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弛感育儿:我做够了牺牲式父母
- (波)雅努什·科扎克
- 5746字
- 2025-05-23 16:57:48
第五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曲线
*
也许,我也应该写一本类似于梦境解析的婴儿护理指南。
“出生时重七磅——这很好,孩子以后准保健康又富贵。”
“排泄物呈绿色且带有黏液——不太妙,是坏消息。”
也许,我还应该编写一本关于爱情建议的实用指南。
我本想这么做,但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哪项指南不会被无批判的极端主义者带到荒谬的地步。
有一些盛行已久的旧说法:一天要喂三十次母乳,其间还要喂几滴蓖麻油。婴儿被喜欢他的阿姨们从一个传到另一个,抱着,摇晃着。她们把婴儿带到窗边或镜子前,拍手、摇动响铃、唱歌——简直像一场真正的乡村集市。
还有一些崭露头角的新说法:必须每三小时喂奶一次。婴儿看着母亲准备盛宴,变得不耐烦和生气,开始哭泣。母亲看着时钟:还有四分钟。婴儿睡着了,但因为到了他吃奶的时间,母亲便把他叫醒了;时间一到,她又把婴儿从乳房上拉开。他静静地躺着——不能动他。他不能养成被抱的习惯!吃饱了,洗过澡了,被擦干了,应该去睡觉了。但他没有睡着。大家踮起脚走路,窗户被遮住,房间里就像病房一样,是死一般的寂静。
这不是在理性育儿,而是在生搬硬套规则。
*
问题不该是“多久喂一次”,而是“一天喂几次”。
这样提出问题给了母亲行动的自由;她可以自行确定出最适合自己和婴儿的喂奶时间。
婴儿在二十四小时内应该吃几次奶呢?四到十五次。
一次喂多长时间?四分钟到四十五分钟,甚至更长。
我们会遇到乳房容易吮吸和难以吮吸的情况,乳汁稀少或充足的情况,乳头条件好或不理想的情况,乳头坚硬或易受伤的情况。我们会遇到吮吸有力的婴儿、任性的婴儿或懒惰的婴儿。因此,这方面并没有通用的处方。

乳头发育不好但坚硬,新生儿又很渴望吃奶,那就让他频繁地、长时间地吮吸,以“锻炼”乳房。乳汁充足,但婴儿孱弱,最好先挤出一些乳汁,以迫使婴儿用力吮吸。如果他还不够强壮,那么先让他吃奶,再把剩余的奶挤出来。
出奶有些困难,婴儿又很困,可能十分钟后,婴儿才开始吃奶。在一次、两次或五次吮吸动作之后,婴儿可能才吞咽一口奶。每一口的奶量可多可少。婴儿可能会舔乳房或吸吮,但不吞咽;婴儿也可能很少吞咽或频繁吞咽。“奶水顺着下巴流下来”可能是乳汁过多,也可能是乳汁不足;婴儿非常饥饿,强烈吸吮,结果在最初几口时呛到。
在没有看到母亲和孩子的情况下,怎么能开出处方呢?
“每天喂奶五次,每次十分钟”——这是墨守成规的做法。
*
对于孩童的养育,我们必不能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对一切进行纯粹的猜测,因而有人提出了口号:没有婴儿秤,就无法进行母乳喂养。
除了通过称重,我们无法得知婴儿吃了三勺还是十勺奶。但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婴儿应该多久吃一次奶,每次吃多久,是两边乳房的奶都吃还是只吃一边。
如果婴儿秤只是简单地显示实际情况,那么它可以成为一个可靠的顾问;但如果我们选择使用它来确定婴儿“正常”生长的模式,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暴君。我们应该警惕,不要刚脱离“绿色排泄物”的偏见,又陷入“完美生长曲线”的偏见中。
那么,该如何使用婴儿秤呢?
有趣的是,有些母亲愿意花很多时间研究乐谱、练习弹琴,却觉得使用婴儿秤太麻烦。喂奶前称一下,喂奶后再称一下?太麻烦了!然而,有些母亲对待婴儿秤这个珍贵的家庭医生,不仅小心翼翼,还满怀深情。
推广价格亲民的婴儿秤,让它们“走进”村庄里的普通人家——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谁能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呢?
