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境外业务分布越来越广

一、中央企业境外资产体量增大

近年来,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加,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体规模不断增大。截至2018年底,中央企业境外单位11028家,分布在185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资产总额7.6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4万亿元,利润总额1318.9亿元。根据2019年4月发布的数据,中央企业的境外投资额约占到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约占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的70%,境外业务由侧重能源、矿产资源类开发逐步拓展到拥有核心优势的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建设运营等领域。其中,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共承担着3120个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以及产业园区建设等各个领域,在“一带一路”建设已开工和准备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中央企业承担的项目数占比超过60%,合同金额占比接近80%。(1)

二、投资模式推动业务领域拓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央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取得长足进展。经过不断探索,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模式发生较大变化,不断促进业务领域范围拓展拓宽。

一是投资结构逐渐由绿地投资向股权投资转变。2011—2016年,中央企业境外股权投资占比从27.5%上升至53.6%,跨国并购、股权置换、产能投资、战略联盟和项目合资合作等新的投资方式增多,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

二是投资方式逐渐由单一项目向“前港、中区、后城”式的海外合作园区转变,由单打独斗向组成项目联合体抱团“走出去”转变。如,中交集团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通过投融资、工程建设,填海造地530万平方米,再对土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建成用于商业、住宅、娱乐、教育、文化的港口城区,市场前景较好。例如,中远海运集团突破各业务板块间的隔阂,以港口码头为锚点,以打造陆上集疏运网络为抓手,结合集团全球排名第一的船队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为全球客户提供综合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初步实现从“承运全球”向“全球承运”的转变。

图1-3 中交集团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

三是工程承包类项目逐渐由单纯的建筑施工向设计、建设到运营、维护转变,带动了境外项目投资和收益的快速增长。境外工程承包的竞争焦点正在发生重大改变,PPP模式正在加速成为“一带一路”项目主流,并购对完善企业布局、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海外比拼的“主战场”已经从单一的项目承建水平升级为综合的“投设建运”全产业链能力。例如,中国建筑积极探索“投建营”一体化的实践,并在2018年取得突破,签约了海外首个PPP项目——阿根廷国道B线投建营一体化项目;签署了刚果(布)1号公路特许经营协议,高质量建造出刚果(布)等级最高、通行体验最好的公路,被刚果(布)人民誉为“梦想之路”,实现了首次在非洲项目设计、建造加运营的全产业链运作。

图1-4 中国建筑承建的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

三、中央企业境外资产分布广泛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中央企业境外资产不仅在区域上分布广泛,遍布185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在行业布局上也越来越广,特别是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等领域,逐步构建起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体系,为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建设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多个港口,将“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串点成线。通过建设中老铁路、中泰铁路、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动脉”由线连成面。通过建设中俄、中尼跨境路缆,亚欧5号海缆,阿尔及利亚一号通信卫星项目等信息高速路,由平面到立体,织就了覆盖全球的复合型陆海天网基础设施网络。

近年来,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了21个境外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积极打造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新平台。由国机集团、招商局集团主导开发的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短短几年时间就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有36家企业入园,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2017年,中央企业参与的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东非铁路网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巴基斯坦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