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的原则

为了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新唯物主义的含义,除了学术研究、哲学研究和马克思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要求外,还需要做到对于本论题的研究特别重要的五点。尽管这五个原则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一些问题的研究上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但在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研究上却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和有效的贯彻。

第一,依据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研究思想家对于某一问题的观点当然要依据思想家本人的思想,这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要求。同样,研究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当然也要依据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以往主要根据恩格斯、列宁以及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的观点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含义。长期以来,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经常以其他经典作家对马克思的理解和阐释来认识马克思。对于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这种做法更加严重。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几乎都是以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加以理解和解释的。这种状况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变,以至于每当说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的时候,人们就要引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经典论述作为标准答案。而且人们坚信: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观点必定和马克思一致,也必定正确。绝大多数研究者从来没有认真反思、考察过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含义理解和概括的科学性。

但是,解释学给我们指出了这样的事实:读者不可能完全准确理解作者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即使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的理解也有可能不符合马克思原意。而且,即使恩格斯等人的理解和概括完全符合马克思思想,我们也不能无批判地完全照搬恩格斯他们的观点,而必须在作了批判性的考察之后才能接受。作为研究者,必须严禁无分析的接受。当然,本书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也很有可能并不准确、全面,同样需要读者们作出自己的批判性考察和判断。总之,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阐释理解和阐释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而必须依据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理解和阐释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让马克思自己告诉我们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不过,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参考、借鉴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理解和阐释,并对他们的观点作出积极的回应。

第二,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文本研究。其实,系统深入的研究是理解思想家们思想的最基本要求,本不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在这里郑重提出。然而,笔者以为,一百多年来整个马克思主义阵营之所以迟迟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新唯物主义含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往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志在准确、全面地理解的研究必须系统深入,否则就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以往的见解。文本是思想家们表达思想的最主要载体,对文本的解读和研究也是理解和把握思想家们思想所应当进行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考察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所应当进行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工作也是系统深入的文本解读和研究。只有对文本系统深入的解读和研究才有可能准确、全面把握新唯物主义的含义;没有对文本的系统深入的解读和研究永远都不可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新唯物主义的含义。在笔者看来,迄今为止,整个马克思主义阵营还没有对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进行过专门的、系统深入的文本学研究。因此,笔者期望本书通过系统深入的文本研究准确、全面地理解新唯物主义的含义。

把上述两点结合起来,显然,本书需要对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文本研究。这是本书之所以大段引证马克思论述的主要原因。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涌动着的文本研究的热流一直以来都让笔者激动不已,它为重新理解马克思提供了坚实的研究方法,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主要根据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阐释来认识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也并不是没有他们的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马克思本人没有论述过新唯物主义的含义。然而,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并且这个错误的看法正是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文本研究所致。事实上,马克思本人关于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很丰富的,对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也进行过不少论述,只是由于以往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文本研究,才形成了马克思没有论述过新唯物主义含义的印象,这又直接导致了不依据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研究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进而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新唯物主义的含义。

第三,全面把握唯物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各种含义。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包括新唯物主义的含义也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研究新唯物主义的含义需要把握唯物主义在西方思想史[27]上的各种含义。然而,按照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说法,好像唯物主义在整个西方思想史只有恩格斯所总结概括的那种含义一样,好像其他思想家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同恩格斯都是一致的一样。由于这种认识,以往很少独立地研究唯物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含义,系统深入的研究就更不可能了。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唯物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只有恩格斯所规定的一种含义,必然会造成人们认为新唯物主义也只有一种含义,即恩格斯界定的那种含义: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这样一来,马克思就没有对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进行其他规定的可能性了,新唯物主义有且只能有这种含义了。但是,事实上,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形态,而这些不同的唯物主义形态又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而,在西方思想史上,唯物主义并非只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些不同的含义为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以不同于正统含义和其他含义的含义提供了条件。因此,只有对唯物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各种含义进行梳理,全面把握唯物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各种含义,才能比较充分地把握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的思想渊源和参照背景,以准确理解新唯物主义的含义。绝不能在没有正确理解唯物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含义的情况下就谈论新唯物主义的含义,这是严重非法的。

第四,认真梳理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理解和规定的演进过程。认为唯物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只有一种含义,马克思对唯物主义的含义只能有一种理解,必然让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合乎逻辑地认为马克思在一生中对唯物主义的含义只有一种理解和规定,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在一生中都没有发生过改变。因为既然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只可能有一种理解和规定,那么,马克思在一生中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当然肯定都是一样的,是不可能改变的。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主张,虽然对唯物主义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坚定的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却始终不变,一直都是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在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看来,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虽然经历了一个从费尔巴哈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过程,从“自然物质、自然存在决定意识”转向最普遍最一般的“物质决定意识”,但这始终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范围内发生的改变,并没有越出唯物主义的一般含义的范围。然而,实际上,马克思在一生中不仅对唯物主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且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也发生过两次根本的转变。并且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理解和规定的演进过程还可以为我们指出正确把握新唯物主义含义的方向。所以,应该认真梳理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理解和规定的演进过程,它非常有助于准确理解思想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赋予新唯物主义的含义。

