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疑难杂病的病机特点与发病特点

一、气机郁滞,升降失司

气机郁滞是疑难杂病重要的发病机理。《景岳全书·杂证谟·诸气》曰:“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一些疑难杂病常与情志抑郁、精神及心理因素有关,病位主要在肝,同时与心、脾、肾关系密切。长期肝郁不舒,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许多疑难杂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常有气机郁滞的病机过程和病理变化,而出现多种病证。《类证治裁·肝气》曰:“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㿉疝,皆肝气横决也。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由于肝易动而难静,所以常一病即延及他脏,临床表现变幻不测,不能尽述,往来无常,不可思议。

气机郁滞在病机转化方面,有如下特点:一是气郁日久,可以化火,而致肝火肝阳亢盛,甚至动风。二是化火可以伤阴。三是忧思伤脾,思则气结,则可致气郁生痰,或是肝气郁结,横逆乘土,而致脾虚,运化不及,不仅再生痰生湿,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易致气血亏虚。四是气郁日久,由气及血,而成瘀血。五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

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到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气机升降出入的异常则能影响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各方面的功能活动,从而在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方面产生多种病变。其中尤以脾胃之升降失常最为重要。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病常有升降失司的病理变化,如气逆、气陷、气闭;或血随气上逆或下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以及脏腑的功能失调,无不与机体的升降失司有关。一旦气机升降失常,在临床上可出现多种症状,“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故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浊之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怫郁微甚,而为病之大小焉。”(《读医随笔·证治总论》)可见气机升降失常是疑难杂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

二、痰邪作祟,瘀血内阻

痰邪作为机体重要的病理产物,为疑难杂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机,是多种病证的致病因素。由于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可遍及脏腑经络或滞留于机体某些部位,而出现多种不同病证。《临证指南医案·痰》曰:“痰症之情状,变幻不一。……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指出了痰所形成的多种内外病因。《类证治裁·痰饮》曰:“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症多属痰。”所以临床上出现一些症状奇特的疑难病症,如伴随有痰的一些特异性证候表现时,可从痰论治。

痰在临床上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燥痰、老痰等区别。而痰又有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之分,和实痰、虚痰之别。《冯氏锦囊秘录·痰饮大小总论合参》亦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所以为病之多也。若夫寒痰、湿痰、热痰则易治,至于风痰、燥痰、老痰则难治也。”同时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更不治痰而补脾,脾得健运,而痰自化矣。”

痰邪所导致的疑难杂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其病机转化的规律主要有:一是痰邪阻滞,必然阻滞气机而导致气机郁滞。二是痰郁日久,多可化热,而成痰热,痰热又可伤阴。三是如素体阳虚体寒者,则寒化为寒痰。四是痰郁日久,可以耗气,导致气虚;或伤脾,出现脾虚或使脾胃升降失常。五是痰郁日久,影响血脉运行,而致痰瘀互结,此即朱震亨所谓的“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丹溪心法·痰》),临床上多见于癥积肿瘤一类的病证。

瘀血既是某些疑难杂病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以往人们一般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也就是说许多慢性病病变后期常可出现瘀血征象。但证之临床,瘀血阻滞亦可以导致不少急性病。瘀血在临床上常有虚实轻重及兼夹之别。属虚者,可兼气虚、兼血虚、兼阴虚或兼阳虚。属实者,可夹风、夹痰、夹热、夹湿、夹寒、夹毒等。同时,病情亦有轻重缓急的不同,也有发病脏腑病位的不同,因此其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

临床上某些疑难杂病病变过程中,如出现有“瘀血”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的症状及舌脉等,即可考虑从瘀血论治。

瘀血在病机上有如下转化规律:一是瘀血日久,亦可化热,而为瘀热。二是瘀血阻滞,影响津液输送及运行,可致水停而导致肿胀。三是瘀血阻滞日久,可由实转虚,导致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从而形成气虚血瘀、血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等证。四是瘀血日久,津液输布不行,凝聚为痰,而成痰瘀互结证,而成癥积一类病证。

三、水停湿阻,气化失常

水湿饮邪在疑难杂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一类重要的病理因素。湿邪既可外感,又可内生,与水饮俱为机体水液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水湿饮邪多由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脏腑功能失常,输布失司,气化失调所致。所以张景岳《景岳全书·湿证》谓:“湿之为病……悉由乎脾肾之亏败。”《临证指南医案·湿》指出:“肾阳充旺,脾土健运,自无寒湿诸症。肺金清肃之气下降,膀胱之气化通调,自无湿火、湿热、暑湿诸症。若夫失治变幻,则有肿胀、黄疸、泄泻、淋闭、痰饮等类。”

水湿饮邪在临床上可致多种病证,一般湿邪多以困阻脾胃为主,水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腹腔及肌肤。而且,不论何种原因导致水湿饮邪停积,均可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进一步失常,从而使得发病之后,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治疗困难,故形成的疑难杂病也较为多见。

一般来说,水湿饮邪导致的病证,在病机转化方面有如下几方面的规律:一是水湿饮邪的停留,常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二是水湿饮邪又可流注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三是水湿饮邪可以寒化或热化,寒化则成寒湿,而成多种病证;如郁而化热,则可形成湿热之邪,可以导致诸多病证,甚至可弥漫三焦,形成急危重症。四是水湿饮邪停留体内日久,可以耗伤正气,损伤脾胃阳气,从而由实转虚,形成虚实夹杂之候,使病情更加缠绵难愈。

