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编委会
特约专栏·文学符号叙述学专题
主持人语:为什么符号学是文科的数学
苔藓作为象征:一个美学传统的生成
一 苔藓的命名及分类
二 苔藓作为文学象征:符号意义的多维性
三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苔藓:山色植被之提喻
四 现当代文学与艺术中的苔藓:符号形式的转变
身份历险: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一 游移的身份
二 伪装的身份
三 种族身份
四 结语
跨越空间的“追寻”:论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
一 权力运作的社会主导空间
二 异质空间:“另一个美国”
三 跨越空间:社会批判与个体关怀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解释旋涡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过度阐释
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解释旋涡与意义多元性
三 解释旋涡与意识形态
传记电影的首尾叙事及其价值探析
一 坐实探虚的意图意义
二 首尾符号叙事的三种框架
三 对于接收者的认知和情感价值
四 结语
中国文论研究
诗歌写作从何处开始
一 良知:诗歌的第一起点
二 意象:诗歌的道成肉身的展开
三 语言:诗歌的陌生化表达
融合汇通与传承创新
一 “艺术至境”理想和三元文学观念的建构
二 从“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到“意蕴层次批评法”
三 “新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中国文化诗学建构
四 结语
论国外汉学研究意识形态之去留
一 康开丽有没有资格研究中国戏剧?
二 康开丽中国戏剧研究的问题何在
三 康开丽问题的出路何在
论中国流行音乐诞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 音乐教育的开展
二 音乐社团的建立
三 音乐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播
古代文论研究
童庆炳与中华古代文论研究
一 建设中华现代文论:古今对话,中西对话
二 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入历史文化语境,进行现代阐释
三 结语:创新地传承,传承地创新
从南唐二陵的文化遗存看南唐美学观
一 南唐二陵陵园选址的美学追求
二 墓葬营造中的美学追求
三 南唐二陵中的美学追求及其对隋唐美学的继承和对宋元美学的影响
四 结语
袁枚“性灵说”之“尚情”美学精神及其生成轨迹
一
二
文之生成与天地三才的诗性追问
西方文论研究
布朗肖与马拉美文学语言观的异同
一 文学语言的双重否定
二 马拉美对“本质语言”的追求
三 否定的文学语言观背后
法国古典主义与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
一
二
三
接受美学的问答逻辑:文学研究新范式
一 接受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 问答逻辑与文学史
三 约伯问题的回答及其中的联系
四 结语
荷尔德林的神学观
一 导言
二 反思:诸神遁迹不在
三 追忆:人神亲缘一体
四 展望:万有重归于一
五 结语
文学通则:一种科学研究纲领的本质
一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二 文学通则作为科学研究纲领:诗学研究纲领
三 文学通则理论结构
四 结语
生活机器:机器盛行时代的人生意象
一 机器时代引发的变革
二 机器盛行时代的人生意象
三 机器生活的救赎之道
作品品读
《山海经》美学精神与中国当下电视剧创新
一
二
三
从《离婚律师》看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一 都市题材电视剧发展概况
二 电视剧《离婚律师》叙事分析
三 都市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
论梅瑞狄斯小说《利己主义者》中的婚恋伦理观
一 对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婚恋观的反思
二 对新婚恋伦理观的倡导
三 新婚恋观形成的原因
四 结语
译文选刊
亚里士多德《诗学》:关于西方戏剧理论的奠基两个讲座(上)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写作计划
定义诗艺
悲剧的定义
悲剧解释之一:探索其各成分的功能
稍稍离题:论悲剧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诗学》:关于西方戏剧理论的奠基两个讲座(下)
角色
卡塔西斯
审美与政治的伦理转向
布尔迪厄与“识字教育”
作为场域和话语的“识字教育”
“新识字研究”及对识字的解构
识字能力、国家和公民身份
扫盲、“技能”和全球化新经济
“识字”的困境
附录
附录一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历届会议
附录二 《中外文论》来稿须知及稿件体例
一 来稿须知
二 稿件体例
更新时间:2025-04-25 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