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建设的基本理论》:党员干部理想与信念的内涵及特征
-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建设研究
- 陈金龙 苏泽宇 杨泰龙
- 8490字
- 2025-04-23 14:51:20
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路径和重要经验。理想信念建设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石。思想建党的基础性内容,就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建设;思想建党的核心目标,就是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8]这既强调了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又阐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的路径所在。
理想和信念是两个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将理想信念并用,保持了理想和信念两个词的基本内涵,但两个词合并使用后,内涵和指向又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特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具有自己的特定内涵,党员干部作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中国共产党对其理想信念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特殊规定和要求。厘清理想、信念和理想信念的一般内涵,分析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特定内涵和特点,是研究的基础所在,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理想有两种解释:①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9]《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九版)对理想的英文对译词ideal也进行了解释。作为名词的ideal含义是:①看似完美的、值得追求和实现的理念(idea)或标准(standard);②完美的人或事物。[10]理想的基本含义,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憧憬、期待和设想,是人们追求和希望实现的美好目标。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精神性和美好性。理想是人类社会或某一特定群体、某一个体对未来的设想和期待,指向的是未来。理想是对未来的一种认知,是人们追求的未来完美目标图景,具有强烈的精神性。未来的设想往往是美好的,未来指向使理想成为人们追求的美好目标,理想也因此具有目标导向和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正如吴潜涛所言:“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能够实现的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和对人生的幸福追求。”[11]罗国杰等学者强调,理想“可以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12]。
第二,现实性和可行性。理想不等于空想,因为理想具有实现的现实基础,对未来理想目标的追求有可行的途径遵循。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实现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基础,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基础上。相反,众多宗教所倡导的理想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它是“颠倒”的,不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也没有实现的可行途径。正如有学者指出,“理想具有超现实性,同时又积极寻求与现实达成和谐”[13]。
第三,社会性和个体性。理想有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之分,理想既有社会性,也有个体性,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理想的社会性体现为任何社会都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进行社会整合、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基础性要素,对个人理想的形成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作用。理想的个体性体现在,不仅个人有自己的理想,社会理想也要转化为个人理想。
第四,话语表达性和意义生产性。理想是未来的,这决定了它主要以话语的形式来表达和倡导。理想话语的意义在于,它具有实践指向,具有生产性和再生产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意义再生产。理想就是人生意义的图谱,它帮助人们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人生意义,为人生奋斗和忍受苦难提供精神支撑。
第五,目标指引性和实践指向性。理想是未来的目标,对社会群体和具体个人具有目标导向作用。鲜明的目标导向使理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行动性。没有实践和行动的理想不能称为理想,充其量是对未来的看法和设想。
理想是一个美好的词汇,是值得追求的美好事物,但也存在内在张力。
一是未来与现实的张力。理想是高于现实的未来图景,理想的基础是现实。不过,作为未来图景的理想,不可避免地与“不完满”的现实存在一定紧张。一方面,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容易变成对现实的质疑甚至否定。另一方面,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对现实境况或社会发展产生负面或悲观看法,进而对理想的价值、理想能否实现等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怀疑而丧失理想。
二是稳定与变化的张力。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理想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稳定性,在某些情况下,理想还会成为社会保守的因素。不过,变化性也是理想的一大特征,因为,社会的发展变化、个人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理想。比如,对社会来讲,面对社会发展甚至社会转型的现实和趋势,社会理想自然会发生变化;对个体来讲,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个人理想,一些人还会因为某些原因,超越曾经的理想,形成新的理想,或者不再有理想。概而言之,既要保持理想的大体稳定,也要让理想随着社会发展、个人发展而合理变化。
三是内在与外在的张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想作为意识形态和观念体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各种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外在因素影响,这是理想的外在性所在。理想要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成为人的精神支撑和力量,这是理想的内在性所在。外在的要求能否内化为内在的理想,外在因素对内在理想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内在理想如何作用于外在社会发展,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让人对理想产生紧张。
四是崇高、一般与低俗的张力。理想有崇高、一般和低俗之分,个人理想尤其如此。理想虽然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但“美好”是有主观性的,不代表“崇高”。崇高的理想是符合社会进步发展趋势、标示人民福祉和社会进步的理想。马克思是崇高理想的典范。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4]中国共产党是崇高理想的典范,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般理想是指不违背社会规范的目标追求,这也是社会普通公众的日常理想,具有合理性。低俗理想则是与社会进步方向和与崇高精神追求相悖的、耽于物质享受和肉体愉悦的所谓理想。对个体来讲,理想的崇高、普通与低俗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特别是在社会文化和道德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崇高理想统摄整合个体理想的能力有所不足,低俗理想大面积存在,甚至会侵蚀崇高理想。
