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4.朱元璋的帝王诗
- 大明:咱大孙要造反,需要支援不
- 硬币的另一面
- 3944字
- 2022-02-20 10:06:05
李世民,黄巢写的帝王诗,比不过咱们陛下?
这可能吗?
绝对不可能!
周围一片哗然。
李世民可是千古一帝!
尤其是读书人嘴里的盛世明君。
而且大唐之繁荣,那是各朝各代都需要仰望的。
李世民可是大唐繁荣的开创者,怎么可能在立意霸气这一块,比不过当今陛下呢?
人群骤然之间就炸开了锅。
虽然他们觉得当今陛下也很厉害,但在文人崇尚古人的思想下,他们还是认为现在的皇帝远远比不过上古的君王。
而方孝孺,黄子澄等人更为气愤,因为儒家就是推崇尊古尊贤。
永远强调过去的才是最好的,要效法古人。
而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就是他们所树立的榜样。
甚至于现在的文臣们都拿李世民来规劝朱元璋,让朱元璋要学会怎么宽容,要学会怎么君臣相处。
不要动不动就把文臣当狗一样的来杀。
黄子澄等人听到韩明圣竟然说,李世民在诗才方面,尤其是在写帝王诗方面,竟然还不如当今陛下。
这岂不是胡说八道吗?
李世民可是出身于贵族门阀,人家从小就学富五车,虽然在诗歌方面的才华不能比拼李白杜甫等人。
但人家甩你朱元璋18条街,绝对绰绰有余!
你朱元璋就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野和尚。
而方孝孺这种崇尚古人的,那就更加生气,当时就怒喝道:
“简直是一派胡言!”
“陛下总共就写了那么几首诗,怎么可能比得过李世民呢?”
“就靠那首‘杀尽江南百万兵吗?’”
“这首诗虽然杀气十足,但那是帝王诗吗?”
“明显就不是!”
“论霸气,这跟李世民的那一首‘春来为君先开口’,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更别说跟黄巢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暴雨梨花一处可以。’来比。”
“虽然我对黄巢的印象很一般,但不可否认的是,黄巢写诗时,一个百姓之身,却有吞吐天下之志。”
“这样的胸襟和霸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都高出了身在皇位上的李世民。”
“毕竟李世民是当了皇帝以后才有了这样的气魄,而黄巢是在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敢如此说!”
原来那首诗是黄巢做的呀!
很多人此刻才恍然大悟。
他们也对方孝孺说的话表示认同。
而此刻张盛也补充道:
“韩明圣,你刚才说的帝王诗,那是要有帝王吞吐天下之志。”
“但当今陛下写‘杀尽江南百万兵’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将军,是一个王侯。”
“这首诗也偏向于一个将军所写的。”
“跟你所谓的帝王诗还真不上边。”
“你难道要用这首诗,来跟李世民和黄巢的诗作对比吗?”
周围的人都看向了韩明圣,经过了方孝孺和张盛的解说之后,他们也体会到了帝王诗和普通诗歌的区别。
那要看你有没有吞吐天下之志。
很明显,陛下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想杀人。
跟帝王之志还是差了很远。
而韩明圣则是笑了:
“难道你们以为当今陛下就只写了这一首‘杀尽江南百万兵’吗?”
“难道在你们的印象中,当今陛下能拿得出手的诗,也只有‘鸡叫一声撅一撅’吗?”
“你们无知啊!”
“对当今陛下的了解的还是太少了!”
“陛下不但作过帝王诗,而且还作过最为恢宏霸气的帝王诗!”
周围的人都是一愣。
其实在他们的心目中,能听过朱元璋‘鸡叫一声撅一撅’的,那都很少了。
而要知道‘杀尽江南百万兵’的,那就更少了。
除去这两首诗之外,在场有99%的人都不清楚,朱元璋还作过其他的诗。
别说是他们了,就是放到现代,韩明圣穿越前所在的时代,有99%的人都不知道朱元璋还作过其他诗。
这就是因为,人们对朱元璋抹黑的太多了。
以至于他的所有丰功伟绩,基本上都被历史所掩埋。
“陛下还作过什么诗?”
“你就说说吧!”
“也让我们开开眼。”
周围人疯狂的起哄,这些商人对朱元璋的感官可以说是又爱又恨。
恨的是朱元璋疯狂的打压他们的地位,爱的就是,朱元璋对他们税收极其宽容,实实在在让他们赚到了钱。
而他们对文臣那才是真的恨。
因为这些文臣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他们,还要去打压他们。
现在看到韩明圣在跟这些文臣们斗,跟这些大儒们斗,那当然是要站在韩明圣这一边。
韩明圣喝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然后朗声道:
“那我就说一说咱们陛下写的帝王诗: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竿又如何?”
当韩明圣读出了洪武皇帝这首诗的前两句时,周围人都是面面相觑。
这诗很一般呀!
张盛差点都笑出了声,嗤笑道:
“用一句平平无奇来形容,简直就太过贴切了。”
“有霸气吗?有恢弘吗?”
“我什么都没看到。”
此刻韩仁义也是心中叹息,心想就这就这?
而韩明圣则没有理会,继续念道:“天边弯月是秤钩,”
张盛继续品评道:“这不仅仅是平平无奇了,这简直如同打油诗一样啊!”
他此刻说的是唾沫横飞,百姓和商人们听得也是连连皱眉。
但他却没有注意到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因为他们都知道皇帝陛下作过的诗。
而此刻,韩明圣终于说出了最后一句:‘称我江山有几多。’
轰!——
最后一句说完,就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了张盛的脑海中。
他刚刚想要品评的话语,就卡在了嗓子眼。因为最后一句,把整首诗的意境都提了上来。
这时候人们才回复出这首诗真正的原貌。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当他再次审视全诗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傻了。
这首诗实在是太好理解了,就连旁边的这些普通百姓,都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正是因为简单直白,所以他们脑海中瞬间出现了一个画面。
那就是以长江上的‘燕子矶’为秤砣,以滚滚长江为秤杆,以天上的弯月秤钩,然后去称量江山,到底有几多!
