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
- 焦琳娟
- 14字
- 2025-02-17 18:49:24
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分析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人们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具有酸味的物质是酸,能够抵消酸性物质的是碱。1884年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Sweden)提出了近代的酸碱电离理论(ionic disassociation theory)。他认为: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为酸,解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为碱。该理论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至今还被应用。但该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把酸、碱仅局限于水溶液,因此,无法基于电离理论在无水和非水溶剂中无法定义酸和碱。如化合物NH4Cl、AlCl3的水溶液呈酸性,但化合物自身不解离出H+;Na2CO3、Na3PO4的水溶液呈碱性,但化合物自身不解离出OH-。然而,随后发展的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电子理论等对此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在此,仅介绍应用较为广泛的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布朗斯特(Bronsted J N)和劳莱(Lowry T M)在酸碱电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此理论定义:凡是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就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就是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给出质子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以接受质子的物质,为两性物质(amphiprotic)。例如HCl、N等都是酸,因为它们都能给出质子;OH-、C
等都是碱,因为它们都能接受质子;简而言之,酸是质子的给予体,碱是质子的接受体。HC
、H2O、H2P
、NH4Ac等为两性物质,因为它们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判断一种物质是酸还是碱,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其发挥的作用。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酸和碱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酸失去质子后就成为相应的碱,而碱接受质子后就成为相应的酸,这一关系可以表示为:
例如:
酸与碱之间的这种依赖关系称为共轭关系。相应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即在共轭酸碱对中,酸与碱仅相差一个质子。如的共轭酸是
;H2O的共轭酸是H3O+、共轭碱是OH-。酸越强(表示酸越容易释放H+),则其共轭碱越弱(表示共轭碱越难结合H+),反之亦然。
一个共轭酸碱对的质子得失反应,称为酸碱半反应。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平衡是两个共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例如HAc在H2O中的解离反应就是在HAc分子与H2O分子之间进行的质子转移:
HAc将质子传给了H2O,转化为它的共轭碱(Ac-);而H2O得到质子后,转化为它的共轭酸(H3O+)。式中,H3O+称为水化质子,通常简写成H+。
上述酸碱反应可简化为:
再如:
HAc(酸1)+NH3(碱2) N
(酸2)+Ac-(碱1)
HAc(酸1)+H2O(碱2) H3O+(酸2)+Ac-(碱1)
Ac-(碱1)+H2O(酸2) HAc(酸1)+OH-(碱2)
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碱的范围,酸碱中和、解离和盐的水解反应均为质子的传递反应。
其中同种分子之间的质子转移,称为质子自递反应。例如水分子之间的质子转移:
H2O+H2OH3O++OH-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平衡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用表示,即:
若将H3O+简写成H+,则: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2℃时
=1.0×10-14。
注:平衡常数是无量纲的。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应该用其活度(有效浓度)来表示,但当溶液较稀时,常用其浓度来代替。=1mol·L-1,计算中通常将其省略,省略后不会影响数值,只会影响量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