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他的成功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的即位和称霸有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和传奇色彩。讲他称霸之前,先要讲一下齐国的历史。
齐国是西周开国功臣、著名谋士姜太公吕尚的封地,最初是侯爵。开始时封在营丘,当他去封国的时候,路上走得慢。旅舍的人说:“时间得来很难,失去很容易。这个客人在这里睡得这么安稳,不像个去封国的人。”太公听见了议论,穿上衣服连夜行走,黎明时分到了封国。莱侯来攻伐,和他争营丘。他打败了莱侯。
太公到国都之后,修明政治,顺应民俗,简化礼节,开通工商业,因东边临海,又有打渔晒盐的便利,所以人们都归附齐国,齐国就成了大国。齐国一开始就占据有利条件,成了大国。
周成王幼年的时候,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作乱,平乱后,召康公代表王室给太公下令:“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棱,北边到无棣,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齐国由此得以掌管天下的征伐大事,成了超级大国。
太公死后,他的儿子丁公立,以后又有乙公、癸公、哀公,由于纪侯在周夷王面前说哀公坏话,周夷王就烹了哀公[1],立起哀公的异母弟胡公,胡公把国都迁到薄姑。
哀公的同母弟怨恨胡公,就和他的同党率营丘人攻杀胡公,自己立为献公,又把国都迁到临淄。后又经历几代,周平王东迁时,是齐庄公二十四年。庄公共在位六十四年,死后,儿子僖公立。
僖公九年,鲁隐公立。十九年,鲁隐公的弟弟刺杀隐公自立为桓公。僖公二十五年,北方的山戎攻打齐国,郑国派太子忽来救齐,打败了戎人,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他,他以“郑国小,齐国大,不般配”为由而拒绝。后来齐僖公把文姜嫁给了鲁桓公。
这后来郑公子突赶走公子忽即位,因为得到宋庄公的帮助,事前许下了宋庄公重礼: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三座城,还有每年三万钟粟。即位后宋公就不断催缴这些礼物,郑厉公和祭仲商议先交一部分,宋庄公非要一次性完成,两国发生争执,郑国就派遣使者带着礼币到齐国、鲁国,请求斡旋。
郑国的使者到了齐,齐僖公因为郑世子忽帮助他打败过戎人,感激不尽,虽然想让他做女婿被拒绝,心里还是向着他。就对使者说:“郑君有什么罪,你们说废就废了?做你们的国君,不是也难吗?寡人要亲自率领诸侯,到你们城下相见!”礼币都没有接受。郑厉公大惊,对祭足说:“齐侯责备我,必定有干戈之事,怎么对付?”祭足说:“臣请挑选将士,集中车乘,预先做好准备,敌人来了就迎战,有什么好怕的?”
鲁桓公因为杀死哥哥隐公自立后,得到郑国帮助稳定了君位,对郑心存感激,所以在郑宋两国之间一而再、再而三地极力调停。然而。宋庄公没有半点松动,惹恼了鲁桓公。
宋听说鲁侯动了怒,知道不会善罢甘休,又听说齐国不肯帮助子突,就派公子游去齐国结好,表示对立子突很后悔,要和齐协力攻打公子突,恢复子忽之位。齐僖公说:“郑子突赶走兄长自立国君,寡人非常憎恶。但寡人正在忙于攻打纪国,没有时间管这闲事。倘使贵国能帮助寡人攻打纪国,寡人怎敢不帮助贵国伐郑?”使者还没回宋,边疆就传来急报:“鲁、郑二国,兴兵来伐,其锋甚锐,逼近睢阳。”
