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征引资料

本书撰写过程中定须接触者,包括《清穆宗实录》《清德宗实录》《同治朝东华录》《光绪朝东华录》《光绪朝朱批奏折》《清史稿》及其他相关档案,以及中国史学会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台湾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相关部分。上述官档、官书,及史料辑之引用,于满汉矛盾或为沧海一粟,或窥斑见豹,然大海捞针亦可披沙拣金,旁敲侧击亦可推原本心。其参考价值,本书绝不忽视。

相较于官书之严肃正统,日记、笔记与年谱等私人资料相对活泼自由,更利于搜求满汉矛盾等禁忌言论。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各种笔记都在前人述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中历史琐闻类笔记的内容,尤为充实而多样化,较明人叙述的范围更广。日记部分,本书所倚重的资源,包括《翁同龢日记》《王文韶日记》《张荫桓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孙宝瑄《忘山庐日记》《恽毓鼎澄斋日记》《荣庆日记》《那桐日记》《张謇日记》等多种,引用程度不一,但事先皆经搜求与读录。

私家笔记中,本书倚之最重者,当推胡思敬《国闻备乘》、孙宝瑄《忘山庐日记》、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刘体智《异辞录》及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次则包括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黄濬《花随人圣盦摭忆》,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王伯恭《蜷庐随笔》,李孟符《春冰室野乘》,何刚德《春明梦录·客座偶谈》《恽毓鼎澄斋日记》,岑春煊《乐斋漫笔》及李岳瑞《悔逸斋笔乘》,祁寯藻、文廷式、吴大澂等《〈青鹤〉笔记九种》,文廷式《闻尘偶记》,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旧典备徵》,谈迁撰《北游录》,坐观老人著《清代野记》,《清代野史》(1—8辑)等数十种。

个人文集部分,如《李鸿章全集》《张之洞全集》,尤其个中的函稿、奏稿;《荣禄存札》《荣文忠公集》;《袁世凯奏议》《刘忠诚公遗集》《康有为全集》《孙中山全集》《张謇全集》等。

报纸杂志有《申报》《大公报》《时报》《清议报》《国风报》《政治官报》《盛京时报》《民报》《大同报》《东方杂志》《江苏》《河南》《近代史资料》等。

基本资料,得之于古人、前贤,固为当然,今人用心之著述,亦往往能为后学提供研究之便利,相关成果,在学术前史中有所陈述,详细目录,笔者将开列于参考文献中。唯笔者愚钝,目力不及,譬如台湾影印之《能静居日记》,赵烈文行草飘逸,难以辨识;袁世凯家书、手稿亦因此故不得利用。故于公开之资料,亦不能充分检索,甚以为憾。


[1]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4]李侃:《从〈奕慈禧政争记〉所想到的——有关研究统治阶级的一些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3期。

[5]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第8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

[6]李书源、赵矢元:《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新探索——评〈奕慈禧政争记〉》,《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7]林文仁:《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8]宝成关:《奕慈禧政争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80年初版、1990年再版。

[9]李侃:《从〈奕慈禧政争记〉所想到的——有关研究统治阶级的一些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3期;李书源、赵矢元:《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新探索——评〈奕慈禧政争记〉》,《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徐彻:《政治旋涡中的两个历史人物——评〈奕慈禧政争记〉》,《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5期;王道成:《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评宝成关著〈奕慈禧政争记〉》,《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0]苗长青:《晚清官僚派别派系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林文仁:《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林文仁:《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高阳:《翁同龢传》,黄山书社2008年版;高阳:《清朝的皇帝》,上海三联书社2004年版;高阳:《同光大老》,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高阳:《清末四公子》,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15]冯尔康:《清史研究与政治》,《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6]冯尔康:《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7]孔祥吉:《戊戌维新运动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孔祥吉:《晚清史探微》,巴蜀书社2001年版。

[18]张鸣:《再说戊戌变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朱维铮:《重读近代史》,中西书局2010年版。

[20]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21]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23]Edward J.M.Rhoads,Manchus and Han: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1861—1928,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0.

[24]Mark C.Elliot,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5]杜家骥:《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刘大年:《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

[27]李燕光:《清代的满汉民族关系与满族的阶级关系》,《民族团结》1962年第7期。

[28]戴逸:《第一个洋务集团(奕集团)的兴衰》,《光明日报》1962年8月22日;戴逸:《慈禧、奕斗法记》,《光明日报》1962年8月27日。

[29]《晋阳学刊》1980年第2期。

[30]《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1期。

[31]《北方论丛》1983年第5期。

[32]《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3期。

[33]马艾民:《试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满汉联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4]高强:《试论甲午战争期间的满汉矛盾》,《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5]汤志钧:《翁同龢和帝党》,《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36]余英时:《戊戌政变今读》,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37]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38]楚双志:《利益集团争斗与大清王朝灭亡》,《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39]马铭德:《庙谟已是争孤注——试论清末新政中的满汉政争》,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

[40]杨国强:《论清末知识人的反满意识》,《史林》2004年第3期。

[41]王开玺:《清末满汉官僚与满汉民族意识简论》,《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

[42]李学智:《清末政治改革中的满汉民族因素》,《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3]朱东安:《晚清满汉关系与辛亥革命》,《历史档案》2007年第1期。

[44]于建胜、刘春蕊:《浅析晚清满汉官僚间的矛盾与斗争》,《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左之涛:《晚清满汉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探析》,《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5]姚念慈:《评清世祖遗诏》,《燕京学报》新17、18期;姚念慈:《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面谕〉与皇太子的立废及玄烨的内心世界》,《燕京学报》新26期;姚念慈:《魏象枢独对与玄烨的反思——康熙朝满汉关系释例》,《清史论丛》2008年号;姚念慈:《再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面谕〉、历代帝王庙与玄烨的道学心诀》,《清史论丛》2009年号。

[46]胡健国:《清代满汉政治势力之消长》,博士学位论文,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1978年。

[47]吴磊:《清末民初满汉关系研究——兼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的初期建构》,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8]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辛亥九月十八日,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页。

[49]坐观老人:《清代野记》,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2页。

[50]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心太平室集》卷八,40页。

[51]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心太平室集》卷八,文海出版社,第24页。

[52]坐观老人:《清代野记》,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2页。

[53]胡思敬:《国闻备乘》,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页。

[54]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