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画面定格

进入信息搜集环节,李老师再次强调了官方渠道的权威性。“同学们,家长们!”他郑重其事地敲着桌面,“一定要利用好官方渠道!省教育考试院的官方网站、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目标高校官网的招生信息网——这些才是最权威、最及时、最准确的来源!不要轻信那些非官方的所谓‘大数据’平台或者‘精准预测’软件!那些东西可能误导你!”他一边说,一边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官方网址的清晰大截图。随后,他详细讲解了如何有效利用官方发放的《高考报考指南》和《招生专业目录汇编》,如何结合近三年目标院校专业的录取最低分和对应的省排名位次,来精准定位自己的可能性区间。台下又是一阵密集的翻书声和手机拍照的“咔嚓”声。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李老师的声音放缓下来,带上了一丝安抚的意味,试图缓解过于紧绷的气氛,“志愿填报,是关乎整个家庭的大事,需要共同商议。但最终,这更是考生你自己的人生未来。请同学们一定要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获取信息,深入思考。家长们呢,请务必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特长和个人意愿,做好沟通,求同存异。”他的目光扫过台下众多年轻的面孔,“在选择时,请务必结合自身的兴趣所在、能力所长、以及家庭的实际状况,做出理性的、负责任的选择。切记,不要盲目追逐社会上的所谓‘热门’专业。记住,‘热门’不等于适合你!适合自己的跑道,才是最好的、能让你跑得远、跑得稳的跑道!”

整整两个小时的讲座,信息密集得像一场倾盆大雨,几乎要将人淹没。结束时,李老师公布了教育局和学校的几个咨询电话号码,以及一个官方答疑QQ群的二维码。他还特意说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学校图书馆将专门设立咨询点,有经验的老师会轮流值班,接受同学们一对一的咨询。

投影仪熄灭,明亮的灯光重新照亮了整个报告厅。瞬间,如同解除了静音魔法,巨大的嘈杂声浪再次爆发出来,充满了讨论声、打电话询问声、家长呼唤孩子声以及急切涌向讲台前咨询台的人流。杨美珍长长地、夸张地舒了一口气,一边揉着因为久坐而发僵的脖子,一边像被抽干了力气似的靠在椅背上感叹:“我的天……脑子感觉要炸开了!这信息量,简直是往脑袋里硬塞了一本百科全书啊!”她左右看看身边的同伴:陈岩已经又低下头,认真地翻看着手里的手册,对照着刚才记下的笔记,似乎在反复确认着什么;陆前则微微仰着头,眼神放空,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着,显然还在琢磨着讲座的内容,或者更具体地说,某些特定的信息。杨美珍眼珠一转,像是突然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猛地从书包里掏出手机:“不行不行!这么重要的历史性时刻,怎么能不留下点证据呢?”她高高举起手机,调整着角度,冲着两人喊道:“来来来,靠近点!看镜头!茄子——”

画面在这一刻定格:陆前从沉思中被惊醒,立刻换上他那标志性的、有点夸张的嬉笑表情,伸出手臂假装用力地勒住旁边似乎对此毫无反应(或者说习以为常、懒得反抗)的陈岩的脖子;而被“锁喉”的陈岩,虽然身体被带歪,但目光依旧专注地盯着自己手里的手册,嘴角挂着一丝无奈又纵容的淡淡笑意;杨美珍则在手机屏幕后面笑得露出一口白牙,眼睛弯成了月牙儿。三个青春洋溢的身影略显拥挤地挨在一起,占据了小小的镜头。而在他们身后模糊的背景里,清晰可见的是那个被无数道目光洗礼过的、写着“高考志愿填报系统操作指南”的醒目蓝色展板的一角。更广阔的的背景,则是报告厅出口处喧闹散场、行色匆匆的人群,每一张年轻或不再年轻的脸上,都清晰地写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挥之不去的迷茫。这一刻的嬉闹定格,与门外广阔而未知的未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