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研究
- 张耀军
- 3409字
- 2025-04-03 19:04:03
一 研究动态评价及本书写作思路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系统研究的论著尚不多见。1995年出版的《法国左翼联盟的兴衰》一书对法国左翼政党联盟的产生、发展、破裂的过程,以及法国共产党和社会党两党的纲领、政策及相互关系的演变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分析和评价。[6]这是国内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现象进行国别专门性研究较早的著作。
1998年出版的《激进,温和,还是僭越》[7]一书在第三章中,以法国左翼政党联盟为研究重点,结合意大利和斯堪的纳维亚的挪威、瑞典和丹麦的左翼政党联盟情况,对上述国家左翼政党联盟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联盟在各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对欧洲左翼派别演变的影响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这是国内研究西欧左翼政党联盟问题涉及国家较多的第一次介评性论述。
上述两本著作的共同之处在于以发展比较充分、所取得的政治成就比较大的法国左翼政党联盟为研究重点,另外第二本书还对意大利和北欧一些国家左翼政党联盟的情况有所涉及。实际上,除了上述几个国家左翼政党联盟之外,西欧其他国家的左翼政党联盟也值得研究,只有将这些国家的左翼政党联盟也纳入研究范围,才有可能全面透彻地了解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发生、发展和兴衰成败的原因及左翼联盟的发展对西欧社会的影响,也才有可能趋利避害,使左翼政党联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西欧各国和欧洲社会发展的有益引领作用。
除了上述两本著作外,国内其他学者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研究成果多散见于一些期刊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所举。
一是在研究西方国家社会思潮、政党政治时涉及西欧政党政治或政党联盟,如史志钦的《多重危机下的欧洲政治社会极化趋势研究》(2017年)、林德山的《十字路口的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现实挑战与争论问题》(2016年)、周方银的《当前西方国家思潮的演变趋势与深层动因》(2017年)和柴尚金的《西方国家政党政治新变化与发展趋势》(2017年)等。
二是从政治结盟理论视角研究世界政党政治,对笔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高奇琦的《西方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变迁:一种复合结盟的分析框架》(2013年)、王聪聪的《欧洲激进左翼政党的政府参与及其政策影响力——政党联盟理论的视角》(2016年)、祁宵的《政党结盟视域下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转型探析——以尼联共(毛)为例》(2015年)以及董沐夕的《澳大利亚工党与绿党的政治联盟——基础、机制与特征》等。
三是从欧洲主要国家国内大选视角研究左翼政党选举联盟,这类研究相对较多,如刘红凛的《法国社会党胜选的三维理论分析——从民情民意、结盟策略到政党调适》(2012年)、于海青的《法国左翼阵线的演进、问题与大选前景》(2017年)等。
总体看来,目前国内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研究尚不成熟,对单个国别左翼政党、左翼某一派别如社会民主党、作为整体的西欧共产党研究较多,但将西欧各个左翼政党作为一个有机共同体进行系统全面梳理的学术研究尚不多见,特别是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欧左翼政党联盟情况以及绿党、左翼民粹等新兴左翼政党参与左翼政党联盟的情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影响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因素及联盟未来走向和影响尚需深入挖掘。因此,本书试图系统整理二战至今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发展演变过程,不仅着眼于社会党和共产党等传统左翼政党,也将绿党、左翼民粹政党这一新兴左翼政党纳入研究范围;不仅阐述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发展过程,还对影响这一过程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发展走势进行预测,以期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
(二)国外研究动态
1.吉尔伯格(Trond Gilberg)
吉尔伯格在198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联盟战略》[8]一书中,将马克思、列宁、葛兰西、斯大林和卡里略等重要人物的联盟主张加以总结,然后主要以西欧共产党的联盟政策为线索,阐述了共产国际时期、人民阵线时期、二战期间以及随后的一段时期、冷战激烈时期、后斯大林时期和欧洲共产主义等几个重要时期西欧共产党的联盟政策。这是笔者目前见到的相对全面阐述共产党和社会党近一个世纪以来联盟政策的专著之一。
