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前言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作为高等院校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和能力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受到良好培训,并能将其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本教材面向新世纪的化学课程,以适应高等院校对本科生人才化学素质、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及我国经济、科技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除了注意分析化学知识的覆盖面以外,尽可能的联系实际,给学生留下一些回味的东西,使其体会化学的奥妙和涵义,对基本原理产生更深一步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的培养有所帮助,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在生产实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均是长期从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和科研的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同类教材的优点,使之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文字叙述简明扼要,注意启发性。力求削枝强干、优化内容、突出重点、加强基础,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强化早期渗透应用的意识,联系当前普遍关注的资源、能源、环境、材料、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立足于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工、农、林、生物、食品、医学等专业学生的特点,为适应化学学科的发展和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反映最新科技进步与发展动态,增加新的科技信息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增加了仪器分析、无机及分析化学中常用分离方法的应用等内容。为学生将来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创新打下基础。

3.以“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编写时力求抓住重要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内容有机糅合在一起,内容相同的地方相统一,对相关内容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并从统一的角度做更为精炼的论述。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扩大实际应用性。

4.贯彻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来处理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参加本教材编写的有韶关学院高岐(前言、第六章、第七章的第二节、第八章的第五、六、七节、第九章的第四节、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黄冬兰(第一章);丘秀珍(第二章、第三章、第九章的第一、二、三节);任健敏(第五章);河南农业大学胡晓娟(第四章、第七章的第一节);长江大学胡琳莉(第八章的第一、二、三、四节)。

本书旨在为农、林、工、生物、食品、医学等专业提供一本内容新颖、适于教与学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内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文字通俗易懂,概念准确清晰。根据专业不同,教学内容可适当进行调整。但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