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理教学中的“乡愁”

从2015年元旦开始,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晚间黄金时段播出,每集讲述一个传统村落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片中细腻的故乡情感、厚重的文化积淀,引发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很多观众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珍视和追寻。

乡愁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家乡自然环境的思念,也承载着对故乡人文环境的记忆。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把乡土地理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在地理课堂上讲“乡愁”,是对家乡山水的眷恋,是对“身边的地理”的关注。

笔者发现,地理教师的“乡愁”和片中的“乡愁”有共同点即都是以乡愁为情感基础。当然也略有不同,片中的“乡愁”是以看得见的古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地理教师的“乡愁”则以课堂为载体,以情景化的地理事象为依托,以发现乡土地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方向为己任,多了些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作为一个生在西海固、长在西海固,又在西海固从事了近三十年中学地理教学的工作,笔者在地理课堂上“愁”过西海固的“贫瘠甲天下”; “愁”过六盘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愁”过清水河变成“臭水河”; “愁”过“藏在深闺”的须弥山石窟……但这些“乡愁”是零碎的,是随机的。观看《记住乡愁》后,笔者便有了一种冲动——用文字记录下这些乡愁。

乡愁一:一片地椒茶的思绪

地椒子,又名百里香,是遍布于六盘山区的一种优质香料,可作药用,其茎成蔓状,依地而生,叶片小而细长,具有防暑、补肝明目、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祛风止痛、滋胃润肺的功效。每当端午节前后地椒成熟之时,人们从野外采摘其茎、叶、花,洗净泥土,微火焙干、揉碎、开水冲泡,便成了清凉042甘甜的地椒茶。地椒可热饮、凉饮,也可隔夜喝。目前,当地已经将这种民间自制茶叶加工成产品销售,最高售价每斤可达千元以上。

固原市第二中学的地理研究学习小组准备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对家乡发展地椒茶产业进行可行性分析。拟定的课题名称是《固原地椒茶产业化生产可行性分析》。计划采用查阅资料、走访调查(或实地调查)等方式开展课题研究。试写出该小组的选题理由、应查阅的资料、走访调查的主要内容、最终的成果形式。

这是一个基于“乡愁”的地理探究性问题,是笔者在讲述“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抛出的。因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兴趣盎然,同时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得以激发。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熟悉探究性题目的有关内容、答题方法和步骤等,然后针对具体的要求组织答案。

选题理由:对固原地椒茶产业化生产有积极意义。查阅的资料:固原的气温、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土壤性质、肥力等土质情况。走访调查(或实地调查)的主要内容:固原周边地区市场需求情况;固原种植结构与农民收入情况。茶叶种植技术的推广普及状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茶叶栽培方式的变化及现状等。课题最终的成果形式:调查报告,专题论文。

乡愁二:走出大山——生态移民

西海固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是我国六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对西海固地区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移民工程,累计搬迁贫困人口66万人。“十二五”期间,宁夏还将举全区之力,实施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让35万贫困人口告别西海固,让他们实现异地安家、异地创业、异地致富。所谓生态移民,就是实施有土有水安置,移民还是以从事农耕业为主。一是开发土地集中安置,如调剂国有农林牧场耕地项目的移民安置;二是适度集中就近安置,即选择靠镇、近水、沿路的区域建设大村庄,通过对原有耕地进行改造,安置移民;三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引导移民通过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实施安置。

下页的表格为生态移民移出地西吉和移入地红寺堡的部分自然要素统计表。据此回答问题。

两地自然要素统计表

1.简述实施生态移民的自然原因。

2.简析生态移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生态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教材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对应的课标活动建议为“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笔者在设计本节教学时,自然就想到了本地区正在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固原市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相对封闭,经济发展水平低。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从根本上解决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生存和脱贫致富问题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移民是被迁群众一辈子的大事,要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会出现许多思想问题,宣传发动工作要贯穿于整个移民工作的始终。很多生态移民的子女就是笔者的学生,因此,利用地理课堂宣传生态移民的原因、影响、政策措施,阐明这种“乡愁”,正是地理教育的社会价值所在。第1题涉及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应从地形、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分析。第2题要求分析生态移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生态影响,应分别考虑移出区和移入区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问题等方面所受的影响。

参考答案:1.山地、丘陵地形,干旱、缺水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土壤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2.社会经济意义:促进移入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农牧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增加居民的就业,提高收入;加强移入区和移出区社会文化交流;调整人口分布等。生态影响:减轻移出区生态环境压力,有利于其生态自然恢复和重建;增加移入区人工草场和植被面积等;不合理的开发易导致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等问题。

乡愁三:“洋芋蛋”如何变成“金蛋蛋”

马铃薯产业是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该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固原市具有海拔高、气候冷凉、日照时间长等自然条件,适宜优质马铃薯的生长。马铃薯容易栽培,耐干旱,抗雹灾能力强。固原市现已是我国优质马铃薯的最佳产区之一,也是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扩大至200多万亩,农民收入的四分之一来自种植马铃薯。

我国即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将成为除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固原人把马铃薯叫洋芋、洋芋蛋。在固原群众的心目中,马铃薯这个“金蛋蛋”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丰年当菜,荒年当粮”,对于固原人来讲,任何美味佳肴都难抵“洋芋蛋”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中的内容。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本条课标可解读为:能够对某一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布局以及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了解该区域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笔者在教授本节内容时,联系本地实际,以固原地区为例,分析马铃薯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讨论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固原洋芋丰产不一定丰收。目前固原马铃薯生产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每一个关心西海固发展的人的“乡愁”。对此学生们都有什么看法呢?在课堂上一提起这个问题,学生们便争相说起与马铃薯有关的“乡愁”:1.今年马铃薯价格持续走低,固原马铃薯销售正面临一场“寒冬”,影响农民来年种植的积极性;2.目前固原脱毒种薯、专用薯种比例偏低;3.马铃薯种植仍以小规模的个体种植为主,种植技术也存在差异;4.马铃薯储藏、保鲜、外运体系建设滞后,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5.马铃薯附加值偏低,需提高深加工比例,延长产业链;6.一些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耗水量大,废水排放量大且没有处理设施,废水严重超标排放,因此成为西海固地区地表水体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没有想到,这些“90后”对马铃薯会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一种真挚的地理愁思。这说明西海固长大的孩子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关心着自己的家乡,深爱着西海固。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实现固原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呢?这个问题学生又是怎么想的?看看他们给出的策略:1.大力发展订单马铃薯种植;2.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3.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4.推进马铃薯种植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5.发展特色的马铃薯洋芋种植;6.推行生态农业;7.发展循环经济;8.合理利用国家的支持政策;9.加大宣传,打造固原马铃薯品牌;10.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等。

让“乡愁”走进地理课堂,必然要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这样不仅丰富了地理课程内容,完善了地理课程体系,还能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达成,进而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和落实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西海固在中国西北的内陆腹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深处,实际上已经成为宁夏南部山区的别称。西海固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在每一个西海固人的心里,带着不可磨灭的人文痕迹和乡土情怀,成为这一带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

(本文原载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年第9期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