该书关于西欧共产党进行政党联盟的方式的结论是,共产党注重策略性联盟和渗透式联盟,所谓策略性联盟就是缺乏战略视野的短期实效性联盟;所谓渗透式联盟就是“演变”联盟伙伴的颠覆式联盟。关于整个西欧左翼政党是否具有一以贯之的联盟理论,该书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连贯的政治联盟理论。[9]也就是说,左翼政党联盟行为更多的是左翼政党的一种时效性策略。
正是由于左翼政党缺乏连贯的政治联盟理论,联盟多是出于临时性权宜考虑,或者为应对共同的政敌并夺取国家权力,或者政党自身出现严重衰退不得已而结盟;而且联盟主张多是代表大会、竞选时期的口号政策宣传,缺少实际操作可行性。因此,笔者不会为各党纷乱的纲领主张和意识形态宣传所牵制,[10]不将西欧左翼政党的联盟政策主张或宣传作为研究重点,而将研究视角更多地投向实际政治生活中影响党际互动的各种内外因素上。因为正是这种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党际互动关系对左翼政党联盟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更为重要和实质性的影响。
2.迪韦尔热
早在1951年,法国著名政治学者迪韦尔热便出版了现已成为政治学研究经典的《政党概论》一书。[11]在这本“近乎政党问题‘百科全书’”的著作中,有专门的一节讲到了政党联盟问题。由于此书成书较早,且只以某些例证的形式对二战前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特别是法国的情况有所涉及,而这部分内容并未纳入本书重点研究领域,因此笔者所著此书也可以视为对迪韦尔热有关研究的一种接续。《政党概论》一书对政党联盟的一些开创性探索对开拓笔者的研究思路有较大的帮助。以下便对该书关于政党联盟的研究[12]进行简要介绍,同时简要陈述笔者有关本书写作的一些构想。
(1)联盟的分类。从横向上看,可以将政党联盟分为左翼政党联盟(包括中左政党联盟)、右翼政党联盟(包括中右政党联盟)、左右翼政党联盟以及左中右政党都加入的“民族团结”式大联盟等。从纵向上看,迪韦尔热将政党联盟划分为选举联盟、议会联盟和执政联盟。选举联盟指的是政党为争取更多选民支持以赢得选举而进行的结盟;议会联盟则是为了达到通过某项决议或法律的目的而协调相关政党立场的行为;执政联盟是指政党联合执掌政府权力。这几个层次也正好是作为权力追逐者的政党在政治舞台上拾级而上的一般序列。按照这一思路,本书在第一章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在第二章中将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基本形式进行分析,即对西欧左翼政党选举联盟、议会联盟和执政联盟这三种基本形式加以分析。
(2)影响政党联盟的因素。影响政党联盟的因素很多,迪韦尔热列举了其中一些,如政党体系中的政党数目(两党制中很少出现联盟,除非在严重的内部危机的影响下或迫于外来压力时才以全国大联合的形式出现[13])、政党联盟心理、某些国家所具有的联盟传统、政府的干涉所造成的结盟压力、具体历史形势的发展以及选举制度等。在这些促成政党联盟的因素当中,迪韦尔热认为选举制度“具有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可以用“准确的公式”来对选举制度与政党联盟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即“在原则上,两轮投票多数选举制会促使建立紧密的政党联盟;比例代表制则相反地促成政党的完全独立性。至于一轮投票多数选举制的作用则随政党数目的不同而有变化:在两党制内,一轮投票多数选举制会导致政党的全面独立性;在多党制内,它则相反地会促成非常强固的联盟。”
迪韦尔热关于促成政党联盟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关于选举制度与政党联盟之间关系的经典性总结是促使笔者将这种原理性的论述应用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研究实践中的重要启发因素,也是笔者进而将影响左翼政党联盟的制度性因素,特别是选举制度作为研究重点的主要理论源泉和重要依据。本书第三章将对影响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制度性因素进行详细解析。
3.李普塞特、罗坎和利普哈特
美国政治学者李普塞特和罗坎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对西欧政党的产生和联盟现象进行了研究。同迪韦尔热一样,他们的著作[14]并不为本书关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问题的写作提供直接显见的帮助,不过,他们的研究思路,即从社会结构分化的角度来研究西欧各国政党产生、发展和联盟现象,具有开创性意义,极具启发性。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者阿伦-利普哈特对李普塞特和罗坎的研究又有所补充和发展[15]。因此,借助上述三位学者的研究所构筑的分析框架,可以尝试对影响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社会性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本书第四章将对影响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社会性因素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