四、邪盛成毒,正虚邪陷

毒作为一种重要的病理因素,不仅见于六淫疫疠等外感温热病,一些内伤疑难杂病过程中亦常有毒邪出现。毒,可作为疾病的病因,又可作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亦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如风毒、热毒、湿毒、痰毒、瘀毒、寒毒等。某些疑难杂病在其病变过程中邪气太盛,则可转而成毒,如火盛成火毒,寒盛成寒毒,风盛成风毒,痰盛成痰毒,湿盛成湿毒,瘀盛成瘀毒等。而癌症作为一类特殊疾病,是一类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病变过程中必有癌毒邪气形成而又进一步致病。

毒邪致病特点,一是毒邪常伴随其他邪气如风、寒、湿、痰、火、热、瘀等存在,所以毒邪致病,病位可以波及全身。二是毒邪导致某些疾病具有发病急重的特点。三是毒邪致病后,常有治疗困难,久治难愈的特点。四是某些毒邪所致疾病,具有临床症状繁杂多变的特点。五是癌毒为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既不同于六淫邪气,又不同于内生诸邪,而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特殊毒邪。癌毒致病为病理产物积聚而成,多属正虚邪实,不仅可在原发病位,而且可向周围侵袭扩散,沿经脉流散,甚至转移;并可与气滞、痰凝、血瘀、热毒等病邪相结合,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从而使病情愈趋深重,难于治疗。

毒邪致病的病机转化,一是毒邪致病,常可化热,而成热毒;或感受寒邪过盛,甚而成为寒毒。二是毒邪致病往往具有传变迅速的特点。如热毒内陷,或湿毒蒙蔽清窍而致神昏闭证发生。三是毒邪致病,常可耗伤机体正气、阳气或阴血津液,故多出现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病机转化。四是某些毒邪过盛,不仅发病急重,传变迅速,而且在短时间内即可出现正虚邪陷的急重证候,如热毒太盛,气阴并耗,气随液脱,可形成津气俱脱的脱证。五是毒邪致病,可损伤脏腑器官,或可波及其他脏腑,甚至数脏同病,从而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失调、损伤,或虚衰。

五、脏腑失调,虚实传变

在疑难杂病发展过程中,病变常常在脏在腑,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脏腑虚衰,或升降失司,或气化失常。有时病变一脏波及他脏,或由脏波及于腑。任何一个脏腑功能虚损或失常,则通过经络和气血津液的相互影响,可以累及另外其他脏腑,从而使疾病的病位发生传变。其传变既可由母子传变,也可由乘侮传变,亦可由脏腑表里传变。一些外感疑难杂病则主要表现为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及卫气营血传变。因此,某些疑难杂病至后期,则可导致气血同病、数邪俱见、数经合病、数脏同病的复杂病机状态,从而辨证较难,治疗困难。

虚实是疾病过程中邪正消长盛衰的基本病理变化。疑难杂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虚实夹杂,邪盛正虚的病机变化,病邪愈来愈盛,而正气(气血阴阳)日渐虚衰,从而使病情愈趋深重,病变愈难医治。一般所说的虚实转化,如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在疑难杂病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病理变化。

所以临床在对疑难杂病进行辨证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其虚实病机及虚实转化,特别是一些急重症,更要密切观察其邪正盛衰的临床表现,从而通过分析、归纳而总结出其基本的核心证候。这一点对确定治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病症疑似,常变相混

《慎斋遗书·辨证施治》说:“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种种变幻,实似虚,虚似实,外似内,内似外,难以枚举,皆宜细心求其本也。”许多疑难杂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由于病机复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错杂,所以在临床上有时常出现疑似之症,前人有阴证似阳,阳证似阴,寒证似热,热证似寒,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等的论述。如气机郁滞,影响经络气血运行而出现周身疼痛,这种疼痛一般认为应属于痹证范围,而系风寒湿邪所致。但究其发病之因,又与情志抑郁有关,而用祛风散寒化湿无效,而以疏肝解郁通络收功。再如某些阳痿遗精的患者,如从其症状看,似乎应为肾虚,但如追问病史,参之舌脉,又属肝经湿热所致,而用清利肝胆湿热之法取效。

李中梓《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曰:“天下皆轻谈医,医者辄以长自许。一旦临疑似之症,若处云雾,不辨东西,几微之间,瞬眼生杀矣。”并指出实证误补、虚证误泻、阴证清之、阳证温之等误治的严重后果。特举例说明:“盖积聚在中,实也,甚则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运昏花,或泄泻不实,皆大实有羸状也。正如食而过饱,反倦怠嗜卧也。脾胃损伤,虚也,甚则胀满而食不得入,气不得舒,便不得利,皆至虚者有盛候也。正如饥而过时,反不思食也。”并最后总结说:“诸凡疑似之症,不可更仆数,一隅三反,是有望乎智者。大抵症之不足凭,当参之脉理;脉又不足凭,当取之沉候。”可见疑难杂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似是而非的一些疑似病证,辨证困难,难于决断,稍一不慎,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疑难杂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当病情迁延,久治不愈;或由于误治;或正气不足,调理失宜,致使病情由实转虚,或由简单转为复杂,而出现一些变证。变证一旦出现,则其病情转重,证候复杂,治疗困难。

变证是在疑难杂病病变过程中发生的病机变化或病机转化的结果。变证是相对于“常证”而言的。在病机和证候方面,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病情由轻转重,或由表入里,或由经络病及脏腑。二是由简单变为复杂,可由单一脏器波及数脏同病,或出现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气血同病,阴阳并损的病机变化。三是容易出现复合证候,几种证候同时出现,如臌胀患者既有肝肾阴虚,又兼气滞血瘀和水湿内停。四是变证病机转化复杂多变,辨证治疗较为困难。作为医者,应做到知常达变,方能在临证时心中有数。

(白宇宁、白震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