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之间,外有寒暑劳倦之侵,内有饮食情志之伤,而疾病生矣。所谓夭昏札瘥,无时不有,其中尤以疑难杂病为最。疑难者,疑惑不解之谓。其病因病机难以辨识,又非常规常法可以诊治。杂病者,乃六淫七情伤及脏腑,引起阴阳气血失调而出现的病证。久治不愈之慢性病及各种奇病、怪病、顽症等,皆可称其为疑难杂病。攻克疑难病证,“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诚为医者之重任。白兆芝教授临证数十年,遵从典籍,涉猎群书,潜心研究,在诊治疑难病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弟子和学生据此完成了《白兆芝疑难杂病临证经验》,这是对他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重在理论探讨,下篇论述临床经验。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求疑难病证的病机特点和诊治思路,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疾病之诊治,“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喻嘉言提出:“故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才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白兆芝教授总结了脾、肝、小肠、痰、瘀、毒及标本、升降、知常达变等方面同疑难病的关系,从整体上理清了疑难病的辨治思路,为临床诊治打下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主导,明确疑难病之病证源流。辨证论治是临床诊治的关键,对疑难病更需要以博极医源的精神,在寒热虚实难辨的证候中,探幽索隐,认真剖析,明确病机所在。如“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高热不退案”,虽有高热、舌红、脉数等热象,然又有恶寒、便稀、乏力等中气不足的证候,治以甘温除热的方法,用补中益气汤加泻降阴火之品治愈。再如“气郁关节疼痛案”,其关节疼痛同气候无关,而同精神情绪有关,结合脉沉弦,未从痹证论治,而以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取效,所谓治病必求于本也。

理论和临床相结合,是诊治疑难杂病的重要原则。书中以肺、心、脾胃、肝胆、胰、肾、大小肠、三焦、膀胱及气血津液等病证为例,将疑难杂病的辨治特点应用于临床,总结了内外妇儿及口眼五官皮肤等科30类病证的治疗经验,涵盖了呼吸、心血管、消化、内分泌、泌尿、神经、结缔组织等系统常见病及肿瘤等。所举每一病证,皆附有医案,近300例。可谓“杂病”荟萃,疗效显著。十分可贵的是,做到了病必有法,法必有案,案有体会。不仅总结了不同疾病的病机特点,而且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法则,为后学及读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治疗思路和临床经验。

疑难杂病的诊治要有创新精神,敢为人先。创新精神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如墨守成规,疑难病证只能变成顽症、死症、不治之症。所以一定要有创新精神,敢为人先,才能在疑难杂病的诊治中有所建树。《杂病源流犀烛》指出,在“表里易蒙、寒热易混、虚实易淆、阴阳易蔽”中,能洞彻精微,固本浚源,方能视若犀烛,有所创见。如小肠和疑难病证的关系,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仅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肠痹、积聚等小肠腑病,且肠外疾病如口糜、呃逆、小便异常等皆可以从小肠辨治,完善和补充了中医学对小肠病的认识。再如“瘀热互结,下焦蓄血之急性盆腔脓肿形成案”,病者高热腹痛拒绝手术治疗,以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治疗,服药50多剂而热退脓肿消除,为癥瘕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外伤感染后高热案”因肌肤大面积坏死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高热不退,虽用大量抗生素,未能见效,经会诊,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中西医结合而病人痊愈,为中医参与急危重症治疗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在疑难病证的诊治中,常有中、西医诊治不清的案例,如何创新性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病人得到更有效的治疗,转危为安,是我们医生的责任,白兆芝教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本书读后,受益匪浅,使人对疑难病的诊治有豁然开朗之感。但疑难病的辨治尚有许多难解之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白兆芝疑难杂病临证经验》为我们提供的辨治思路和临床经验,诚为跨海之舟楫,临证之津梁。有感于此,略抒己见,是为序。

中国中医科学院 姚乃礼

姚乃礼,首都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书记,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2年6月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