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农事

今天的算科很热闹,楚琳回来了,赵顼闻着味道迅速来到钟鼓楼。

沈括很是贴心,特意带着邓御夫在钟鼓楼“等候”陛下的召见,正事要紧,赵顼拿着点心与楚琳寒暄几句后,便接见了邓御夫。

“邓卿何故姗姗来迟呢?”见礼完毕,赵顼便笑着问道。

“陛下!草民无意朝堂,前番朝廷多次征召,草民早已婉拒,此生只愿在茅草棚居住,与牛羊蒲雁为伍。”邓御夫看上去不是很高兴。

“那邓卿这次为何愿意入朝呢?”赵顼有些奇怪。

“唉!一言难尽!”邓御夫叹气道。

“哈哈哈!”沈括突然笑出声来,引得赵顼莫名其妙。

“陛下,请恕微臣君前失仪!”沈括还未笑完便意识到自己的失态。

赵顼哪里会怪罪,只是好奇而已:“存中有话赶紧说来听听。”

原来,贾宪、刘益、楚琳三人找到邓御夫的所在,并没有第一时间劝说其入朝,而是在邓御夫的小农场里住下了,虽然也没什么花费,凡事都有随从人员的安排。

但三人就是围着邓御夫问东问西,整天跟着他形影不离,你能想象一个潜心的研究人员,身边整天跟着三只人形苍蝇的感觉吗?

明知是朝廷派来的人,报官都没用,待在一起十来天,邓御夫终于忍无可忍,便主动向三人询问。

于是楚琳出面告诉他,他们三人都是朝廷高官,在格物院的算科署任职,此行就是来请其入朝为官的。

邓御夫看着这三人心想,什么样的衙司需要这样的人来任职,朝廷真的无人可用了吗?

带着疑问多次了解才发现,确实人外有人,虽不是同一行业,但也能看出这三人的不凡。同时也侧面了解到官家设置的格物院和农科署缘由,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东京。

当然不来是不行的,那三只人形苍蝇是无法驱离,自己的正事都耽误不少。

听完沈括的解说,赵顼亦笑得一塌糊涂,只是邓御夫一脸的委屈。

“邓卿,你多虑了!说说你任官的想法或要求吧。”赵顼双手搓搓脸庞说道。

“陛下,草民不敢,只因读书不多,于朝堂政务实在是无能为力,如若为官,恐误了陛下的大事。”邓御夫此刻还是忐忑不安。

“存中,你看怎么安排呢?”赵顼看向沈括。

“陛下,微臣建议农科署还是御夫来主理,再派遣两名监事专门来处理日常政务,且这些政务内容决议我来处置就行,至于御夫就专心于农科署的本职事务。”沈括早已成竹在胸。

“邓卿你看这样如何?”赵顼同意了沈括的建议。

“草民何德何能受到陛下如此恩赐,再推辞就是不识时务了。”邓御夫被降伏了。

“好!存中,现在就将农科署的初步规划说与邓卿听听。”赵顼下令,沈括便将既定策略说了出来。

占城稻的推广和种子培育,南方两季稻的推广,棉花种植与纺织技术的研究,还有战马的牧养。

现在确定的农科署基地除了开封府之外,还有群牧司提供的三个基地,秦凤路专门的战马基地,还有桂州的军区基地。

未来预计开发的基地有儋州、广州、岳州等。

邓御夫还在瞠目结舌,赵顼笑着问道:“邓卿可知,为何要在大宋南北不同地区设置基地?”

“寒暑不一,寒暑对于农作物影响极大。”邓御夫不假思索将温度差异说了出来。

“是的,除了寒暑不一,还有雨水丰俭也影响很大。”赵顼补充道,邓御夫惊奇地发现皇帝居然也懂农事。

“陛下!但是对农事影响最大的还是天灾,无论哪种灾害,农户经常颗粒无收!”沈括补充道。

“是啊!这就是我为什么重视农科署的原因,就拿亩产来说,能得到极大的提高,那么碰上灾年农户家里或许还有余粮。邓卿,此事就拜托你了!”赵顼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

邓御夫大受感动:“陛下器重,微臣敢不遵命!”

