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协同高效的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郑东华等
- 1770字
- 2021-09-17 21:13:35
第三节 境外经营层次水平越来越高
一、以资本输出推动境外产业链条纵向延伸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经营的快速增长,不仅拓宽了企业境外发展的空间,而且使我国境内外产业链发生了一体性的重要转变,使境外产业链条得到纵向延伸。一方面补足了自身发展的短板,另一方面又给国内产业转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市场机遇。许多中央企业由最初单一的工程承包逐步拓展至工建、贸易、创新服务平台等业务板块,涵盖工程建设、建材投资、矿业开发、新能源、贸易、物流服务、工程机械出口、大型装备租赁等众多领域。例如,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共同承建、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的亚吉铁路项目,堪称带动中国铁路全产业链“走出去”的典范。亚吉铁路被誉为海外首条全产业链“中国化”的铁路,是非洲首条跨国电气化铁路,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项目集融资、设计、施工(土建、轨道、电气化)、装备材料、监理、运营为一体,成为海外中国元素最多的全产业链“中国化”的电气化铁路。
二、以创新发展推进多模式国际化投资运营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央企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工程承包和单一的绿地投资模式,大胆尝试多种国际投资与经营的模式,直接并购、股权置换、产能投资、战略联盟和合资合作等路径与方式不断增多。例如,国家电网掌握着特高压、智能电网核心技术,拥有世界最大电网运行管理经验,为海外电力能源项目提供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维护的系统性服务,实现“投资、建设、运营”和“技术、装备、标准”两个一体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走出去”。截至2018年末,国家电网已在7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运营骨干能源网,境外投资210亿美元,管理境外资产约650亿美元,所有境外投资项目保持稳健运营、全部盈利。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投资设立了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使集群式开发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了开发成本,加大了中国企业在资源所在国的话语权,提升了经营业务的层次水平。

图1-5 国家电网特高压线路
三、以优势产业带动中国标准与品牌走向国际
中央企业充分发挥在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电力输送、油气管道、通信网络等产业上的技术优势,承担了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推广应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截至2017年中期,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12个行业实施了近300个钢铁、建材、机械制造等项目,带动了国内产品和装备“走出去”。国家电网建立了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全产业链“走出去”的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带动电工装备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西方跨国公司的长期垄断;同时通过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标准对接和互认,推动262项中国标准在菲律宾、巴西、巴基斯坦、埃及等“一带一路”国家电力建设和运行中得到应用,成为推进技术标准软联通的典型案例。中国建材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和玻璃工程设计和技术装备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行水泥和玻璃行业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开辟出了“中国建材通道”,水泥技术、工程及装备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2019年4月,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旗下中机公司承建的斯里兰卡南部铁路项目一期工程正式通车运营,此项目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项目设计和施工是中国标准和当地标准的融合,项目主要桥梁、隧道等重点工程的关键技术人员都来自中国,主要机具和轨道等材料均为中国制造。
四、以投资并购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央企业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升供给侧能力和水平,加大价值链中高端产品的供给。近年来,中央企业海外投资越来越注重技术、品牌和市场网络的合作共赢,以弥补自身短板,改造提升我国产业水平。2018年4月,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支持中央企业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中央企业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支持中央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产业、产品的“走出去”,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3)此意见发布以来,中央企业以投资并购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深化,中国企业持续在全球价值链的高端领域布局发力。2019上半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主要流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和消费品行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