鲁郑两国和宋国接火后,混战了一夜,直杀到鸡鸣时分。天明双方交换了俘虏后,各自休战。正当鲁、郑两诸侯在营中商议攻宋之策的时候,忽报纪国有人告急,鲁侯召见。鲁侯看完文书大惊,说:“纪君告急,孤不得不救。宋城也不能很快攻下,不如撤兵,谅他也不敢再来索贿。”郑厉公说:“君既然移兵救纪国,寡人也愿相助。”鲁侯大喜。一齐向纪进发,鲁侯先行三十里,郑伯引军断后。宋太宰华督说:“齐既然答应帮助攻打郑国,我国也应答应帮助攻打纪国。”南宫长万和猛获率二百乘车助齐攻纪。
齐僖公约会卫侯,并征发燕兵。卫国正欲发兵,卫宣公薨逝。世子朔即位,就是惠公。虽在丧中,不敢推辞,也派二百乘兵车相助。燕国经常受齐侵扰,怕被齐兼并,燕伯亲自引兵来助战。纪侯见三国兵多,不敢出战,只是深沟高垒,坚守以待。忽有一天来报:“鲁、郑二君前来救纪。”纪侯心中大喜,安排接应。
鲁侯先到,和齐侯在军前相遇。鲁侯说:“纪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姻亲,听说得罪了上国,寡人亲自来请求赦罪。”齐侯说:
吾先祖哀公被纪所谮,见烹于周。于今八世,此仇未报。君助其亲,我报其仇,今日之事,唯有战耳。
我的先祖哀公被纪侯谗害,被周王室处了烹刑。到现在已经八代了,这个仇还没有报。你帮助你的亲戚,我报我的仇,今天除了打仗,没有别的选择。
鲁侯大怒,派公子溺出战,齐派公子彭生迎战,卫、燕也来助战合攻。郑伯大军也赶到了,直冲齐侯老营,纪侯也让他的弟弟引兵出来助战。六军混战,喊声震天。鲁侯遇见燕伯说:“燕国经常被齐国侵扰,你只知道眼前讨好齐国,你就不考虑国家的长远大计吗?”燕伯被说破了的心病,耷拉着头躲到一边,借故兵败,逃跑了。卫无大将,队伍崩溃。齐侯的军队被打败,只杀得尸横遍野。彭生中箭,差点儿送命。正在危急时,宋军赶到,鲁郑方才收兵。宋军喘息未定,又被鲁、郑各遣一军冲杀一阵,不能立营,大败而逃。各国收拾残兵,分头回国。
齐侯回头望一望纪城,发誓说:“有我无纪,有纪无我,不能两存!”纪侯迎接鲁、郑两君入城,设宴款待。嬴季进言道:“齐兵失利,对纪更加痛恨。幸好两军都在,愿求保全之策。”鲁侯说:“现在没有什么好办法,慢慢考虑吧。”
齐僖公被纪所败,怀愤成疾,到冬天病情加重,把世子诸儿召到榻前,叮嘱道:“纪,是我们的世仇。能够灭纪,才是孝子。你即位后,第一等大事就是灭纪。不报这个仇,不能进入我的宗庙。”老百姓说不能进祠堂,王侯说不能进宗庙,这都是极其严厉的惩罚。诸儿顿首接受教诲。
僖公又招来已故的弟弟夷仲年的儿子无知,诸儿的堂弟,让他拜诸儿,嘱托道:“我的同母弟,就这一点骨血,你应该善待他。衣服,礼节,爵禄,和我在世时一样就行了。”说罢就闭上了眼,诸大夫拥立世子诸儿,就是齐襄公。
齐僖公有两个女儿,都是绝代佳人。长女嫁给卫国,叫卫宣姜。次女叫文姜,书上形容她生得“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并且通古博今,出口成文,因此叫文姜。世子诸儿,原本是个酒色之徒,和文姜同父异母。诸儿比文姜大两岁,自小在宫中同起同坐,戏耍顽皮。当文姜出落得如花似玉的时候,诸儿已经情窦初开,见文姜如此才貌,并且举动轻浮,常有调戏之意。那文姜妖淫成性,又是个不顾礼仪的人。语言戏谑,连民间的污言秽语也不避讳。诸儿长得身材魁梧,膀大腰圆,白脸红唇,天生的美男子,从长相上和文姜倒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可惜生在一家,情分上是兄妹,不能够“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但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并肩携手,无所不至,俨然一对恋人。
