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内在关系

理想和信念虽然各有其内涵和特点,但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来使用,有时甚至不加区分。据吕林考证,理想信念作为一个整体性的专用术语,首次出现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其中规定,教育要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着重解决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35]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其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正如刘建军所言,这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信仰变革,共产主义是现实的信仰、科学的信仰、崇高的信仰、健全的信仰,“是迄今为止的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36]。不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仍然有必要厘清作为整体性概念的理想信念的内在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特征和要求。

(一)整体性概念中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体的、整体性的。不过细致分析,理想和信念各自有所指向,内涵各自有所侧重,也有其内在联系。

第一,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都指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指向相同,但理想强调现实与未来相统一、具有超越性的未来美好图景,突出客观的一面;信念强调内心确信,侧重主观的一面。理想信念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具有主客观统一的特点。

第二,党员干部的理想为信念提供合法性论证和支持。党员干部的信念实质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和必然实现的内心确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价值性(价值美好性)是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所在,为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提供合法性论证和支持,没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价值性(价值美好性)支持,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吕林认为:“信念本身是一种逻辑的外衣,它属于派生物,其内核是理想,信念的内容是由理想这个核心引出的逻辑解释,而理想是稳定的,是去除逻辑‘油彩’之后的剩余物。”[37]虽然信念是“去除逻辑‘油彩’之后的剩余物”这个说法有可商榷之处,但党员干部的理想是党员干部信念的内核,为信念提供了论证和基础,这是确定无疑的。

第三,党员干部的信念为理想的巩固、实现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党员干部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是事业遭遇质疑、挫折时保持定力和重新奋起追求理想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革命遭遇挫折、进入低潮时,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念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渡过难关,重新奋起,直至革命取得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遭遇重大挫折、受到质疑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寻找新的发展道路,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奋斗。信念对理想的积极作用,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表现得尤为生动。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邓小平执着的信念作了生动表述:“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邓小平信念执着、从不消沉;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政治风波,邓小平冷静观察、从容应对;邓小平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的道路上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38]老一辈革命家的信念与理想,在邓小平身上得到了鲜明体现。

(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多重关系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有其特定指向和更高要求,由此,其内部也有多重关系需要处理。

一是客观规律与主体能动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基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但是,社会发展规律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有是否遵循、能否践行的问题,这也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问题。社会规律与人的主体能动性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言,一致主要体现为客观规律是主体能动性的基础,能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就能够更好地树立和践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才能推进和实现,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矛盾主要体现为认识客观规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有争论和分歧的,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从历史实践看,在正确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时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其一是“积极的宿命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会自动实现,不用党组织和党员的努力,放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其二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深刻、不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以能动性取代规律性,以主观取代客观,发挥主体能动性出现方向性偏差,使中国革命、建设遭遇挫折。因此,既要深刻认识和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也要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做到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二是小我(个体)与大我(党组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价值型”政党,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作为立身之本和存在依据,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将党员整合成一个坚强政治组织的根本要素。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将小我(个体)融进大我(党组织),超越小我实现大我,通过大我实现更高层次的小我,达到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不过,在实践中,由于思想观念变化、个体利益诉求、社会因素影响等各方面原因,作为党员个体的小我未必始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导致小我难以融入大我,出现矛盾紧张;有的党员干部甚至背叛党的理想信念,与大我背道而驰,党员个体的小我和党组织的大我尖锐对立。将大我的理想信念具体化为小我个人的理想信念,处理好党员个体小我与党组织大我的关系,始终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建设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未来与现实的关系。理想和信念都是指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未来属性尤为突出。在现实生活中,指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会遇到种种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的冲击和挑战,有的会带来党员干部的思想困扰,有的会带来党员干部的利益损失。比如,在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大力宣传现实的社会主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远远优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很快就会实现,在思想路线和具体政策上犯了“左”的错误,导致党和国家事业遭遇挫折,人民生命财产遭遇损失。面对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挫折,一些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产生了怀疑,有的甚至对共产主义本身的合理性、正当性产生了怀疑,理想信念动摇甚至丢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另一种观点,说共产党不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只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因为两者是矛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虚假的、骗人的,所以中国共产党都不提共产主义。这种观点是极为偏颇和错误的。共产主义是党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的实现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现实过程,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是在通往共产主义。习近平曾经引用陈云的话说,“共产主义遥遥有期,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39]。只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实践的辩证关系理清楚,才能防止发生“左”和右的错误。正如习近平指出,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40]。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张力,始终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建设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一对关系、一个挑战性问题。

