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听到江宁的邀请徐程枫本能地想推拒,面对江宁他没有做好准备,除却了工作上的事情,他不知道怎么和江宁相处,可最后他还是答应了,“好。”

江宁似乎并不意外他的应允:“美术馆对面那家[回声]咖啡馆环境不错,徐先生意下如何?”

徐程枫点点头“听江小姐安排”。

【回声】咖啡馆就在美术馆斜对面,只隔着一条车流稀疏、不算宽阔的马路。推开厚重的原木门,咖啡豆香气、烘烤甜点的甜香以及原木本身清冽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将门外喧嚣的车声和人潮隔绝。

内部大量的暖色调,从地板延伸到天花板,墙面是柔和的米白或浅燕麦色,搭配着低饱和度的绿色或陶土色软垫。柔和的、音量恰到好处的轻音乐既能抚慰神经,又不至于干扰交谈。

江宁显然是这里的常客,熟稔地找了个靠窗的僻静角落坐下这里既能看到窗外美术馆宏大的轮廓又能街道上熙攘的人群。

“徐先生喝点什么?”她将菜单推到他面前。

“冰美式,谢谢。”徐程枫的目光一直在她脸上停留。

“两杯冰美式,谢谢。”江宁没有再看菜单,直接对旁边的服务员点单。

短暂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弥漫开来,只有咖啡馆轻柔的背景音乐响着。很快,咖啡就被端了上来。徐程枫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咖啡杯壁,很想开口问:这十年你去了哪里?过得好吗?徐程枫端起杯子喝了一口,强迫自己开口:“江医生刚才说,美术馆对研究有帮助?不知道是哪方面的研究。”

“嗯。我的方向是环境心理学在治疗里的应用,尤其是空间氛围怎么影响人的情绪和潜意识。徐先生的设计,在空间形态、光线、材质和动线上处理得很精妙,营造出的沉浸感非常强。那种营造出来的沉浸感,对我们想在治疗空间里模拟特定心理状态,很有启发。”

“比如”江宁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些速写和关键词,“入口那条向下倾斜的窄道,配上顶上的光线。人走进去,视线被引着向下、向内,两边墙的角度会制造出一点挤压的错觉,加上光线的暗示,确实能让人迅速沉进去,把外面的世界隔开......这种空间语言,对引导来访者很有用。”

徐程枫很开心她能把设计的细节记得清清楚楚,分析得条理分明。但是对他这个人却用着最冰冷的称呼和最客套的距离,难道徐程枫这个名字,对她来说早已抹掉了?

“江医生看得很细。”他声音低沉,带着某种更深的情绪,“空间的确能说话,能引导情绪。”他顿了一下,目光再次投向江宁,“其实有些时候,空间本身,就在讲故事。”

江宁交叠的手指几不可察地蜷了一下。那平静如水的目光终于掠过一丝微澜。

沉默再次蔓延窗外的一道光影正落在她搁在桌面的左手腕上,空荡荡的。徐程枫的目光习惯性地落在那处——那里本该有一根很漂亮由蓝色琉璃珠和细细银链编织而成的手链。

江宁抬起眼。迎上他探究而复杂的目光,职业化的笑意淡了。眼底深处,有什么东西正浮上来。她没有回答他关于“故事”的话,只是看着他。

晌久。

“徐程枫,”她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好久不见。”

听到这三个词徐程枫几乎是仓促地将咖啡杯往桌上一搁,杯底与托盘碰撞出轻微却清晰的脆响。冰凉的液体从倾斜的杯口溅出,沾湿了指尖也浑然不觉。喉结艰难地上下滚动了一下,“江宁,好久不见,这些年……你去了哪里?“他终究还是问出了他想知道的问题。

江宁沉默了几秒,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出国了。”出国读完了心理学硕士和博士,然后在那边工作了几年。”

“做心理医生?”他追问。

“嗯。”江宁点头,“专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焦虑障碍的治疗,环境心理学的应用是其中一个研究分支(DP给的,觉得合理就用来,勿带入专业知识)。”她顿了顿,补充道,“你的设计能让我感受到设计中那种独特的、引导情绪的安抚性力量,很契合我现在空间疗愈的理念。

“所以,这次回来是?”

“工作调动。”江宁答道,“总部在国内设立了一个新的研究中心,需要有人负责,我就申请回来了”江宁给出了解释。

“刚回来不久?”他下意识地问。

“嗯,不到一个月。”江宁端起咖啡,喝了一小口。

不到一个月?也就是说,她在这个城市已经生活了近一个月,但在这一个月里她从未试图寻找过他。如果不是这次美术馆的偶遇,他们可能就这样擦肩而过,在同一个城市里各自平行地生活下去,永不相交。

瞬间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沉甸甸地压在了徐程枫的胸口,让他喘不过气。

他猛地站起身,动作幅度大到带倒了桌上的糖罐。“抱歉,我突然想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先失陪了,谢谢江医生的咖啡。”徐程枫不敢再看江宁一眼,落荒而逃般地转身,大步走向咖啡馆门口,江宁坐在原地,没有动。看着徐程枫仓惶离去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汇入街道的人流,消失不见。

十年了,好久不见,徐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