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与中东国家关系研究
- 魏亮
- 3866字
- 2025-04-28 16:53:59
二 古代印度的文化与文明
印度这一名称来自印度河,印度河在梵文中叫Sindhu。波斯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建立统治后,由于古代波斯语将“S”发成“H”,因此波斯帝国称这一新的行省为Hindhush,意指印度河流域及其以东的土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希腊人沿用波斯人的称呼,将其称为印度,这一称谓一直为西方人沿用,直到英国殖民统治者占领印度,也将其称为英属印度。
中国最早了解与接触印度是公元前 2世纪时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和《汉书》中都称其为身毒,例如,《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使(张骞)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3]《后汉书》 《三国志》 《宋书》等书中又称其为天竺、贤豆等。到唐朝玄奘和尚在游历印度时也发现称谓上的差别。如《大唐西域记》中所载:“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4]从唐朝开始,中国开始普遍接受印度这一称谓。
目前,古代印度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可以追溯到40万年至20万年以前。人类学家称最早的印度本地人种为原澳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时期时代,他们身材矮小,头发卷曲,皮肤黑,鼻子偏平,嘴唇宽厚。一般认为当前生活在斯里兰卡的韦陀人就是当时原澳型人种的后裔。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印度大陆出现的主要人种为达罗毗荼人,他们是金石并用时代北部印度平原上的主要居民,印度河文明就是以他们为主体创造的,后在雅利安人南迁进入印度的过程中部分与雅利安人同化,部分南迁到德干高原和斯里兰卡等地。达罗毗荼人比原澳型人高一些,皮肤浅黑,圆颅钩鼻。“达罗毗荼语一直是南印度占统治地位的语系,它是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印欧语、北印度的印度—雅利安语迥异。”[5]作为一种古老的语种,达罗毗荼语系被列为世界九大语系之一。
大约公元前2500 年开始,印度河流域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创造了著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化。“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时间上稍晚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华夏文明。”[6]哈拉帕文化以旁遮普省蒙哥马利县拉维河的哈拉帕遗址与信德省拉尔卡纳县摩亨佐—达罗遗址最为出名(这两地均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哈拉帕文化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 2500—公元前1500 年。该文化的地理范围西起俾路支斯坦海滨,东到恒河流域的朱木拿河,南边延伸至中印度的讷尔默达河河口,北边达到喜马拉雅山山南的鲁帕尔,覆盖范围近130 万平方千米,超过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的区域面积。哈拉帕文化以农业生产为主,可以使用青铜工具,种植小麦、大麦、芝麻、枣,使用陶器并圈养各种牲畜,包括驯养大象。
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6世纪,这一时期是雅利安人入侵和入主北印度的吠陀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游牧在里海和黑海之间地区的部落开始大规模南迁。目前,学者不将雅利安人视为单一民族,而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大小部落相互融合的产物,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使用印欧语系。雅利安人南迁中的一支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伊朗并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在不断向东迁徙过程中一部分人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陆续穿越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河流域。这部分人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即吠陀语,他们也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其后裔就是今天印度人的主体。
“公元前6 世纪到公元前 5世纪,北印度开始了从小邦林立到统一的政治国家的进程。”[7]这一时期出现著名的十六国,即鸯伽、摩揭陀、末罗、车底、俱卢、婆蹉、阿湿波等,范围从阿富汗的喀布尔河延续到恒河入海口的北端。相对而言,这十六个国家地域面积大、军事实力强横,因而是参与地区争夺的主要国家。到公元前6 世纪下半叶,北印度形成四国争霸的局面,这主要是阿槃底、跋沙、摩揭陀和憍萨罗。最后摩揭陀王国征战 16年,统一恒河流域。与此同时,波斯在公元前6 世纪末期入侵印度河流域,将西北印度建成波斯帝国的最后一个行省,并统治近200 年。这一时期,整个北印度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铁器的大量使用,灌溉系统的修建使得农业生产大幅提高,以此为基础的养殖业、手工业都快速发展起来,以印度河与恒河诸河流为基础的水路交通也发展迅猛。在军事上,骑兵和象兵都成为印度最主要的作战力量。王权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得到加强,为此国王在加冕后举办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马祭”,即选定马匹让其自由驰骋,所到之地全部归国王所有。