*
为什么一代孩子主要以牛奶、鸡蛋和肉为食,而另一代孩子却以谷物、蔬菜和水果为主要营养来源?我可以说,这要归功于化学的进步、对新陈代谢的新研究。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变化在本质上要深刻得多。
新的饮食方式体现的是科学对人体生命力的信心,以及对人体自身偏好的宽容。提供蛋白质和脂肪,根本目的是通过精心挑选的饮食来迫使身体发育;而今天,我们变得更加慷慨——让身体自主选择它需要什么,它能利用什么。让身体根据自己的力量、健康状况和潜在能量提出要求。
关键不在于我们给孩子吃什么,而在于他能吸收什么。因为任何暴力和过度的灌输都是负担,而任何不均衡都可能是错误。即使我们非常接近真相,也可能在某个环节犯错误,如果我们在几个月内重复这个错误,就可能会损害或阻碍孩子身体系统的运作。
何时、如何以及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额外的食物?如果婴儿喝一升牛奶不足以满足需求,那么应该逐渐添加其他食物,同时观察孩子的身体反应,一切都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及其反应来确定。
*
一百个婴儿。我在他们每个人的床边俯身探察。
他们中有些生命可能只能以周或月来计算;他们的体重和体形各不相同;他们中有些在生病,有些正在康复,有些各项指标都正常,还有一些勉强维持着生命。
他们的眼神也各不一样。有些暗淡,有些蒙眬,有些冷漠,有些固执,还有些是充满痛苦的凝视;有些活泼,有些温暖,有些是带着挑衅的。至于微笑也是各式各样的,有些会在目光接触的瞬间立即向你展现友好的微笑;有些则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后,才对你展现微笑;还有些则需要你以微笑和温柔的话语来唤醒他们的微笑。
起初,在我看来,这些情况的发生是充满随机性的。但事实上,这几种情况在短短几天内一再重复出现。我通过记录区分出信任他人的婴儿和怀疑他人的婴儿,情绪稳定的婴儿和喜怒无常的婴儿,总是快乐的婴儿和总是不快乐的婴儿,时常犹豫的婴儿,常常感到害怕的婴儿,以及总对外界抱有敌意的婴儿。
一类婴儿总是快乐的:无论在喂奶前还是喂奶后,不管是刚从梦中醒来,还是昏昏欲睡时,他都会微笑。困倦时,他会抬起眼皮,冲你露出一个微笑,然后再次入睡。另一类婴儿则时常感到不快乐:他回应别人时带着焦虑,几乎要哭出来;在长达几周的时间里,他只露出过一次短暂的微笑。
我依次检查他们的喉咙。有的婴儿会通过行动进行激烈的抗议。有的婴儿只是不情愿地皱起脸,不耐烦地摇头,然后又立刻露出友好的微笑。有的婴儿对伸到他面前的陌生的手的任何动作都充满疑虑,保持警惕,甚至在检查开始之前就大发脾气……
大规模的天花疫苗接种:每小时接种五十个孩子。这有点像是一场实验。有些婴儿会立刻给出明确的反应,有些婴儿逐渐地试探性地给予反馈,有些婴儿则无动于衷。第一个婴儿只是略感惊讶,第二个就变得焦躁不安,第三个显然很惊慌;一个很快将这件事抛到脑后,恢复正常,另一个则对这件事记忆犹新,难以释怀……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婴儿期的特征。的确,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反应迅速,而且能够记住过去的经历。那些有过痛苦手术经历的婴儿的表现,我们多么熟悉;我知道有些婴儿因为曾经服用过含有樟脑的乳状药物而对牛奶产生了排斥。除了这两者,还有哪些因素在塑造成年人的思维呢?
