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俄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实
- 宁艳红主编
- 1185字
- 2025-04-25 19:03:34
二 割地成侨:旅俄华侨的缘起
黑龙江是我国三大河流之一,源远流长,水势壮阔,奔腾入海。巍峨的外兴安岭,绵亘数千里,是江北原野的天然屏障。这片辽阔的地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16世纪末以前,西起贝加尔湖,北至外兴安岭,东至鄂霍次克海,均属中国版图。自8世纪初,唐王朝在黑龙江地区设都督府,册封部落首领为都督起,历代王朝均派官吏对黑龙江地区行使管辖之权。到了清代,居住在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各族人民分别归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辖。这里不仅地域辽阔,而且民族众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是生活在我国东北边疆的古老民族,人数众多,足迹遍布整个黑龙江流域。清廷问鼎中原后,除居住在东北腹地和“从龙入关”者外,黑龙江中下游为其主要聚集地,他们绝大部分是清朝派驻瑷珲的八旗子兵后代,包括满族八旗、汉军八旗。这里还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索伦人)、鄂伦春族、赫哲族(俄人称戈尔德人),少部分费雅喀族(又叫作飞牙喀、非牙哈等,俄人称之为基里亚克人)、库页(专指居住在库页岛的原住民)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中华儿女的血汗,他们胼手胝足,用辛勤的劳动共同开发这块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
黑龙江沿岸地区对于俄国,尤其是对于西伯利亚具有重要意义。1689年,清朝同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认中俄东部边界,阻止了俄国向中国东北地区的继续扩张、侵吞。《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较长久的安宁。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之际,以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清政府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原属我国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吉林省全部海岸线及海参崴出海口,划为中俄“共管”,俄国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享有航行权,从而夺得了经黑龙江前往太平洋的通道。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鸦片战争中最大的赢家。从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从中国的内河变为中俄两国的界河。
1900年,中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相继爆发了义和团反帝运动。俄国为了维护其在华的侵略利益,于1900年7月,派兵进入此时仍属中国管辖的“江东六十四屯”,对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中国人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和驱赶,先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瑷珲县志》记载,江东六十四屯北起精奇里江口,南至孙吴县的霍尔莫勒津屯,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在1900年被俄国割占前约有3.5万人。与之毗邻的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大约有4万居民,两地居民总数大约在7.5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国人。这一部分人因为割地而成为生活在俄国的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