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萨尔》史诗传播社会学研究
- 王景迁
- 2322字
- 2025-04-28 12:34:28
序
建立中国史诗学的现代诗学研究范式史诗传统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丰碑和文学的高峰。中国具有形态各异,蕴藏丰富的史诗传统。但是,中国史诗学的研究不仅起步晚,而且在一段时间内长期裹足不前。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陈旧,研究范式单一。比较而言,综观西方人文学术史,西方学界对史诗的研究由来已久,历经两千多年。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诗学,再到20世纪的“口头诗学”,研究范式的不断转变使西方史诗研究一次又一次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史诗研究分史诗研究和诗学研究两种,史诗研究所牵涉的是史诗本体或叙事文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脱胎于以文本为中心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学界通常对它的诟病即是切断了文本与语境的共时性勾连,也断送了与相关学科进行横向比较的前途,遮蔽了史诗研究的全观性视野。而以口头诗学理论代表的诗学研究,则关乎建构特定方法论指导下的诗学的法则,如诗学的规律理论,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等。主要探讨“为什么?”“如何”的问题。它源于建构主义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则认为,意义是“因关系而定的”。就拿文学文本来说,认为文本处于诸多要素关联(语境)之中的关联性和相对性概念。超越了文本中心主义,把原来作者和文本的关系转化为文本和读者的关系。过去我国的史诗研究长期以来对史诗研究的关注多于诗学研究,因此,在建构中国史诗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方面举步维艰。
当然史诗研究和诗学研究不能截然分开。因为讨论史诗研究总会牵涉许多诗学的内容。诗学研究也必牵涉史诗研究中的概念、范畴、命题、术语和语言等范式等问题。当下,对于中国史诗学来说,比较完美的研究范式便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但就藏族史诗《格萨尔》而言,由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末,在史诗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对《格萨尔》发展的历史脉络、文类性质、文本内涵、叙事特点、审美特质等的探究和对篇幅规模的梳理、流布地域范围的摸索、艺人的类型的认定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发布了一批相应的学术成果,翻译了一批重要的史诗文本。发现了一批优秀的艺人并吸收到国家的相关部门,专门从事说唱职业,开启了《格萨尔》史诗演述的职业化道路。相反,直到21世纪初,在诗学研究或诗学体系、诗学法则的建构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鲜有作为。因此,从史诗研究向诗学研究的转变,从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向建构主义研究范式的转变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诗学研究涉及的不仅仅是“口头诗学”所涉及的有限领域,还涉及史诗的认识论或诗学哲学,包括史诗的价值理性、思维形态、人文思想等,因此,它所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一种“诗学观”。以认识论的方式来研讨诗学问题,使诗学又形成了“批判分析的诗学”,将诗学的主体性元素和主体性作用纳入到研究的范畴,从而就会发现更大视野上的诗学观。正如以往的《格萨尔》史诗研究,自然受到了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藏文化传统学术的桎梏,这种传统直到近现代,一直囿于前现代学术的藩篱中。在一种主张主客观浑然不分的非理性、诗性思维方式的框架下运行,与理性、批判性和分析性的现代学术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方法论的前现代向现代性的转型是格萨尔诗学研究面临的另一重大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构主义思潮下的语言学、民俗学、神话学、新历史主义、阐释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志学以及口头诗学等新型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被介绍到中国,在史诗研究及其学术实践中越来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自2009年《格萨尔》和《玛纳斯》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以降,从概念到研究范式、再到学术实践都与国际学界开始了全面的对话和接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办,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的每年一届的“国际史诗讲习班”,从世界各地招贤纳士,一批国际一流的学者为讲习班授课,为中国的史诗界带来了新鲜的学术空气,促进了中国史诗学与国际学界的对话。2017年,《格萨(斯)尔》、《江格尔》和《玛纳斯》,凭借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学术影响力,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优势学科“登峰战略”计划。以《格萨尔》为例,在中国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均开设了格萨尔学科专业,为格萨尔研究积累人才储备。在这种语境下,新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从政府、学界到民间形成了多重、多结构和多样化的《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局面。《格萨尔》在理论建设、人才储备和成果的推出等诸多方面呈现了新的起色,尤其在学科转向和学术范式转换方面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局面。学术范式的转换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于格萨尔史诗的认知从“作品”逐步跨越到“文本”;对其研究方式从“叙事”转向“话语”;研究对象从“史诗本体”渐次转向“史诗语境”方面;研究视角从“书面传统”转向“口头传统”。
综上所述,如果对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建立一种理想的范式,无非是要一改传统的本质主义和史诗研究的路向,以艺人、文本和语境三要素为本体,进行跨学科对话和同类学科间的横向比较,建立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进而进入“分析、批判的诗学”层面,形成一种哲学的诗学观反观格萨尔诗学研究。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明白: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传统到底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能够期待它做什么,不能期待它做什么,也才能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史诗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
《格萨尔博士文库》共收录了五种专著,分别由21世纪以来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撰写,他们不仅在格萨尔史诗研究方面具有精深的造诣,而且系统接受过现当代前沿学科的训练,无论在文字表述和内容的展示上,还是在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上,均体现了在格萨尔史诗研究新范式的探索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这也是我们辑录出版本丛书的初衷。
诺布旺丹
2021年5月28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