认识理想内在的紧张,是认识理想属性特征的重要方面,为全面认识和把握理想在实践中的复杂面相提供了途径。
(二)党员干部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党员干部理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党员干部理想,是指党员干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未来发展的憧憬、预测和期待;狭义的党员干部理想,特指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15]本书所称的党员干部理想,是狭义层面的。
党员干部理想,有理想的一般特征,即未来性和美好性、现实性和可行性、社会性和个体性、话语表达性和意义生产性、目标指引性和实践指向性。同时,也有一些独特的特质。
第一,信仰本质,是党的政治灵魂。“信仰是人对自己和社会未来的期许,是人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是对描述未来生活的一种思想、理论和行为模式的信赖。”[16]信仰主要表现为“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及每一位党员的政治信仰,是党组织和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三观”的核心所在。灵魂是生命的统领和支柱,没有灵魂,生命就是一堆没有意义的肉体,对共产党员更是如此。理想信念之所以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没有了这些,就是无本之木”[17]。因为,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总开关”,具有守门把关管总的重要作用,“总开关”失灵,就难以“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18];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9],如若精神颓丧、支柱垮塌,党员干部的政治生命也将不复存在,最终危及党的生命。
第二,主体特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先锋队的成员,必须具备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其特殊性所在。有一部分是掌握着权力的党员即党员干部,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道德境界如何、行为实践如何,对党和国家发展影响巨大。概而言之,党员干部是理想信念更具特殊性的群体,对理想信念的要求更高、更严。
第三,内容明确,具有崇高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每一个党员都必须信仰共产主义,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刘少奇对此有生动的描述:“在那种世界里,没有剥削者、压迫者,没有地主、资本家,没有帝国主义和法西斯蒂等,也没有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没有剥削制度造成的黑暗、愚昧、落后等。在那种社会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有高度的蓬蓬勃勃的发展,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各方面的需要。那时,人类都成为有高等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大公无私的、聪明的共产主义劳动者,人类中彼此充满了互相帮助、互相亲爱,没有尔虞我诈、互相损害、互相残杀和战争等等不合理的事情。那种社会,当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最美丽的、最进步的社会。谁个能够说这样的社会不好呢?”[20]《中国共产党章程》同时规定,党员干部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引领广大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可欲”的价值目标,具有无可辩驳的崇高性。
第四,符合规律,具有科学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19世纪,但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它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观察世界和人类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改变世界”。在人类的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探索取得的成果,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道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样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
第五,辩证统一,具有长远和现实的统一性。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具有长远性,是远大理想,不能不切实际地期望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很快实现。共产主义又是现实的,其现实性表现为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目标指引和精神支柱,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能够为党员干部提供价值支持和道德规范,指导党员干部的行为实践。正如邓小平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体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是中国迈进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现实性的重要体现。
第六,要求严格,具有铁的纪律性。党员干部必须矢志不渝地信仰共产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党的政治要求、思想要求,也是纪律要求。因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极端重要,理想信念出现滑坡,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带来致命危害。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党内政治生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松动。”[23]中国共产党以严格的党规党纪来保障和巩固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果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出现严重问题,将会受到组织处置甚至党纪处分。
需要指出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理想,必须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个人信仰、个人理想,这与党员干部其他合理的个人理想并不矛盾,如党员干部对家庭生活的理想、对个人发展的理想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与个人理想不矛盾,还能够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支持和指引。正如刘建军所言,当我们说到共产主义理想时,心里想的往往是未来的共产主义制度或社会,这当然是不错的,但不全面,事实上,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个人的道德理想,它既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也是个人道德修养所应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把握这一点,就更易于把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融在一起。”[24]
