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和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对于它的历史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也不例外。”[2]印度地处亚洲南部最大的一个半岛上,印度半岛东临孟加拉湾,西毗阿拉伯海,南部突出部分像虎牙一般深嵌入印度洋。人们通常也将印度半岛称为南亚次大陆。它包括西部的兴都库什山脉与俾路支山脉,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缅甸山脉和南部印度洋之间广袤的区域,整个南亚次大陆南北和东西都绵延约 2000千米,地理面积 415万平方千米,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全球范围内从寒带到热带各种各样气候与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

从地形上看,印度通常被分为四大区域。第一大区域是北部的山脉地区,也叫高山区。北部高山呈东西走向,自东向西分别是喜马拉雅山脉、喀什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俾路支山脉。这些山脉和南面的斜坡形成天然的屏障,但由于海拔高、资源有限,这一地区长期人迹罕至。

第二大区域是北部平原区,它位于高山区之下,包括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两大平原。印度河与恒河都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段,印度河是东北至西南走向,最后流入阿拉伯海;恒河是西北至东南走向,最后汇入孟加拉湾。塔尔沙漠将印度河与恒河平原分割开来。另外,雅鲁藏布江的印度部分布拉马普特拉河也在恒河三角洲附近与恒河交汇,注入孟加拉湾。北部平原区由于两条大河的滋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这里一直是古代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也是印度文明最为繁盛的地方。

第三大区域是南印度的高原区。中部印度的文底耶山(即温迪亚山脉)与讷尔默达河是南北印度的分割线,其南侧就是德干高原。高原气候干燥、降雨稀少且集中,雨季河流泛滥,旱季则河道干枯,因此灌溉农业和河流运输都不发达。德干高原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地势递减,它的东西两侧分别是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西高止山脉平均海拔1000米,东高止山脉平均海拔只有700米。古代南北印度的地理分割导致文明交往的不便,这里不仅是雅利安人南迁前印度原住民后裔生存的地方,也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较晚进入的区域。它长期处于北印度邦国统治,或者处于统一大帝国的松散控制下,因此德干高原和南部区域多多少少保持自身的政治、文化和种族特征。

第四大区域是南部滨海区域,它包括东高止山脉至科罗曼德尔海岸和西高止山脉至马拉巴尔的狭长区域。这两大滨海地带位于德干高原东西两侧,属于沿岸平原,土地肥沃,港口众多。古代西海岸与西亚国家,东海岸与锡兰、缅甸、印度尼西亚诸岛的海上交往频繁,因此这里成为近代西方殖民者最早落脚建立据点的地方。由于南部滨海区域地理面积有限,有时学者也将其与中部高原区域合并,将印度分为三大地理区块。

印度次大陆坐落在北纬8°—37°。北部平原区位于北纬20°—30°,大致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平行。这一区域的平原、大河和每年盛行的季风特征使当地比长江流域以南更为炎热、潮湿。每年6—9月,西南信风带着湿热的空气向北移动,被高巍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兴都库什山脉、俾路支山脉阻断拦截,在山脉南坡向下形成长达数月的降雨。印度每年85%的降水量集中在这三个月。即便是在干燥的德干高原上,古代也依据地势修筑了大量人工蓄水池,以满足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印度次大陆的季节划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两分法”,即旱季和雨季。雨季是每年6—9月,旱季是10月至翌年5月。另一种是“三分法”,即暑季、雨季和凉季。暑季是3—5月,气候炎热;雨季是6—9月;凉季是10月至翌年2月。雨季和凉季的温度宜人,气温最低可以降至10℃;暑季则酷热高温,温度平均都在30℃以上。近些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气温达到40℃以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因此,印度自古就有“坐夏”一说,也就是在夏季中减少外出,多在家中或者树下庇荫纳凉。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它的面积为7056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9.5%。印度洋是半封闭海洋,东部是东南亚诸岛和澳大利亚,西部是非洲大陆,北部是南亚次大陆和阿拉伯半岛,南部是开放性水域,向南延伸到南极洲。印度洋以印度命名,它的海底地理面貌错综复杂,我们简单将其分为北印度洋和南印度洋两部分。其中由于印度次大陆深入其中,因此将北印度洋分为两个盆地——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这也使印度自古在印度洋上的东西贸易中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世界十大海峡中有三大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扼守在北印度洋的周边。因此,印度洋自古至今都是自东亚起,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到地中海、非洲东海岸海路交通的枢纽地区。

在讲述古代印度的地理空间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与当代作为民族国家的印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范围远远大于后者。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阿富汗的东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著名的印度河流域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内,而恒河的入海口——恒河三角洲基本在孟加拉国境内,印度西北部著名的缺口,如兴都库什山脉的开伯尔山口则在阿富汗境内。古代印度繁盛又绵延不绝的文明正是在如此广大的天地中孕育和发展的。

在讨论古代印度和它的对外交往时,我们采用的视角也应该比民族国家视角下的印度更为宏大,其地理界定在北方应该包括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因此西北方向的边界为兴都库什山脉以南,俾路支和苏莱曼山脉以东。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理范围的界定和王朝的涵盖上也必然有所区别。例如,贵霜帝国被视为古代印度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贵霜帝国是中国古籍中的大月氏西迁过程中建立的帝国,疆域范围在印度河流域、恒河上游,并在中亚一直扩展到花剌子模和咸海南岸。它的统治中心在印度河流域。因此,尽管它是外来民族建立的王朝,本书依旧将其视为古代印度疆域和文明的一部分。同时,由于大月氏是从中亚地区南下进入印度的,因此本书不将贵霜帝国作为古代印度与西亚交流的产物。20世纪后,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并经历印巴分治。因此,对独立后印度与中东关系的研究以民族国家的领土为界,不再涉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