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易心神学:《黄帝内经》核心思想探研
- 匡调元
- 1305字
- 2021-03-31 05:03:55
●○ 三、有、无与空的现代认识
现在一般人都认为,有就是实实在在的有,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出。无就是没有,不存在,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出。空是空虚,“凡虚而无物之处皆曰空”,普通多以此指天宇高阔之处,如天空。在佛家称诸法无实性为空,如皈依佛门后即说入了“空门”。从日常实际生话经验而论是如此,够用了,不必深究。如果要做理论性研究,当然就不够了。
按我们的认识:有是存在,无是不存在。有和无是宇宙生命的两种状态。有和无是一对“对等”,一对矛盾,是一个整体内不能分离的两个部分。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无就没有有。如果这个整体不存在,那么和这个整体共存的两个部分——有和无就一起不存在。
有和无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有不能变无,无不能变有。有和无有大小之变、位置之变,但不能有性质之变。“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不会变无,无也不能变有。一样东西,移开了,地方空出来了,不是无,是空间让出来而已,而那个东西是在,是有。有无是共存的,显与不显而已。显时名“有”,不显名“无”。到了“无极态”,没有有无的分别。王夫之说“有无共存”,最后只见有,不见无,就差那么一点点,滑到了“实有”“崇有”,而没能达到“有无共存,共显共亡”的境界!!哲学就是这样:在太极态有大作为,在无极态则毫无用处。
“空”是什么?最难理解,且常常和无混淆,有时指无为空,有时把空与有作为一对对待。我们理解“空是有无共存状态”。“空”中既见有,又见无;既非有,又非无。非有是无,非无是有,非有非无共存于一体的状态即是“空”。佛学称空为“妙有”是比较确切的。称为“妙无”亦未尚不可。“妙”就意味着“有无共存,而一般人不可思议!”前文曾提到《道德经》,称“有生于无”,很多人不同意,认为无不能生有。我们也认为,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无,但“空”是“有无共存状态”,可以显无,也可显有,因为“空”中有和无共存着,随着条件而显有显无。这个条件称为“缘”,有无随缘而显有显无。
我们认为“无极态”是有无共存状态。太极态是将有无分为二的状态,是由无极态发展而来的。《周易》命之为乾坤、阴阳、有无、动静等对待,可以互相转化。由两极而四象,而八卦,而成万物。顺此而分,越分越繁,以致无穷;逆此而合,极而为空。在分合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再略举一二历代哲学经典为例加以说明。“无为无不为”是无极态:无为是无,无不为是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无极态:六根是有,都摄是无,净念是有无共存。“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无极态:前者是无,后者是有。“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不是无极态,因为天地、万物和我都是有,但“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无极态,因为形是有,知是无,离形去知,而入虚空。举一反三,以致无穷!
从万事万物万理万缘的变化过程来看,“空”是“了不可得”的。“一切事,毕竟空,不可得”。因为天下万事万物时刻在变,过去、现在、将来不停地变化而不可得,这便是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主要根据,就在于此。
如果说太极态是有,无极态是无。那么,宇宙人生又是同在一个整体中的一对“有无”对待,同样应该适用于“有无共存,随缘而化”的原则。显有显无,全在于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