自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公元前185年)开始,印度进入王朝更替时期,直到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灭亡为止。其间在印度建立过的大王朝包括贵霜王朝(55—425年)、笈多王朝(320—540年)、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每个王朝统治的区域都不相同,其中只有孔雀王朝和莫卧儿帝国基本统一印度全境;贵霜王朝的疆域大致包括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西部,另外还有今天的阿富汗以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部分地区;笈多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土范围包括北印度和印度东部沿海平原;德里苏丹王朝则只是短暂统一过北印度。从政治上看,印度古代多数时期的状态是大小邦国林立。即便在孔雀王朝和莫卧儿帝国时期,中央和地方关系、王朝对南印度的统治等也是迟滞、松散和有限的。从经济上看,北印度两大流域之间,南北印度之间的陆路、水路和沿海贸易通畅,各种农产品、手工业产品、人员、信息的交流往来频繁。从文化上看,古代印度先后经历佛教的兴盛和衰弱、印度教的再生和扩张、伊斯兰教的传入和本土化,还有南印度对吠陀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逐渐接受以及种姓制度在当地的“落地生根”等,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历法、医学等诸多方面不仅南北印度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印度与外邦的交流也相映生辉。应该看到,古代印度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整体,南北印度的相对割裂与绝大多数时间政治上邦国林立局面是显而易见的常态,但从公元前15世纪以后,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之后,古代印度各地在经济上、宗教上、文化上的联系却是广泛而深入的。
从1498年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开始,印度的近代历史拉开帷幕。西方人在印度的殖民扩张与统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殖民争夺时期(葡萄牙人与英荷斗争、英荷斗争、英法斗争时期),英国百年殖民扩张时期和英印统治时期。西方殖民者首先打击和夺取原本由印度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控制的海上贸易权和航路控制权,包括从东亚经过东南亚和印度洋,再到波斯湾与红海的区域;其次开始向内陆进行经济渗透,控制印度东西海岸以及恒河、印度河流域利润丰厚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种植与生产;最后则发动战争,征服印度全境并废黜莫卧儿末代皇帝,使印度最终成为英国“日不落”殖民帝国桂冠上最闪耀的“钻石”。
古代印度历史的一大特点是传世的文字记录非常稀少和单薄,给历史研究和重构古代印度不同时期图景造成巨大的困难。即便到孔雀王朝时期,留存下来的文字记录也主要依靠《政事论》 《印度记》等少数文本。而法显与玄奘西行之后写作的《法显传》和《大唐西域记》几乎成为复制古代印度政治、经济、社会、风俗最宝贵的材料。另外还有北魏僧人宋云、惠生出使西域后留下的《宋云行纪》,稍晚于玄奘的僧人义净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因此,也有历史学家称:“严格来说,印度是一个完全没有历史的国家,印度史实全部消逝于无穷无尽的黑暗中……公元前 500年的印度历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根本无从考证。”[8]
对印度次大陆古代文明,尤其是孔雀王朝之前历史的研究主要依靠两种资料。一种就是利用考古和各种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出土的遗址和文物来了解和认知古代印度。另一种则是通过少数几类传世至今的文献资料。其中,第一类是印度和西亚乃至希腊学者留存的游记。例如希腊人麦加斯梯尼(Megasthenes)所著的《印度记》(Indika)、印度婆罗门考底利耶(Kautilya)所著的《政事论》(Arthasastra),还有许多论述散见于希罗多德的专著中。麦加斯梯尼是塞琉古王朝派驻孔雀王朝都城华氏城的大使,曾在印度旅居五年,游历印度很多地方。考底利耶则是孔雀王朝国父旃陀罗笈多的老师和军师,《政事论》是有关古代印度政治体制的专著。第二类资料是石刻。孔雀王朝时期有着大量碑谕、岩谕、柱谕等,这是将皇帝的诏令和功绩雕刻在各种形式的载体上。至今发现的各种石制谕令有 30多处,遍及印度尤其是北印度各地,上面保留可辨认的铭文达到 5000字。还有一种资料是宗教典籍,例如《吠陀经》[9]《梵书》[10]《史诗》[11]《本生经》[12](Jakata)等。《吠陀经》 《梵书》和《史诗》最早记录和描述雅利安人迁入北印度的过程和重大事件,间接地反映当时生产和生活的情况。《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的华丽诗篇中描述了公元前 8世纪到公元前6 世纪北印度的风貌。
独立前印度与中东(西亚)地区交往,大致起于上古,止于近代。对这么长时段的印度与中东交往史进行分期,既需要考虑印度古代历史的阶段性特点,也要兼顾不同时期交往的特点。因此,笔者大致将其分为两大阶段、五小部分。第一阶段是公元前到公元8世纪,其中以公元前15世纪和公元前6世纪为分界线。公元前15世纪之前是印度本土居民塑造的哈拉帕文明的繁盛和衰落时期,公元前15世纪是雅利安人自伊朗高原入侵印度次大陆的起点。而公元前6世纪是印度自邦国走向帝国的起点,也是西北印度被波斯帝国占领和统治的起点。由此,印度进入波斯甚至希腊的视野,也成为地区甚至跨地区交往的重要成员。第二阶段是公元8世纪到1947年印度独立,它以1849年英国征服印度全境为分界线。711年,穆斯林大将卡西姆帅军劫掠印度,伊斯兰文明开始逐步向印度次大陆渗透。两大宗教在印度的碰撞本身就是印度与中东交往的核心内容。1849年后,印度与中东的关系则是在大英殖民帝国的统治下进行的。印度自古和中东(西亚)就是近邻,文明的交流也源远流长,这些历史的积淀仍时时刻刻影响着今天印度和中东各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