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议马政新法

看着御案上摆着的《议马政新法》的札子,赵顼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是的,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富弼从来就是个变革者,庆历年间是,熙宁年间还是。

他不是反对变革,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反对王安石的部分施政内容。

现在的赵顼心情爽快极了,一种胜利的感觉。

遂令张若水诏富弼三人奏对,还叫上蔡确来泡茶。

“陛下,太平兴国四年,朝廷置左右天厩坊,后改为左右骐骥院,共设内外十八监;咸平三年置群牧司,归枢密院,领骐骥院;后又设朝官充监目使,专隶枢密院,不接受群牧司节制,从此群牧司形同虚设。”

“后各地监牧废止不定,牧地被随意处置,或租或卖,数量不可考,枢密院给出十万顷牧地数据仅是现存监牧之数,由此可见,监牧颓废之势已不可逆转。”

赵顼花了点时间,问了几个问题,终于明白原由。

太宗设国营养马场,不多久就干不下去了,投入产出比太差;

于是就在枢密院设置群牧司来管理所有养马场,期待以朝堂管理能扭转颓势,结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养马场越来越差;

再次想到仅仅是朝堂远程管理还不行,那就派遣朝官现场管理,可能觉得群牧司级别太低,就由枢密院来直接管辖,结果架空了群牧司,改变了整个牧监的管理条线;

结果是派出去的官员觉得无法挽救的养马场就废了它,这就是著名的淘汰机制;

最终结果是什么?那就是朝廷给了上十万顷的地,养了将近两万人,养马数约为六万,每年给军队贡献合格战马几百上千匹马,完全抵消不了军队的损耗。

如果只算经济账,留着有何用?

“马政为何糜烂至此?”赵顼忍着怒火,轻轻发问。

“权责不分!”富弼脱口而出。

详细解释下就是,用马的是军队,养马的是群牧司或牧监,远程放在养马场,买马的是群牧司,前期寄养在养马场,监管机构是几个内侍和遥远的御史。主要还是靠枢密院自己管理。

这叫什么,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到最后谁分得清哪是养的?哪是买的?哪是正常老死的?哪是病死的?

所以就成了一本烂账,烂账的好处就是所有人都趴在上面吃吃喝喝而已,反正法不责众。

“三位卿家,那该如何是好?”赵顼头都大了。

“我们三人商议的结果是向官家学习。”吴充笑着卖关子。

“哦!……”赵顼有些莫名其妙!

吴充开完玩笑,赶紧详细解释:“我们建议将群牧司划到三司,归三司管理,负责现有牧监的管理,所有人员隶属于群牧司,枢密院不再参与。”

“三衙每年报送所需战马数据,枢密院先行从群牧司采购,再向陕西路等地方采购,自此朝廷买马事宜,群牧司也就不参与了。”

“至于驿站等运输马匹,枢密院也按上面方法采购。”

“那么群牧司就变成了各地养马场的管理机构,按陛下的说话,就是像发运司那样的盈利性机构。”

“各地养马场有多少地,能养多少马,死马的处理,马粪的处理,租地的处理,都能纳入盈利的考核。”

“所以各养马场的主官管理也就清晰了,拿多少地配多少人养多少马,为朝廷挣多少钱,做不好就换官员,一直做不好就关闭马场,全部到外地买马。”

赵顼心想,你这是武器市场化啊,步子迈的是不是大了点?

群牧司判官王诲赶紧补充:“陛下,少许马场还是要保留,军马暂时存放、维护也需要场地。”

“那军马的存放、寄养、治疗都得给马场费用,由枢密院支付吧。”富弼补充道。

“还有一点,朝廷购买战马分派到士卒手中,与士卒没有利益相关,那战马的死活士卒们就不关心了,是否有解决办法?”赵顼再次提问。

“枢密院和三衙都有处罚措施的。”吴充回复。

“光处罚是不够的,得做利益捆绑。”

“奖惩并行吧,所有马匹编号与士卒相关,从下至上一律严管。”还没有具体可行措施,富弼只能一言以蔽之。

接下来就是监管措施,那就是御史台和内侍的事情了。

最后王诲提出,大型马场可为格物院农科署提供场地,农科署参与其中牧草种植、兽医等方面的研究。

等众人走后,赵顼在想,买马是武器市场化的体现,其它武器行不行呢?