(三)信念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信念的解释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25],也就是说,信念中的“信”基本含义是“确信”,“念”的基本含义是“看法”,这是把“信念”作为动宾结构来进行解释,“信”是动词,“念”是名词、是对象。《哲学大词典》对信念的解释是“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正确性的内在确信”[26],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更加具体一些,特别是增加了对“实践行为”的确信这一内容。在日常表达和使用中,信念可以作为一个词语来理解,基本含义就是认同和确信。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确信。王希环的定义略为复杂,他认为,“信念是个人、群体乃至全社会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理论、原则、规范、知识等等,已经确信其真实性、正确性,并反映着主体思想行为倾向的那些观点、主张、见解、意念等观念性的东西”[27]。吴潜涛对信念的界定是:“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28]相较而言,吴潜涛的定义更为简洁准确和明确。信念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一是主观性。信念具有很强的精神和心理特征,主观确信的色彩浓厚。柏拉图将信念作为知识的一种形式,认为信念是主观上充分而客观上不够充分,与主客观都充分确证的知识有所不同。吕林认为,“正是因为信念的主观性,在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信念才会经受种种考验,并始终处于调整之中”[29]。也正因为信念的主观性,信念能够成为事业和社会实践处于低潮时、失败时的精神支柱和奋起力量。
二是复杂性。从理论上讲,信念比理想复杂一些,这是因为信念具有更强的精神属性。在西方语境下,信念具有较为明显的宗教色彩,人类从古至今都在关注和论证信念;信念也具有更多的心理特征,包含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信念要得到确证或合理性证明,方式和途径也很多,有些方式很复杂(如宗教的论证)。吕林从四个方面对信念进行了分析,即信念具有主观性、信念具有不同的依据、信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确立、信念导向行动和共同的情感,并在行动中得到表征。[30]吕林的分析也恰好说明了信念本身的复杂性。
三是确证性。信念要树立起来,必须确证,也就是证明特定的信念具有正当性、合理性,得不到确证的理论观点难以真正成为人的信念。信念要得到确证,就必须能够经受质疑和否定,经受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信念确证的过程。信念如果经不住质疑和否定,就会坍塌;不愿意经受质疑的信念,根本就不能称为信念。信念的确证是多元的、复杂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提出了四种确立信念的方法:第一种是固执的方法,就是在一切问题上都固执地坚持己见,把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当作不可变更和动摇的,全然不顾是否会引起异议,是否合乎实际。第二种是权威的方法,就是接受国家、教会或其他权威机构所规定的原则方法来确定信念,这一种方法常见于那些自己无确定信念的人。第三种是先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持这种方法的人,既不接受固执方法的任性,也不接受权威方法的专横,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信念具有充分的知识依据,符合永恒理性的要求,比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习惯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第四种是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根植于人的经验,认为真实的事物根据一定规则作用于人的感官,这些事物以同样的方式作用于每一个观察者,建立在真实事物上的信念是可以被证实的。[31]皮尔斯的分析说明,信念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和形式,但最终都要归结在确证、确信这个落脚点上。
四是行动性。信念和理想一样,都指向实践,也引导实践。不过,同理想相比,信念的行动品格更加突出。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目标、理论和实践的正当性、正确性的内心确信,让人具有非常高的行为动力,直接产生行动。另一方面,一旦行动遇到挫折甚至遭遇失败,信念就对其进行“合理化”解释,帮助实践者渡过“难关”,行动不会因此受到大的影响。
(四)党员干部信念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的信念,是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即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当性、科学性和必然胜利、必然实现的内心确信。
党员干部的信念与党员干部的理想是一致和一体的,都指向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党员干部的信念同理想一样,主体都是特定的,都具有信仰的本质,具有崇高的品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也具有铁的纪律性。前文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不过,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也有值得注意的特质。
第一,精神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相对于理想来讲,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内心确信,精神品格浓厚,越是在事业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党员干部信念的精神品格愈加明显,也愈加珍贵。正如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中指出:“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32]中国共产党信念的精神性并不意味着它不是科学的,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样,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念是科学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精神体现,是精神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灌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可能从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部灌输,这也就是“灌输论”。列宁强调,工人不可能有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作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工人所需要的某些法律等等的信念。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33]当然,外部灌输不代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接受者、持有者的党员干部是“提线木偶”,是完全被动接受的,相反,接受和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其实也是主体进行学习、辨别、认同的主动过程,是党员干部主体性的体现。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主体性。”[34]对作为社会群体中先进分子的党员干部来说更是如此。
第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具备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根本标准,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否则就会失去作为共产党员的资格,这是对党员干部的整体要求,没有例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最根本的群体特征,也就是党员干部信念的整体性所在。不过,客观地说,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有强弱之别、层次区分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做到正确认知、饱含情感、意志坚定、实践躬行,但也有部分党员干部只能做到有认知、有情感,但无法做到意志坚定和实践躬行;还有部分党员干部丧失了党员意识,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已经没有“知情意行”,对这样的党员干部,要采取从思想教育到组织处置、党纪处分等有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