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首跨越年代和时空,经久不衰的《我的祖国》每每唱响,总能开启心中深埋着的美好情怀和对“词坛泰斗”乔羽先生的怀念。
《我的祖国》展示着一个时代的风貌,留存着一段动人的历史,因电影《上甘岭》而诞生,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真挚情感,使之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上甘岭战役,敌我双方动用10余万兵力,鏖战43天,激烈程度在战争史上实为罕见,这场战役也彻底改变了朝鲜战场的形势。
为电影《上甘岭》插曲写词时,乔羽29岁。接到任务时,他正在赣东南、闽西一带原中央苏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他回忆:“为了拍好《上甘岭》,制作团队费了很大的心力。我问导演沙蒙希望这首歌是什么样子,他回答很痛快,希望将来这个片子没人看了,这首歌还有人唱。”
乔羽构想的是一首抒情歌曲。在他看来,影片已经讲述了战斗,歌曲如果还是这个风格,没有反差、对比,效果不会太好。然而动起笔来,乔羽却深感自己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一晃10天过去了,还是沒有写出个样子来,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于是,他去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篮球场转悠,那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脸上,让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去中央苏区江西收集素材,经过长江要乘坐轮渡过江,两个小时才能到对岸,那段时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山东济宁人,家离黄河很近,黄河给我的印象是泥糊涂场,但长江却完全不一样,水很清,帆很白,而且在那之前我从来未见过南方的水稻,第一次见到那漫天遍野绿油油的稻田,我非常震撼。有了创作灵感,《我的祖国》的歌词一气呵成。”
词写好后,乔羽立刻拿给沙蒙,他一声不吭地坐了足足半个小时,盯着稿子看,这让乔羽很忐忑。过了一会,沙蒙拍了下大腿说:“就是它了!”
然而,到了第二天,沙蒙导演又拿着稿子来找乔羽。“一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为什么不用万里长江波浪宽或长江万里波浪宽,显得更大气,更有气势。”“长江虽长,但在全国范围内,没见过长江的人很多,如果写万里长江,不在长江边上或没见过长江的人,会在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了亲切感,而且从对祖国的感受来说,无论你来自哪里,家的附近总会有一条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乔羽如是说。沙蒙思考了一会,又拍了下大腿,还是那句话“就是它了!”
《我的祖国》传唱至今,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潮流不断更迭,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仍然在一条大河流淌的旋律中忆着与祖国母亲的温情,感受着同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以至于每一次哼唱都会情感丰富,激动不已。
乔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JN市,词作家,剧作家。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等。一生创作了上千首歌曲,时光流传而歌声未消。这些经典歌曲,仍然在每一代中国人心底传唱,仍然在每一寸中华大地上唱响,他用朴素而直白的语言将祖国揉进了每一首歌里,把情怀种在每一个人心里。
他说:“艺术家应该有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坚定不移的中国心,一个翅膀是光辉灿烂的作品。”正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才有了他对这片土地滋生的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创造;才有了这么多真情实感、传唱不衰的动听乐章。
乔羽先生将丰富的人生历练演化成了一种对生活透彻的理解,不断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曾说:“歌词不是锦衣美食,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