核心的火药、床子弩肯定不行,那盔甲、刀具、弓箭呢?

不敢,得再想想。

马政的改造也是暂时调整而已,往后又会变成人浮于事,烂摊子一个。

拿工资养马是永远比不上拿命养马的。

农奴养马养不好没了性命,普通牧民养不好卖不了钱换不来粮食,照样饿死。

驱动力不一样,结果就大相径庭。

战马的最终获取来源还是草原之上。

还有办法,希望王韶尽快拿下青唐,拿下祁连山大草原,拿下扁都口。

不想了,刚说到格物院,那就去算科署找楚琳吧。

……

没成想今天的算科相当热闹,苏颂和沈括都来了。

原因是来了位盲人,卫朴,大数学家。

本来赵顼是持怀疑态度的,不是歧视,而是想不通盲人怎么学高深的数学。

结果看到贾宪和刘益的倒霉模样,就瞬间明白。

终于有人收拾你了,苍天啊大地啊,这是哪位天使大姐替我出的这口气啊。

见礼之后,赵顼直视卫朴,稍有紧张感,面带微笑,不言不语,静等皇帝问话。

“卫卿,远道而来,路上可顺利?”不知是出于怜悯还是怕露陷,赵顼决定不聊专业的事情,而是正常问候。

“承蒙陛下挂念,沈提举念及小民不便,全程都有专人服侍。”卫朴还是微笑着。

“那就好,不知沈提举是否告知卫卿此次的进京的原由,卫卿可否满意?”

“陛下言中了,残缺之人,能蒙皇恩,能进入大宋司天监,已是万分荣幸,岂能有过分要求。”能知进退,对答如流,比贾宪那厮好哪里去了。

“沈提举,就按上次你建议的请卫卿任司天监监事,全力研制新历吧。”

“谢皇上隆恩!”沈括和卫朴双双谢恩。

赵顼看向苏颂:“最应该谢恩的是苏提举吧?司天监又得一员大将!”

苏颂爽朗的笑声传遍算科。

余光看去,贾宪、刘益怎么也高兴的没边?

“贾卿,关于算学,你有没有和卫卿研讨研讨啊?”赵顼恶趣味地问道。

“陛下,没什么其它事情,臣请告退!”贾宪居然一脸委屈。

很好,你委屈,大伙都高兴。

“哈哈哈!”大部分人都开怀大笑。

“陛下,臣举荐之人,钱乙在进京途中,但邓御夫却不奉诏。”沈括笑完言道。

“这是为何?”

“其人言,自身轻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更愿意搭茅草棚居住,与牛羊蒲雁为伍,不愿入朝为仕。”沈括回复道。

未等赵顼回应,苏颂说道:“陛下,臣刚才与沈提举商议,此人不愿为官的原因可能是担心繁文缛节耽误其研究,所以臣心生一计。”

“哦!苏提举快快道来。”赵顼好奇心大增。

“此人并不知官家重视格物的发展,和对格物的支持,臣认为派贾宪和刘益前去邀请,此人必至。”苏颂小声说道。

“嗯?”

“陛下都能容忍贾宪这种人,邓御夫还担心什么呢?”旁边周琮补刀。

“哈哈哈!此计甚妙!贾宪、刘益,就你们俩去京东路邀请邓御夫来加入格物院,事情办不成就不要回来了。”赵顼亲自口述诏令。

哼哈二将相视片刻,不情不愿答应下来。

“陛下,我也要去!”说话者是满眼期盼的楚琳。

周围的人不是看天,就是看地,还有假装整理衣冠之人。

“呃……,行吧!早去早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