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嘉幕府与诗歌研究:以卢见曾、毕沅、曾燠、阮元幕府为个案的考察
- 侯冬
- 3707字
- 2025-04-22 16:55:08
第二节 清代幕府与文学关系研究概况
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幕府,相对比较薄弱,但这一领域近年来也逐渐受到了学者的重视,出现了一批成果,如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66]《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67]《唐方镇文职僚佐考》[68]等开始对文人游幕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研究;马茂军《西京幕府作家群的散文创作》[69]对宋代幕府与文学之关系也做了探讨;吕靖波《明代文士游幕与文学创作关系初探——以徐渭为个案》[70]以徐渭为典型,探讨了明代文士入幕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与推动作用。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幕府发展最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幕府与文学、学术之间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幕府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成果有杨萌芽《张之洞幕府与清末民初的宋诗运动》[71],探讨了幕府与文学的关系。作者认为,1895—1906年,郑孝胥、陈三立、沈瑜庆、陈衍、沈曾植等宋诗派主要成员都曾客张之洞幕,这个时期的诗文酬唱酝酿了宋诗派的理论,加强了诗人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宋诗派的影响,宗宋诗风逐渐成为一种诗学潮流,其余波影响至20世纪40年代。鲍开恺《卢见曾幕府戏曲活动考述》[72]对乾隆时期扬州地区重要的学人幕府——卢见曾幕府中的戏曲活动进行了研究,指出卢幕积极延揽戏曲人才、扶持戏曲创作、投资剧本刊刻、组织戏曲演出,是乾隆时期扬州剧坛的一个缩影,在扬州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倪惠颖《论乾隆时期不同文章流派的冲突与互动——以毕沅幕府为中心》[73]指出,毕沅幕府是乾隆中后期最大的艺文幕府,汇聚了当时各派一流的文章家,其中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学诚等对以洪亮吉等为代表的骈文派及汉学派展开了激烈的攻击,章氏力主“古文必推叙事”,力挽古文衰落的局面。面对史学派的批评,毕沅幕府以洪亮吉、汪中等为代表的骈文派表现出了打通骈散、兼容并包的倾向。毕沅幕府骈文派的巨大创作成就为后来曾燠、阮元等幕府对骈文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骈文能够在嘉道之际与桐城派古文相抗衡提供了条件。倪惠颖《毕沅幕宾应酬文刍议》[74]一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毕沅幕宾为个案,联系毕沅幕宾的时代背景、价值取向、心理因素、写作情境等,深入分析与游幕相关的干谒书、代撰文、润笔之作等应酬文,指出这些应酬文的写作向我们展示了乾隆中后期游幕文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文学生态。倪惠颖《从〈吴会英才集〉的编选看乾隆中后期的诗史景观》[75]指出,《吴会英才集》便是以毕沅幕宾为主要编选对象的地方诗歌总集,该文通过对这一选本的编选意义、宗旨的分析及其所选黄景仁诗与翁方纲编《悔存诗钞》的比较,展现了乾隆中后期复杂的诗史景观,包括在性灵派冲击下庙堂诗人内部的分化、诗歌传统兼容并包的多元化趋势、诗坛在朝野势力逆转的趋势中难以彻底摆脱庙堂势力的主导等。李瑞豪《乾嘉时期幕主的欧、苏情结与幕府文学》[76]一文指出,乾嘉时期的幕主具有浓郁的欧苏情结,把风雅与为政结合起来,以期像欧、苏一样,播弦歌之雅化,以文章名冠天下,流传后世。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在诗文中表达着对欧、苏的赞扬与向往,幕宾们也在诗文中以欧、苏来夸赞幕主。幕主效仿欧、苏,课士爱士,大力提倡风雅,形成了幕府文学的兴盛局面,并留下大量与幕府生活息息相关的诗文。李瑞豪《曾燠幕府与清中期的骈文复兴》[77]一文指出,曾燠幕府对骈文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曾燠编选的《国朝骈体正宗》及其幕宾吴鼒编选的《八家四六文钞》是清中期两部优秀的骈文选集,确立了骈文的文体地位,提出了骈散一体的主张。在骈文观念上,幕宾多受曾燠影响,主张骈散同源异流,文体不分骈散。在创作上,以曾燠为首,多宗六朝,风格流丽短小,格调纤新,笔致轻倩,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金敬娥《清代游幕与小说家的视野》[78]一文指出,幕友中出现了大量小说家,是清代比较突出的文学现象。清代许多优秀小说作品的问世,与作家广泛的游幕生活不无关系。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79]这部著作可以说开了清代文学、学术与幕府关系研究的先河,他着重研究了清代学人游幕的发展变化、清代重要的学人幕府和清代学人游幕及其学术活动三个方面的问题。随后尚小明又出版了《清代士人游幕表》[80],以量化分析的形式考察了有清一代士人游幕的状况,为我们研究清代幕府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还有朱丽霞的《明清之交文人游幕与文学生态——以徐渭、方文、朱彝尊为个案》[81],这部著作着眼于明、清几位重要文人的游幕活动,对晚明及清初文人游幕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大致的勾勒,有筚路蓝缕之功。
总的来看,清代幕府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课题虽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但研究仍然很薄弱,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而已,一些问题还没有受到关注,如清代幕府制度与文人关系如何,文人在幕中怎样生活,规模如何,心态怎样,幕宾与幕主之间的关系如何,幕宾之间地位是否平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细化的研究,这也是今后清代幕府文学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
[1]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511页。
[2]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81页。
[3]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25,道光刊本。
[4]汪辉祖:《佐治药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5]许同莘:《公牍学史》,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6]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83页。
[7]杜衡:《中国历史上之幕职》,《再生》1948年第216期。
[8]《大公报·史地周刊》第63期,1935年5月24日。