第五,深入分析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关于唯物主义的论述。前面已经确定,本书的研究需要全面把握唯物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各种含义和马克思一生各个思想发展时期尤其是思想成熟时期所理解和规定的唯物主义的含义。如果马克思和思想家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的含义做过正式明确的界定,哪怕只是简单的说明,研究都会相当轻松。然而,不如愿的是,现代之前的思想家们,还有马克思,几乎都没有这样做,这使得我们这些研究者只能分析他们关于唯物主义的论述,概括他们赋予唯物主义的含义。解读马克思以及其他思想家关于唯物主义的论述是本研究对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思想所做的文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也是本书研究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的主要方法。不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无法知道一些著名哲学家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这些哲学家对唯物主义要么只字未提,要么一笔带过,令我们实在无法把握其对唯物主义含义的观点。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笔者看来,只能把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们明确的对于唯物主义的论述,即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们使用了唯物主义概念的论述作为分析的对象,那些在以往认为表达了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们唯物主义观点但思想家们并没有使用唯物主义概念的论述不宜作为分析对象。这是为了避免以旧有的唯物主义观为隐含的标准取舍论据,否则必将旧路重回。因为,既然作为判断标准的是旧有的唯物主义观并以之为标准取舍论据,那么所采纳的论据必然是符合旧有唯物主义观的论述,而分析这些论述之后得出的必然还是旧有的唯物主义观。错误的研究前提导致错误的研究结果,错误的研究结果又反过来印证错误的研究前提。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循环,必须严格以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们使用了唯物主义概念的论述作为考察马克思和其他思想家们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的依据。这也是本书研究的一个特点。

以上就是笔者所认为的对本书论题进行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原则。它们有的是在研究之前确定的,有的则是在研究之中逐步形成的。它们对本书的研究产生了引导和规范作用,对于将研究的结果以系统理论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也具有很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因此,我们将严格按照这些原则对新唯物主义含义进行研究和写作。而这也就大致确定了本书的致思逻辑和基本结构:第一章和第二章考察新唯物主义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唯物主义的各种含义,尤其是唯物主义的正统含义和费尔巴哈感性唯物主义的含义;第三章梳理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含义理解和规定的演进过程;第四章阐释新唯物主义的独特含义;第五章分析和评价以往各种观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三种主要观点,从反面论证本书观点的正确性。


[1].[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2].[苏]列宁:《哲学笔记》,林利等译校,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页。

[3].[美]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36页。

[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2—153页。

[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3页。

[6].在这里笔者想特别强调,对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和规定是唯物主义观的主要问题,因此本书主要探究的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并且只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观中的一个问题,而不是马克思的整个唯物主义思想以及新唯物主义的总体特征和本质。如果是要分析马克思的全部唯物主义思想以及新唯物主义的总体特征和本质,那本书做得也太不够了。当然,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的科学考察和准确把握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全部唯物主义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唯物主义观是任何一种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在灵魂,正如哲学观是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内在灵魂一样。

[7].徐崇温:《关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纪念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50周年》,《开放时代》1996年第4期,第38页。

[8].徐崇温:《关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纪念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50周年》,《开放时代》1996年第4期,第39页。

[9].徐崇温:《关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纪念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50周年》,《开放时代》1996年第4期,第40页。

[10].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11].王金福:《“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规定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兼与张一兵同志商榷,《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10页。

[12].王金福:《“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规定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兼与张一兵同志商榷,《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8页。

[13].辛敬良:《立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特征的再认识》,《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4页。

[14].王晓升:《形而上学命题的困境和马克思在形而上学领域中的革命》,《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第16页。

[15].当然,传统认识论哲学观对哲学的总体理解不止这些,本书论述的只是其最主要的并且同论题最为相关的观点。

[16].中国哲学界一般强调哲学所爱的是智慧而非知识。与此不同,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哲学”这个词在古希腊可以被理解为“爱智慧、求真知”。也就是说,哲学不仅“爱智慧”,而且也“求真知”。

[17].在古希腊,自然概念的含义之一就是全部物质世界、整个宇宙。

[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

[19].参见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40页。

[20].[法]笛卡儿:《哲学原理》,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52页。

[21].[荷]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1—22页。

[2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页。

[2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页。

[2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页。

[2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2页。

[27].需要说明,尽管唯物主义概念主要在哲学中使用,但又不仅限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使用唯物主义概念。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源也不仅限于西方哲学史,而是整个西方思想史。所以,考察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及其含义的思想渊源不能仅限于考察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含义,而应考察唯物主义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上的含义。当然,这又需以考察唯物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含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