*
第一个婴儿:
他来到这个世界不久,但已经适应了寒冷的空气、粗糙的尿布、令人不安的噪声以及吃奶时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他吸吮得勤奋、熟练且大胆。他很快便开始咕哝并用手摆弄东西。他不断成长,开始探索周围世界。他学会爬行、走路,开始吐泡泡、说话。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何时发生的?真是令人惊叹。这是一段愉快且顺利的成长过程。
第二个婴儿:
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掌握吸吮的窍门。他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安稳。在难得的平静的一周过后,又会迎来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他成长的速度稍显迟缓,长牙的过程也十分困难。虽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现在一切都很好:他变得开朗、安静、迷人且有趣。或许是天生性格迟钝,或许是照料不周,抑或是母乳不够有营养,但最后总归是幸运地成长了……
第三个婴儿:
急躁、喜怒无常、容易激动,他一旦感受到不愉快——无论是来自内部的刺激还是外部的刺激,就会拼命反抗,不遗余力。他的动作活泼,变化剧烈而突然。他在今天与昨天的表现截然不同。他时而学习,时而遗忘。成长轨迹如同一条起伏不定的曲线,时而急剧上升,时而猛然下降。他带给别人的惊喜,从最令人感动的到最令人担忧的都有,不一而足。现在还难以确定和判断;总之,他多变、敏感、古怪,但可能是极具价值的个体……
第四个婴儿:
继续以天气比喻他的状态,和阴云密布的日子比起来,阳光明媚的日子格外稀少。不满是他生活的底色。没有疼痛,只有不愉快的感觉;没有尖叫,只有焦躁不安的情绪。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可惜情况总是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有缺陷的孩子,被以一种愚蠢的方式抚养长大……
房间的温度,多了一百克牛奶,少了一百克水——这些不仅会影响卫生,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婴儿面临着如此多需要探索、领悟、熟悉和吸收的事物,还要学会爱与恨,学会保护自己,学会理智地提出要求——所以,无论婴儿天生性格如何,才智如何,是反应敏捷还是略显迟钝,都必须感到自己正处于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中。
*
通常,当医生问母亲,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说话和走路的,母亲会感到不知所措,回答也会显得尴尬和含糊不清:“具体的日子嘛……可能稍早一些,也可能稍晚一些,和大部分的孩子差不多吧。”
她认为像这样重要的事件,她所记忆的日期应该是绝对精确的,任何迟疑或含糊的表态都会降低医生对她的尊重程度。我提到这一点,只是想说明大众是多么不愿意承认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即使是进行了精确的科学观察,也很难描绘出孩子发展的大致轨迹;就像小学生不愿意暴露自己不知道答案一样,大人也普遍希望在人前隐藏自己的无知。
我们怎么能确定孩子是在叫“妈妈”,而不是在发出“啊姆、啊嗯、啊吗”这样毫无意义的音节?我们怎么能准确地判断出孩子说的是“爸爸”而不是“啊嗒”呢?我们怎么能确定地说,当孩子开口叫“妈妈”的时候,“妈妈”这个词已经在孩子心中与母亲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其他形象呢?
孩子爬到别人的膝盖上,在别人的帮助下或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他抓住床的边缘站了一小会儿。他在地板上迈了几步,在此之前,这双腿在空中迈出了更多步。他趴在地上爬行,手脚并用地爬行,推着面前的椅子前行而使自己不失去平衡。他在真正学会走路之前,已经经历了四分之一的“走”、二分之一的“走”和三分之二的“走”的阶段。有时他可能“会走”整整一个星期,甚至昨天还在走,但今天突然就不会走了。他可能是有点疲惫,或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也许他摔倒了,受到了惊吓,于是他不再走了,休息两周之后才重新开始走路。
孩子的小脑袋无力地靠在母亲的胳膊上,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病得很重,也可能只是有些微小的不适。
钢琴家每一次完美地演绎出复杂的乐曲,都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绝对的自我控制力,孩子每一次学习新的动作也是如此。即使有例外的情况,这二者例外的情况也很类似。有时,孩子已经感觉不舒服了,但他就是不肯认输,于是他继续四处走动,甚至比平时表现得更加活跃,不停地玩耍和说话。这时,母亲会自责:“我还以为是我在胡思乱想,还带他出去散步了。”接着,她会为自己辩解:“天气那么好。”然后紧接着询问:“这不会对他造成什么伤害吧?”