[9]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文通书局1947年版。
[10]全增佑:《清代幕僚制度论》,《思想与时代》1944年第31、32期。
[11]张纯明:《清代的幕制》,《岭南学报》1949年第9卷第2期。
[12]《光明日报》1957年1月1日第3版。
[13]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版。
[14]《思与言》1967年第5卷第3期。
[15]《思与言》1969年第7卷第1期。
[16]《大陆杂志》1967年第5卷第2期。
[17]《宪政论坛》1967年第13卷第2期。
[18]《中央图书馆刊特刊》1968年第11期。
[19]此书台湾版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67年编印发行,大陆版由中华书局于1987年出版。
[20]此书英文版于1968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
[21]江地:《清代官制概述》,《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3期。
[22]《学术研究》1980年第6期。
[23]《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24]《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11期。
[25]《学术研究》1990年第4期。
[26]《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史学月刊》1983年第5期。
[28]《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9]《南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0]《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31]《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32]《安徽史学》1999年第2期。
[33]《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34]《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35]《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
[36]《政治与法律》1984年第3期。
[37]《四川档案》1985年第3期。
[38]《历史档案》1994年第4期。
[39]《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0]《云梦学刊》1986年第3期。
[41]《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2]《河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43]《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44]《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4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46]《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47]《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48]《复旦学报》1994年第4期。
[49]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0]马昌华主编:《淮系人物列传》,黄山书社1995年版。
[51]史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
[52]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53]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54]欧阳跃峰:《李鸿章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版。
[55]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此书英文版于1968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
[57]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
[59]朱丽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与文学生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60]项文慧:《绍兴师爷》,南京出版社1991年版;王振忠:《绍兴师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郭建:《绍兴师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1]李乔:《中国的师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2]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3]朱志勇、李永新主编:《绍兴师爷与中国幕府文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4]《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
[65]《思与言》1995年第33卷第4期。
[66]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
[6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8]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9]《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1]《齐鲁学刊》2007年第2期。
[72]《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73]《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4]《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75]《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76]《北方论丛》2008年第5期。
[77]《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3期。
[78]《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9]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0]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
[81]朱丽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与文学生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