四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基础上的。不过,理论与实践之间总会存在一定“落差”,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背反”。比如,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些都会影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巩固。就今天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来看,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较好地实现了统一,但在一些方面、一些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张力仍然存在。

五是坚持与变化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立身之本,必须坚定不移。但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怎样才算真正或正确地坚持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需要细致探讨的问题。英国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硬核—保护带”理论认为,硬核是韧性的、不可改变的,必须坚持;保护带是灵活的,是为保护硬核服务的,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吕林根据拉卡托斯的“硬核—保护带”理论,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内核”,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是“保护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解题手段。[41]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内核是什么,保护带有哪些,是可以讨论的。“硬核—保护带”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党的理想信念是可以细分的,具有本质特征的内核必须坚持,为内核服务的保护带的内容是发展变化的,党的理想信念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必须以守正创新的辩证发展眼光,正确对待和处理党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发展变化的关系,既不能教条主义地理解和对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不能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掉”。

六是自觉与纪律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从外部灌输,但灌输和自觉并不矛盾,党员干部树立理想信念必须从灌输转变为自觉,自觉开展思想改造,自觉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会出现理想信念弱化、淡化甚至丢失的情况,为此,必须以政治、思想、作风、组织等各方面的党规党纪,引导和保证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总的来说,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自觉与纪律是一致的,必须双管齐下、同向发力。一方面,必须以严格的纪律,防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放任自流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理想信念终归要靠灌输教育和自觉提升,必须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从源头进行建设和治理,不能过多地依赖纪律手段。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自觉处理好自觉与纪律的关系,把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重点放在自觉上,同时又在心中树立党纪底线,自觉遵守党章和党内法规,努力做到自觉与纪律的统一。

(三)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层次

党员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但从党员个体理想信念的发展规律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外部展现的情况来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坚定是有层次之分的。

从党员个体理想信念的发展规律和实际表现来看,可以划分为认知层次、情感层次、意志层次、行动层次。

认知是指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了思想上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的属性和要求有了思想上的认识。认知层次是指达到了思想认知这个水平。按照列宁灌输论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知要通过理论灌输来完成。比如,通过日常的学校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干部的党校教育等来实现。

情感是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比较深的情感投入,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有了情感上的认同和依赖,达到了情感认同和依赖的层次。影响情感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有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也有建立在朴素感情基础上的。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来讲,情感应当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意志是指在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遭到批评指责,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实践出现挫折,以及党员自身情况出现大的变化时,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仍然深具信心,具有比较强的意志力和定力。意志层次就是指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党员已经达到的思想层次。要达到意志层次,不仅需要教育引导和情感养成,更需要党员干部投入实践,以实践磨炼意志。

行为是指党员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引,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付诸实践。行动层次就是指这种情况和水平。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做出实际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的重要要求,是每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

一般来说,“知情意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层次也是如此。按照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应当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这也是党的纪律要求,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理想状态。不过,思想是复杂的,实践也是复杂的,有些党员干部虽然在言论和行为上没有明显的越轨,但其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可能只是停留在认知上,意志力不足,但也能够做好本职工作。有的党员可能由于文化层次不高,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认知不足,但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怀有深厚的情感,意志和行动都很坚定,但在思想和实践容易出现不够理性的情况,甚至出现思想和行为理解上的“偏差”,如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地理解党的理想信念。

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的实际情况看,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模范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度坚定,在工作中生活中,在党内党外,都能够成为大家学习效仿的楷模,革命先烈、优秀党员等是模范层次的代表。二是合格层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能够较好地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遵守党纪国法和道德规范,比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三是弱化层次,处于这个层次的党员干部,虽然相信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但有所动摇,或者实用主义地理解党的理想信念,不能做到正确和坚定,党员意识有所弱化,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四是失落层次,一些党员干部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怀疑,不再认同党的理想信念,但由于职位、利益考虑等原因,不愿意失去自己的党员身份,仍然留在党内,他们也能够做到遵纪守法,没有明显的违纪违法行为。暗地里信仰宗教的党员就是典型例子。对于理想信念失落的党员干部,要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必要时还要辅之以党的纪律和组织处置手段。五是背叛层次。这个层次的党员,已经彻底背弃了党的理想信念和入党时的承诺,不仅理想信念丧失,而且利用人民和党组织给予的权力贪污腐化,侵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对背叛层次的党员干部,必须按照党纪国法予以严惩,坚决清除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