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我们对太极态和无极态的刍议

1.三个“名词”

“太极”一词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来自《周易》和《庄子》,不是新词。

“无极”一词在中国历代哲学著作中,尤其是老庄哲学中曾多次出现过,但对它的研究远不如太极那么普遍而深广,太极由无极而来。

“态”是姿态,在此主要是指心与物所处的状态、态势和态度。如《列子·说符》中提到“窃img人”的“动作态度”。钱学森在《论人体科学》时提出了“功能态”学说。我认为“态”字很能说明此时、此地、此人不断变化着的具体状态。因此,我把“态”引申到这里,以形容宇宙生命的两种态势:“太极态”和“无极态”。

2.两种态的概念

张立文在《宋明理学研究》第二章濂溪学——周敦颐的道学思想里对此做了扼要的归纳和中肯的评述,今摘要转论于后,并以此为引,说说自己的认识。

(1)太极和太极态:关于“太极”,《庄子·大宗师》说:“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淮南子·览冥训》说:“手征忽恍,不能览其光。然以掌握之,引类于太极之上,而水火立致者,阴阳同气相动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说:“中者,天地之太极也。日月之所至而却也,长短之隆不得过中,天地之制也。”《易纬·乾凿度下》说:“天有太极,地有太壃。”又说:“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辩正论》说:“古学通人云:观古今之迹,上形太极混元之前。”《汉书·律历志》说:“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宗密《原人论》说:“即彼始自太易五重运转,乃至太极,太极生两仪。”《道藏·太极先天之图》的图文说:“太极之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也……太极也者,天地之大本耶。天地分太极,万物分天地……”

综上所述,张立文认为:①通常认为太极一词,始见于《周易·系辞上传》,他认为不妥当,《易辞》与《庄子·大宗师》相当。②儒释道各家对太极的解释不甚相同,如《庄子》《淮南子》论太极还不具本体的含义,但董仲舒及《道藏·太极先天之图》和佛教《辩正论》似有本体的意思。③就太极的内涵而言,按张立文分析,认为董仲舒和宗密为抽象的精神性概念。《辩正论》以为是一种混元未分的东西。《汉书·律历志》则认为“太极”为“元气”,是事物性的实体。

我在2011年发表的“情绪与体质”一文中有“无极图说”,当时认为,无极之内原本有序之有无、动静,一时共显,即分为两仪,是为阴阳两极、有无、动静、内外、主客、形神、气质与体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全在此时,统统显现,这时便是太极。

(2)无极和无极态:“无极”一词曾见于《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而后《庄子·在宥》称:“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逸周书·命训解》说:“正人莫如有极,道天莫如无极。”《列子·汤问篇》说:“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淮南子·泰族训》说:“穷道德之渊源,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运乎无极,翔乎无形。”《要略》又说:“终而复始,转乎无极。”《周易参同契》说:“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僧肇说:“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超日明三昧经》说:“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法讲大乘业无极之慧。”《九箴篇》说:“无上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无极大罗天中玉京之上,七宝玄台金床玉几,仙童玉女所待卫……”《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说:“上方开花无极。”又《道藏·宝玄经》说:“一号自然,二号无极。”《道藏·灵宝自然经诀》说:“太上玄一真人曰:太上无极大道,无上至真。”

综上所述,张立文归纳为“无极”一词,最早见于《老子》,而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其内涵也有所变化。在《庄子》《列子》《逸周书》中无极主要指无可穷极,无边无际或无限之境;到《肇论》《三昧经》和《灵宝自然经诀》则具有本体的意义。周敦颐的“无极”为形而上体,故与后者的观点更为接近。由此可见,在对“无极”的认识上,儒道释三家还是比较一致的,可以共融互通的。

我们对“无极态”的认识将在下节讨论。

(3)太极和无极的关系:若要论及太极和无极的关系时,必须从陈抟的《无极图》(图2-1)说起,因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从陈抟那里传下来的。

黄宗炎对此图解释道:“其图自上而下,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使贯彻于五脏六腑,而中层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圈,名为五气朝元……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间杂之一圈,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于无极……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张立文则说:“周敦颐是把《无极图》由下而上的‘成丹之法’改为由上而下的宇宙万物生化的‘太极图’,改变道为儒。”这是张氏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天机。

周敦颐将陈抟的《无极图》改成自己的《太极图》(图2-2)如下:

img

图2-1 陈抟无极图

img

图2-2 周敦颐太极图

对此图,周敦颐作《太极图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2011年,我在发表“情绪与体质”一文时,曾提出“无极图说”,对周氏《太极图说》发表过评论,不同意他的崇阳抑阴的“先动后静论”,而主张“动静一时共生论”,并无先后次序。今作本文时,对“太极图说”再做进一步评议,请各位指正。

(1)显然,《太极图说》第一句“自无极而太极”当受陈抟的启发,惜仅一句引语,对二者的关系未做详细说明:无极是什么态势?太极又是什么态势?无极如何演化为太极的?朱熹对此虽大加赞扬,但实际内涵并无发挥,仅在文字上做些咬嚼而已。

(2)如前所述,周敦颐的阴阳动静观是恕难同意的。无极态是阴阳、有无、动静共存而隐,太极态是阴阳、有无、动静共存而显。一切对待都是一时共显共隐的,并无先后之别,不是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的。至于为什么会由隐而显,迄今无人知晓。霍金说,由于宇宙大爆炸;释迦牟尼说“法尔如此”;《楞严》四卷说“觉明为咎”。我们认为,无极为隐,太极为显,随缘而起。缘就是主客观条件。其中主人翁的神思有重要作用。

(3)五行仅在阴阳之下分而又分的演化而已,如同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当然五行分类另有其特殊规律。

(4)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不仅是阴阳的别称,更涉及一切生命起源的问题,又是人类一个不解之谜。这些都是发生在太极之下的事了。

(5)陈抟《无极图》中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为无极”的精辟表述。这是对无极态和太极态两者之间关系关键性论述。“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是在生命体中进行的,“炼神还虚”是在太极态返入虚空的瞬间过渡时期,进入虚空之后,才“复归无极”。

(6)至于无极态的论述,是本书的一大任务,除第一章引论略有描述外,下一节还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