础理论,每次去实验室,他基本都在看书。
王悦是桂海潮的同事也是同学兼室友,从前同寝时,见他每天睡前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日记,总结一天的收获,对生活非常认真。王悦眼中,桂海潮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入选预备航天员,封闭训练期间,桂海潮仍是尽己所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科研,亲自帮忙推导关键的理论公式。博士生夏新会回忆,开大组会的时候,桂老师思维特别活跃,总能一语中的发现问题,基础功底很深,说话也风趣幽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桂海潮还是志愿者,点子特别多,做事效率高。周围的人评价是,桂海潮乐观又豁达,很少被负面情绪侵扰,即使受到挫折也能很快振作。
书法、跑步、骑自行车、游泳这些都是桂海潮喜欢的,他带的博士生苏文杰说,好几次我们找桂老师的时候,他都是在体育场跑步。
命运齿轮转动时,也有涟漪效应,当一个人腾空而上,他释放的能量有多大?足以点燃烧烫烧红无数个心向银河的少年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