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很难实现超越。”作为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总设计师林宝军思考,何不从另一个角度创新一套独家技术?一般攻关一项航天技术要花10年左右时间,攻关成功后研制出卫星又可能用10年左右。“这等于你用人家现在的未期技术到你卫星做出来,就是人家20年前的老技术了,东西肯定不灵光。”林宝军被业内称作“技术狂,“他敢于打破常规,常常不按套路出牌,率领团队日夜攻关,用了3年零3个月完成了北斗三号首发星的研制,这个进度相当于美国导航卫星20年的技术跨越。
林宝军的“独家记忆”里还珍藏着更多“惊心动魄”的“创新时刻。”新一代北斗还有另一项“看家夲领”—在轨赋能、就是要让卫星在天上“有错能改”、“自我修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面包含前所未有的观念突破,比技术革新更叫人伤脑筋。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是北斗卫星团队中的主力军。从2011年起,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在林宝军的带领下,历经超常规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方法,攻克无数难题,先后完成了12颗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为北斗导航系统2018年建成基夲系统,提供全球服务,2020年完成完整系统建设、全球组网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令林宝军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25个月—2017年11月5日到2019年12月16日。“在这25个月中,北斗超高强度超高密度实施了18次发射,部暑了30颗星,特别是完成了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发射,实现了北斗三号系统的稳定运行。北斗人创造了中国航天奇迹,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林宝军不无自豪的说。“像北斗这样的长寿命卫星,一两年发一颗也算勤快了,我们这25个月以超高强度和密度实施发射,最多的一年连发8颗—这个纪录连美国的GPS导航系统和伽利略导航系统都做不到,其间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年轻的团队都扛下来了。”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完成,正式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发展,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1962年出生在吉林长岭农村的林宝军,他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完院副院长,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曾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参与了“神舟1号到神舟十三号”的全部论证工作。从小就被认为是村里的“神童”,16岁那年进入吉林工业大学。他当时选择了内燃机专业,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柴油机厂当了汽车发动机工程师,期间,他觉得总不能一辈子就干这个。他又考取了不同专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1993年他被分配到中科院空间中心工作,这里,就是研发神舟飞船载荷的根据地。
这个时候,深圳等沿海地区正在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很多同学都去南方创业有了第一桶金。一些回来的同学找到他,邀请他一起南下创业。“宝军凭你的脑袋肯定比我们强,当个大老板多好!”他却这样说道:自己设想了下有钱后的生活,要那么多钱也沒有特别重要的事情干,我最喜欢的还是造飞船。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时,林宝军成为不多的几个从始至终都在岗位上的年轻人之一。他深深感到,10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没有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航天科技,是不行的,没有北斗的中国,就像一个“盲人。”
如今,北斗系统可以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可以精确服务于手机导航、现代农业、灾害预警、抢险搜救、电网安全等生活各领域,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