当年齐国受到北方戎人的侵扰,郑庄公派世子忽前来帮忙,两军夹攻,消灭了戎人。齐僖公就在文姜面前夸奖郑世子忽英雄,要把文姜嫁给他,文姜喜不自禁。谁知道郑世子坚辞不允,文姜郁闷成疾,晚上发热,白天发冷,精神恍惚,半坐半眠,吃饭不香,睡觉不甜。世子诸儿以探病为名,时时闯入宫中,相依相挨坐在床头,浑身上下摸了个遍,只是因为有宫人在旁边碍事,才没有进一步的淫乱。
有一天,僖公偶然到文姜处探视,见诸儿也在房中,就责怪道:“你们虽然是兄妹,但在礼仪上应该避嫌。今后只派宫人来传达问候就行了,不必亲自到场。”诸儿唯唯而退。从此相见就很稀少。不久,僖公为诸儿娶了宋女,鲁国、莒国都有陪嫁女。诸儿爱恋新婚,一时忘掉了文姜。文姜深闺寂寞,怀念诸儿,病势加重,但只是心里翻腾,难以启齿。
鲁桓公即位时,已经成年,还没有成婚。在臣子的鼓动下,派公子翚向齐求婚,齐僖公以文姜在病中为由,请其缓期。宫人却把鲁侯求婚的喜信,报告给文姜。文姜本来就是怕嫁不出去才得的病,得到这个消息,心里稍稍舒缓一些,病不觉减了大半。鲁国因为宋公的事情,在稷地会面的时候,鲁侯又当面向齐桓公求婚,齐侯答应到明年。到鲁桓公三年,又亲自到嬴地,和齐侯相会。齐僖公被他的殷勤打动,答应了。鲁侯就在嬴地交上聘金,比正常的礼节加倍隆重。僖公大喜,约定秋九月,亲自送文姜到鲁成婚,鲁侯也派公子翚到齐国迎接。诸儿听说文姜将嫁往他国,从前狂心不觉复萌,托宫人以给文姜送花为名,送去了一首诗;
桃有花,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诗中感叹一朵美丽的桃花,该折的时候没有折,眼看要变成飘萍,随水流走了。
文姜得诗,理解意思。回了一首诗:
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诗中说今天虽然错过了,但以后机会有的是,千万不要灰心丧气。
文姜还真有才吧?诸儿读了妹妹的诗,知道文姜对他确实一心一意,就更加思慕。
不久,鲁国派上卿公子翚到齐国,迎娶文姜。齐僖公出于对女儿的喜爱,打算亲自去送。诸儿听说,请求父亲说:“听说妹子将要嫁给鲁侯。齐鲁世代友好,这确实是好事。但鲁侯他不是亲自来迎,您也不必亲自去送。父亲国事繁忙,不便远离,孩儿不才,愿替父亲去走一遭。”僖公说:“我已经承诺亲自送亲,怎么可以失信?”话没落音,有人来报:“鲁侯车驾停在讙邑[2],专候迎亲。”僖公说:“鲁,礼仪之邦。到半路迎亲,正是怕我入境太劳苦。我不能不去。”诸儿默默而退,文姜心中也怅然若失。
当时是秋九月初旬,吉期已经迫近。文姜向六宫的妃眷告别以后,到东宫来告别哥哥诸儿。诸儿整酒相待。四目对视,各不相舍,只多了元妃在座。僖公也派宫人守候,不能深入交谈,只能暗暗嗟叹。临别之时,诸儿送至车前,只说:“妹子留心,莫忘叮咛之句。”文姜回答:“哥哥保重,相见有日。”齐僖公命诸儿守国,代理国政,亲自把文姜送到讙邑,和鲁侯相见,鲁侯叙甥舅之礼,设席款待,从人都有厚赏。僖公就告辞回国,鲁侯引文姜到国都去成亲。一来齐是大国,文姜娘家的根子硬,二来文姜貌美如花,鲁侯十分爱重。第三天早晨,拜宗庙,大夫、宗妇都来朝见国君的夫人,僖公又派弟弟夷仲年访问鲁国,问候姜氏。自此,齐、鲁两国的亲密关系达到了顶峰。
