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在现有的研究背景下,本课题的突破创新首先表现在选题方面。如前所述,同类对象的研究者,如《苏门六君子研究》《苏门六君子交谊考论》或将重心置于各人交游与创作的关系,作品研究系诗歌创作,未及散文。近来有研究者已将视线转至散文领域,开拓新的空间。然较多聚焦个体创作,群体性的研究成果不够丰富,有待深入探索。
其次,表现在研究角度方面。苏门六弟子在北宋文坛占有突出地位,其散文创作的个性差异与共性追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苏轼与苏门弟子在文学思想观念上的碰撞,以及对散文创作的影响,也值得讨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受到何寄澎先生《北宋的古文运动》的启发。氏著论及苏轼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成就对北宋古文运动的复杂影响,阐明古文艺术在苏轼手中“臻于华丽之极致,必然由盛转衰”,理学家对苏轼及苏门一派的排斥或可见一端。苏门弟子如黄庭坚、张耒者,在散文理论上对苏轼的观念有所矫正,这一研究视域的深入正是本课题展开的方向之一。
最后,研究观念与方法回归本土传统。一直以来,学界有识之士皆致力于改进古典散文的研究方法,创造有本土传统特色的古典散文研究理论话语体系。熊礼汇先生在《对古代散文研究的再思考》一文中阐明现今古典散文研究“应切合古人散文创作与批评的实际,应准确认识古典散文的文体特征,用分而论之的方法揭示古典散文的文学性与艺术美,从艺术精神入手,探讨一家一派一代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进而整合古代散文理论,用有民族特色的批评话语论说古典散文”[10]。
本课题尝试将文本分析与主体精神气象的解读、构建相结合,突出文学创作与主体观念、方法、才性之间的关系。力求研究切合古人的创作实际,而不是隔空打牛,自说自话。文本阅读与分析实际上就是与古人的精神世界展开对话,本课题力求将这一过程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