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背景

1.本课题相关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发展情况

历史上关于苏门弟子、文人集团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称,前者出现于元祐年间苏轼与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任职馆阁、交往酬唱时期。后者来自南宋,传为陈亮编辑的《苏门六君子文粹》。

本课题涉及作家研究、作品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学术史等相关领域。

(1)关于作家研究,可分为群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群体研究比较早深入苏门文人集团领域的是王水照先生,如其苏门研究系列论文。杨胜宽先生的苏轼与苏门文人集团研究也引人注目。与本课题直接关联的有马东瑶博士的《苏门六君子研究》和张丽华博士的《苏门六君子交谊考论》,二者主要侧重文人交游与其创作的关系,以及道德层面的考量(关于君子的称谓,以及党争背景下文人的命运走向)。

关于个体研究,六人中相对而言,黄庭坚和秦观最受研究者瞩目,产生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黄庭坚研究成果反映在对其生平、哲学及文艺思想、人格修养、诗词以及诗学体系等多方面,其作品整理有四川大学出版的《黄庭坚全集》。近年来其散文创作也引起重视,有相关研究论文。如全面涉及散文创作的徐建平博士论文《黄庭坚散文研究》,有专门就某种文体展开的,如对其铭、字说文、题跋、书简等方面的研讨。可开拓的空间很多。

秦观一直是作为词家存在于研究者视野,近年其诗歌、散文也逐渐引起注意,就某一文体如策论而展开的研讨一直延续。另外,有(台湾)张忠智博士论文《秦观散文研究》,硕士论文如《试论秦观散文中的“理”与“事”》等,都可看出研究者的兴趣。

张耒研究有湛芬的专著,以及近年来有关其散文创作的硕士论文。晁补之研究,或作为文学(学术)家族研究的一部分,而进入视野。另有极少量关于其散文创作的专题论文。

对陈师道的研究过去较为关注其诗歌创作,近年来有涉及其书简的专题论文出现。李廌研究有硕士论文。相对而言,这两个研究对象较为冷门,既有成果不够丰富。

(2)作品研究。即指文体研究而言,将苏门弟子的散文创作纳入到某类文体的研究视域之中。广义而言,通论性质的散文史、断代性质的宋代散文研究都有涉及,即如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文史》中关于苏门弟子散文创作的论述,再如朱迎平先生《宋文论稿》中的相关研究论文。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中关于宋代散文的部分也有论及。曾枣庄先生的《宋文通论》是近来较为引人注目的成果。其他还有杨庆存先生的《宋代散文研究》等。就某一文体而言,诸如史论、试论的研究,也有关联。如孙立尧的博士论文《宋代史论研究》涉及苏轼与秦观等人的史论,吴建辉的博士论文《宋代试论与文学》关注科举与试论写作的关系。

作品、文本、文集的整理,有今人整理出版的《黄庭坚全集》《张耒集》《淮海集笺注》,其他如晁补之、陈师道的文集有影印四库荟要本印行,李廌有《师友谈记》《德隅斋画品》印行。近来《全宋文》的整理出版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3)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包括散文理论、文学创作潮流、走向等等,这方面有涉及唐宋古文运动的专著如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台湾)何寄澎的《北宋的古文运动》,及其他研究古文运动的博士论文。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中国古典散文理论史》等,在专论方面有讨论文道关系的著作。此外,关于散文史书写的研究以及学术档案的梳理是新近学术界较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也有部分成果产生。如阮忠先生的“散文史学术档案”系列研究、闵泽平的“唐宋八大家学术档案”研究等等,都是比较前沿的成果。

简言之,本课题相关领域非常广泛,有直接关联的创作主体研究、文本研究,也有创作背景、文学思潮研究,以及对文学批评的研究,关系到创作、传播、接受的各个方面,呈现出非常全面的文学研究的生态景观。以下就对本课题有直接关系或影响的研究成果择其要者述之。

2.前人的研究成果

(1)苏门研究方面,王水照先生的系列研究对苏门的性质和交游状况作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界定。其《“苏门”的性质和特征》一文认为“‘苏门’是以交往为联结纽带的松散的文人群体”,它的形成有一个从个别交游到聚集于苏轼门下的过程,它的构成形态是以苏轼为核心、以“四学士”“六君子”为骨干的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其性质是政治上自立自断、学术思想上独立思考、文学艺术上自由创造的集合体。[1]其《“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则侧重于分析苏门这一文人集团形成的具体过程和成员情况。[2]

杨胜宽先生的《苏轼与苏门文人集团研究》对苏轼的主体人格特征以及苏轼与苏门文人的交游有深入的探究,分见其系列论文《苏轼与张耒——兼论张耒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改革与人生:苏轼、张耒的共同话题——兼论黄州之贬对二人的影响》《少游“词心”深契东坡——苏轼、秦观词异同论》《苏轼与秦观用情的不同方式》《宗骚与慕陶:苏门学士之一晁补之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析苏、黄创立“宋调”的一条作诗原则》《陈师道与苏轼交谊考论》《苏轼与毕仲游交谊考述》《李之仪与苏轼交游散论》《李之仪文艺思想论析——兼论与苏轼文艺思想的关系》《君子知人相勉于道——论苏轼与李廌的二十年师友情》等。[3]

马东瑶博士的《苏门六君子研究》[4]以“六君子”的称谓为切入点,从文化史、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关系着眼,梳理“六君子”称谓的来历、含义、逐步定型、传播乃至典范化的过程,揭示“六君子”的道德性历史评价的真相。马东瑶博士的研究侧重“六君子”的道德典范化的历史过程的追索,而对于研究对象的文学成就没有正面展开论析,由此给后来者的进一步探索留下了开拓的空间;而且,马东瑶博士在论及六君子的文学活动时也是较多针对诗歌创作,而对散文着墨不多,而这正是本文的用力之处。

朱迎平先生《论“苏门”弟子的散文创作》[5]一文论及苏门的形成及散文创作概貌,从策论奏议、序文杂记、题跋尺牍等多种文体角度论述了苏门弟子的散文创作成就,及其在散文史上的贡献。

(2)宋文研究方面,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6]有关宋代散文创作的部分,从文体内部的破体为文,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创作融合(以文为诗、以文为赋、以赋为文),论及宋文的创作特征,阐述宋文在题材、体裁方面的继承改造与开拓创新。从体派的角度,论述不同时期,宋文的创作风貌。并从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探讨宋学、佛教、道教与宋代文学创作的关系,并延伸到学术史上宗宋与宗唐的公案。这些都体现了这部著作的理论深度,有启发意义。

(3)古文及古文运动研究方面,钱穆先生《杂论唐代古文运动》[7]论及韩愈古文以诗为文,以及韩柳对于古文的贡献。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运动》[8]讨论北宋古文运动发生的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发展历史,考察古文之文道观、文统观、意与气等理论范畴,将北宋古文运动分为欧阳修之前与欧阳修之后,突出其历史地位与意义。并对苏轼的文学观念与创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阐明他对北宋古文运动所构成的复杂影响。

另外,日本学者副岛一郎有关唐宋古文的研究也值得注意,如其《唐宋古文中的“气”论与“雄健”之风》《宋初的古文与士风——以张咏为中心》[9]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