*
孩子应当在什么时候开始走路和说话?就在他开始走路和说话的时候。孩子的牙齿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长出来呢?就在它们开始长出来的时候。顶骨(颅骨的一部分)会在它该变坚固的时候变得坚固。婴儿应该睡多少小时,由他需要睡多少小时来决定。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些事情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在什么时候发生。任何一本畅销的指导手册都会包含这些从教科书上抄来的小知识,它们适用于大部分孩子,但并不一定适用于你家的那个特别的孩子。
因为有些婴儿需要更多的睡眠,而有些婴儿则需要更少的睡眠。有些孩子长出牙齿比较早,他们的乳牙却很早就开始龋坏,而有些孩子很晚才开始长牙,但牙齿十分健康且坚固。顶骨通常在第九到第十四个月变得坚固——这仅适用于那些体质健康的孩子。有些天资平凡的孩子更早开口说话,而有些聪颖的孩子在语言功能的发展上反而相对滞后。
出租车的车牌号、剧院的座位号、你公寓房租的到期日——人类为了保持秩序而发明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严格遵守。但倘若有谁在试图探究那本永远鲜活的自然之书的时候,仍旧怀着这样一种被严苛法规规训的僵化思维,他一定会遭受排山倒海而来的焦虑、失望和意外。这一切都将让他感到头晕目眩。
我认为自己值得称道的一点在于,当被问及以上关于婴幼儿发育的问题时,我没有用之前提到的次要的真理——一系列的数字来回答他们。因为无论是先长出下牙还是先长出上牙,无论是先长出犬齿还是先长出门齿,都不重要。只要拥有日历并睁大眼睛,就可以观察到这些。真正重要的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生命系统的本质和需求。尽管这是一个伟大的、仍待我们去深入探索的真理。
最诚实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也不得不使用两种标准:面对明智的家长时,他们会像自然科学家一样承认自己的疑虑,对情况做出自己的推测,直面困难的问题,提出有趣的疑问;面对不那么明智的家长时,他们则需要变成刻板的教导者,就像用指甲在启蒙读物上划出一道线,明确指出从哪儿到哪儿。
“每两小时服用一小匙水。一个鸡蛋、半杯牛奶和两块小饼干。”
*
在孩子一岁到两岁期间,孩子的家庭医生经常会被更换。我曾经接诊过一些孩子,他们的母亲对前任医生常有怨言,认为他没有照顾好孩子的身体。或是反过来,一些母亲不会再来找我,指责我说,她们的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症状是由于我的疏忽,我该对这些症状负责。在这两种情况下,母亲们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医生已经确认了孩子的健康状况良好,但随后出现了一些之前未被注意到的突发问题,这让母亲们措手不及。这时,如果她们能够耐心等待,等到紧要关头过去,有轻微遗传负担的孩子很快就能从暂时的失衡状态中恢复过来。如果孩子遗传负担较重,那么等度过这段时期后,他的身体情况也会有所改善,这个小生命会继续平稳成长。
如果在功能失调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采取了一定的治疗措施,那么孩子病情的改善就会被归功于这些治疗措施。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肺炎或伤寒等疾病开始好转都是在疾病的自然周期结束之后。因此,在我们确定儿童发育阶段的顺序,了解不同类型的儿童的发育特征之前,儿童发育方面的混乱状况必然存在。
儿童的发育曲线有起有伏,有辛勤工作时期,也有休息时期,休息是为了积蓄力量,以便继续完成之前匆忙展开的工作,并积累资源,为进一步的建设做准备。七个月的胎儿已经具备了生存的条件,尽管他还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再发育两个月(几乎是孕期的四分之一)。
婴儿的体重在一年内就会增长至原来的三倍,所以他有权休息。婴儿的智力发展极为迅速,所以他有权遗忘某些已学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被过早地认定为已永久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