看到邓御夫已然答应,赵顼决定再谈点具体事务:“邓卿,现在公马能骟,公猪能骟吗?”

“陛下!你说的是劁猪吧?现在公猪母猪都能劁,但会的人不多。”邓御夫更正道。

“大宋目前家家户户养羊,但养猪的不多,我了解到主要原因有几点,猪成长慢,猪肉骚味重,喂养麻烦,建猪圈耗费大等原因。但劁猪之后,就能免去前两个不足,加上猪肉产量高,农户养殖也就积极一些。”赵顼心里想着要是有那一世的大白猪猪种该多好啊。

“陛下!熟能生巧,多多练习就行,但怎样推广出去呢?农户的猪可舍不得给学徒练习啊!”邓御夫说出难点。

“这容易解决,桂州军区农场里会大量养猪,那些后勤兵二年内学会,回到地方就是劁猪匠一名。等全国军区一多,不出几年,劁猪技术就全国推广了。”赵顼解释道。

好主意!不仅劁猪技术,其它农事知识都可以通过军区后勤扩散全国。沈括、邓御夫都认可这个模式。

当然赵顼还看重的是免费当兵学技术,能很大程度减轻朝廷负担。

……

由于皇后捅破那层窗户纸,赵顼在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大大方方地牵上楚琳的手。

“陛下,我什么时候嫁给你呀!”不知是害羞还是顾着吃食,楚琳并未直视赵顼的眼睛。

但赵顼已经心花怒放:“快了,这事得太后来安排。”

“哦!过完年我可二十二岁了!”楚琳居然急着嫁人了。

“着什么急!最佳生育年龄还没到。”赵顼望着稍带羞涩的楚琳脱口而出。

“嗯!?”

“不是,我的意思是快了,正在安排中。”看着土拨鼠般进食的楚琳,赵顼抑制住冲动,今晚看来要夜宿坤宁殿了。

怎么向皇太后提这个事情呢?

看来只有摆平好她那十万贯投资款的事情,到时候再提起,成功几率会更大一点。

胡思乱想之际,看着远处心急如焚却不敢上前的张若水,赵顼起身掐了一把楚琳鼓着的脸蛋就朝张若水走去。

“陛下!江宁府监察御史陈襄急报!”

……

赵顼看完陈襄的札子,说实话,见惯不惯,那一世听说的故事多了,更何况这些人都在大宋本土,真出问题,你还能飞走不成。

遂叫张若水请来富弼、王安石一起商议,同时叫来蔡京泡茶。

两位宰执看完札子,先是看了眼蔡京,然后又看向赵顼。

“无妨,先说说你们的看法吧!”赵顼明白两人是认为不应该当着蔡京的面来说此事。

但赵顼却懂蔡京,这是一个和吕惠卿类似的角色,能在这里泡茶的机会是不可能轻易丢失的。

“陛下,耸人听闻!”富弼话音刚落,那边便响起茶杯摩擦的声音,不满地瞥了一眼继续说道:“这些人不仅知法犯法,还早就谋好退路,其心可诛,不!已经是可抄家的罪行了。”

“微臣同意富相公的看法,建议御史台、大理寺、刑部、审刑院、皇城司联合办案,将其一网打尽。”王安石附和道。

“两百多户,仅有二十八户已查明,其余尚且不知是哪家哪姓,如何查?”赵顼问道。

“先查二十八家,从源头探查,敲山震虎。”富弼还是坚持。

“两位相公,你看这样行不?先告知当地监察御史,由其一人与皇城司暗中查探,先收集证据,大张旗鼓,我担心反而容易让其毁灭证据,以求脱罪。”

赵顼说完,静候两人的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