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质量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科学,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初,是质量管理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
(1)质量检验工作作为一种专门工序,专业检验是这个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职能。
(2)检验方法以对产品实行全数检验及筛选为主,也就是通过检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符合质量标准的判为合格品,予以通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为不合格品,予以报废或返工。这个过程可以用图1-2表示。
图1-2 传统的质量检验流程
这种质量管理方法是“事后检验”,只能“把关”,预防作用薄弱,而且不适合生产节奏快且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或需进行破坏性检验的场合。但是,这种事后检验的方法,对于保证产品质量,防止废品混入和出厂能起很大的作用,就目前来说,它仍然是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事后检验”存在的不足,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转移到产品加工制造过程的管理上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制造过程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
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从单纯依靠检验把关逐步进入检验把关和工序管理预防相结合,并在工序管理中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从而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在管理方式上,质量责任者也由专职的检验人员向专门的质量控制工程师、质量保证工程师以及有关技术人员转移。这一基本统计控制理论和方法称为工序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理论。工序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模式如图1-3所示。
图1-3 工序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模式
然而,片面强调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则忽视了组织管理和生产者的能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序统计过程控制理论的普及和推广。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上电子工业的发展,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代表人物是A.V.费根堡姆(A.V.Feigenbaum)等人。
全面质量管理指在全社会的推动下,企业的所有组织、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严密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生产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方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活动。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不再以质量技术为主线,而是以质量经营为主线。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全一多”即全面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参加和多种管理方法并用。
(一)质量管理概念的全面性
服装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既包括服装产品质量,也包括服装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
1.服装产品质量
服装产品质量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要从产品质量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美学特性等多方面评定。
2.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基础,产品质量是企业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因此,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从单纯强调产品质量向全面工作质量转变。
就其工作构成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可以由四个部分组成:
(1)指挥机构。这个机构根据不同的指挥职能分部门、分层次地设置各个管理部门,并划分各自的管理权限,以有效地指挥基本生产和辅助部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基本生产过程。服装产品主要是通过基本生产过程来完成,现场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在服装基本生产过程中,通过对面料、里料、辅料等进行选料、排样、裁剪、缝制、整烫、包装、入库形成服装产品。产品加工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和科学定量的技术标准,并且可以依据工艺要求和技术标准来考核产品质量和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反馈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
(3)供销部门。供销部门是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部门,应实行承包制或内部核算制,以加强管理,并调动其积极性。
(4)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后勤和生活后勤等辅助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质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最终服装产品的质量,所以这些工作的管理同样要纳入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全面质量管理要以改进工作质量为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工作质量,不仅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预防和减少不合格品,而且还有利于达到降低成本、供货及时、服务周到,更好地满足用户各方面的使用要求。
(二)质量管理范围的全过程性
在质量管理领域中,人们研究了产品质量之后认为,产品质量有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市场的调查研究开始,经过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直到为用户服务为止。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率先采用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来表达这一过程,被称为“朱兰螺旋曲线”(图3-1)。这一曲线反映了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预防在先,并从全过程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
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现了系统控制质量三个方面的要求:
(1)要求把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检验把关转到事先控制工序、控制生产过程上来,从管结果转到管原因、管工序、管设计生产全过程。
(2)企业各环节、各工序都必须树立“下道工序即用户”“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整体观念,保证每道工序、每个岗位的工作质量,使下道工序满意。
(3)要求企业不仅要管好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的质量,还要把质量管理工作延伸,扩大到产品流通、销售领域,服务到用户,以保证使用质量。
(三)参加质量管理的全员性
产品质量是企业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质量优劣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每位职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依靠企业全体职工的同心协力,要求从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每个操作者,都要学习、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参与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生产优质产品才有可靠的保证。
(四)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全面质量管理,采取管理手段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运用质量管理的技术和科学方法,组成多样化的、符合的质量管理方法体系。
上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特点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目的,就是以科学的方法研制和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并在用户使用和消费过程中提供各种方便,使用户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综上所述,可以将质量管理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归纳为以下四点:
(1)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各阶段的基本特点如图1-4所示。
图1-4 质量管理发展主要阶段的基本特点
(2)在许多情况下,传统的质量检验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3)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使质量管理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
(4)从质量技术转向质量经营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