但问题来了,如此巨大的一个秤砣,秤杆,以及秤钩,到底怎么样才能去提起这个巨大的秤呢?
那必须就有一个洪荒巨人,站在大地之上,才能拿起这秤砣秤杆。
当想起整个画面的时候,打开眼睛,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什么叫做大气磅礴?
什么叫做霸气无双?
洪武皇帝这是要站在神州大地之上,用长江作为秤杆,把整个神州大地提起来,称量一下江山的重量!
这首诗没有任何引经据典,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却让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
霸气,这才叫霸气!
他们都不禁抬头仰望,仿佛在这一刻,有一个洪荒巨人站在天地之间。
“我终于明白什么叫做帝王诗!
“终于明白什么叫做霸气,什么叫做恢宏的格局!
“这样的诗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
周围很多人都发自内心的称赞。
洪武皇帝去称量自家的江山,跟他们去称量自家的粮食,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的是他们家的粮食也就是几千上万斤。
而洪武陛下的江山,那神州大地!
“这首诗叫做平平无奇吗?”
“看来有些人根本就不配知道什么叫做诗!”
“这诗看的就是格局,这诗看的就是霸气!”
“那个书生,你现在再来说一说,这诗如何?”
“你刚才不是挺牛逼的吗?不是还要一字一句的去品评吗?”
“怎么现在不说话了?”
很多人看向张盛,直接就冷嘲热讽。
张盛脸色青一阵红一阵,这还说个锤子呢?
就是他自己也被这首诗所吸引,尤其是最后一句,称我江山有几何!
要是有生之年,他有资格说出这一句话,那祖坟上都能冒青烟了。
这就是立意吗?
这就是帝王之志吗?
他心中不由得喃喃自语。
而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脸色则更加难看,此刻他们根本就没有插话的余地了。
一首诗到底好不好,不是由大儒说了算。
而是由天下百姓说了算!
而是由后世子孙说了算。
他们光看一看诸位百姓的反应,心中就已经明白,说再多的话都没有用。
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
他们就算把这首诗批判的一文不值,但诗中所蕴含的那种格局和霸气,他们却永远抹杀不了。
这就是诗歌的真正魅力所在!
“这就是帝王诗,这就是帝王之志吗?”
此刻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似乎明白了真正的帝王诗是什么,那必须先是帝王,拥有吞吐天地之志,才能写下富含心境的诗句。
三个人对视一眼,都看中了眼中的不甘,难道今天真要输给这个毛头小子吗?
难道一定要承认了洪武皇帝在帝王诗中的成就吗!
还真别说,像这种帝王诗,那确实别具一格,独具魅力。
李白,杜甫这些享誉古今的大诗人,的确做不出这样的诗!
但如果真承认了洪武皇帝的诗才,承认了洪武皇帝在帝王诗上具有的成就,那他们文臣以后还怎么去压制洪武皇帝呢?
那洪武皇帝以后还不把把文臣们训成狗!
张盛脸色极度不甘,他看到三位大儒不开口,显然不想再做纠缠。
但他咽不下这口气,这个时候不容许他退步了,他直接站出来道:
“我承认当今陛下写的帝王诗,让人心神振奋。”
“但这样的诗歌,其水平,也就和李世民的差不多。”
“李世民说:自己不开口,别人都不敢先开口。”
“而陛下则说,要以长江为杆,弯月为秤,山川为秤砣,从而称量江山有几多。”
“的确都是立意霸气,格局宏大。”
“但你要硬说陛下的格局和霸气远远超过李世民,这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又有好戏看!
这是输的不服气啊。
周围的商人们直接抓过了韩仁义手中的茶壶,又给自己倒满了,继续喝了起来。
他们心里面把这两首诗做了一个评定,其实已经觉得,洪武皇帝的大气和格局,那是比李世民要高的。
毕竟李世民的那首诗,总感觉还缺了点什么。
但他们又不是专业的儒生,根本就分析不出来什么。
此刻只能等着韩明圣继续出招。
柳青叶眉毛也是一眨不眨的看着自己的大哥,当年随着母亲一起来到韩家,她总觉得自己这个大哥不着调。
没有啥本事。
可今天才知道,这叫做深藏不露。
就在所有人的注视中,韩明圣笑道:
“你们不会以为这首‘称我江山有几多’,就是咱们陛下帝王诗的巅峰吧!
什么!?
还有?
人群顿时更加的兴奋。
“我的个亲娘勒,这首诗还不够霸气吗?”
“还能有比这首诗更为霸气的诗歌吗?”
“我是真想不到。”
他们此刻心中充满了好奇,他们这些只是识文断字的人,那是体会不到言辞华丽的诗歌中蕴含的文香墨韵。
但他们却喜欢听帝王诗中所体现的霸气。
这才是男人应该看的东西。
听着多得劲啊!
可听了几首帝王诗之后,他们觉得,这应该就到达极限了。
而张盛此刻死死的盯着韩明圣,刚才他被众人问的是哑口无言,此刻听到韩明圣还说有比这首诗更为恢宏霸气的,
他心里面更加不服气。
因为他自己想了想,都做不出这样的诗词,而比这样霸气更大的,那就更不可能了。
张盛等人一向认为皇帝写诗是用狗爪子刨出来的,突然要承认人家在这个方面比他强。
他们感觉自己的三观都要崩了。
张盛下意识的怒吼道: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就不相信陛下还有诗能比这首更加的恢宏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