诸儿即位后,宋庄公又把郑国原先给他的东西分别送给齐、蔡、卫、陈四国,请兵攻打郑国,郑厉公想迎战,祭仲阻止,厉公不高兴;周桓王晏驾,厉公想去吊唁,祭仲又阻止。厉公觉得祭仲太霸道了,就生了杀心,让雍纠设计把祭仲除掉。结果雍纠因酒后失密,把事情透漏给了自己的夫人,祭仲的女儿。祭氏就回去问他的母亲,是丈夫亲还是父亲亲,母亲回答,都亲。又问哪个最亲,母亲说,父亲是天然的,丈夫是人选的。父亲就一个,不能换;丈夫可以无数,可以换来换去。说到底还是父亲亲,祭氏就把雍纠的阴谋报告给了父亲。祭仲先发制人,杀掉了雍纠,厉王一看阴谋败露,出奔蔡国。祭仲就让公父定叔[3]到卫国把昭公迎回来复位,说:“我不失信于旧君。”卫国就发车徒送郑昭公复位。昭公复位以后,对祭仲不像以前那样好。祭仲也常常称病不朝。高渠弥一向和昭公不合,就暗地里养一些亡命之徒,准备杀掉子忽拥立子亹。郑厉公也在蔡人的帮助下占住了郑国的栎地,当做攻郑复国的基地。祭足大惊,急奏昭公命大夫傅瑕屯兵大陵。郑厉公知道祭足有准备,就又托鲁侯向宋谢罪,答应复位后继续缴纳以前没交够的东西。宋庄公又动了心,联结蔡、卫,要送回厉公。昭公复位后没有向卫侯送礼表示感谢,卫也和其成了仇。卫侯朔自立起之后,还没有和其他诸侯会盟定位,就亲自领兵去了。宋、鲁、蔡、卫四国之兵伐郑,被祭足和傅瑕抗拒,没捞到什么便宜,只好引兵回国。
卫侯朔有国难回,中途听说国内人们又把他废掉,立了公子黔牟。卫侯朔只好逃奔齐国,齐襄公说:“这是我的外甥。”所以对他格外优待,并答应帮他复位。
祭足从大陵回去后,就想着怎样防子突。想到齐国不喜欢子突,就出使齐国,和齐国交好。祭足远行时,高渠弥就暗中使人把公子亹迎到家里,趁昭公进行冬季祭祀的时候,让亡命之徒埋伏到半路上,突然杀掉,托言说是群盗所为,拥立子亹,召回祭仲,与高渠弥共执国政。
齐侯即位后,向周求婚,周王答应让王姬下嫁,使鲁主其事。欲亲自至齐,当面商议。襄公想起妹子文姜,久不相会,何不一同请回?于是派使者去鲁,迎接鲁侯和文姜。文姜见齐使来迎,心下也想念他哥哥,欲借归宁之名和桓公同行。鲁桓公溺爱其妻,不敢不从。大夫申繻谏曰:“‘女有室,男有家’,古时的礼制。礼不能亵渎,亵渎就要生乱。女子出嫁,父母若在,每年一归宁[4]。今夫人父母俱亡,没有妹妹向哥哥问安的礼节。鲁国是主持礼仪的国家,怎能做这种不合礼仪的事情?”桓公因为已经答应文姜,于是就不听申繻的话。夫妇同行,车至泺水,齐襄公早等到这儿了。殷勤相接,嘘寒问暖,寒暄过后,一同起驾来到临淄。鲁侯传达周王的旨意,将婚事议定,齐侯十分感激。先设大宴,款待鲁侯夫妇。然后把文姜迎到宫中,只说是和以前的宫嫔相会。谁知襄公预先造下密室,另治私宴,和文姜叙情。饮酒中间,四目相视,你贪我爱,不顾天伦,于是就做下那苟合之事。两下迷恋不舍,文姜就留住在宫中,日上三竿,还在相拥相抱,把鲁桓公撇在外面,冷冷清清。鲁侯心中疑惑,遣人到宫中仔细探访,回来报告:“齐侯未娶正妃,只有一个偏宫连氏,是大夫连称的堂妹。向来失宠,齐侯不理会她。姜夫人自入齐宫,只是兄妹叙情,并未和其他的宫嫔相聚。”鲁侯知道他两人不会做什么好事,恨不得一步跨进齐宫,看这一对狗男女到底做什么。正好有人报告:“国母出宫了。”鲁侯气呼呼地等着她,见姜氏劈头就问:“夜里在宫中就和谁饮酒了?”答道:“和连妃。”又问:“几时散席?”答道:“久别话长,直到粉墙月上,大概是半夜了。”又问:“你哥哥来陪饮没有?”答道:“我哥不曾来过。”鲁侯笑着问道:“难道不念起兄妹之情,来陪陪你吗?”答道:“饮到中间,曾来劝一杯酒,当即离开。”又问:“你席散如何不出宫?”姜氏说:“夜深不便。”又问:“你在何处安歇?”姜氏说:“君侯问这就太弱智了,何必盘问到这一步?宫中许多空房,哪会少了我的下榻之处?妾自然是在西宫过宿,还是当年做闺女时住的地方。”鲁侯又问:“你今天为何起得这么晚?”姜氏答:“夜来饮酒疲劳,早晨要梳妆,不知不觉就超了时。”鲁侯又问:“宿处谁人相伴?”答:“宫女呗,还能有谁?”又问:“你哥哥在何处睡?”姜氏不觉脸红,说:“做妹妹的哪管哥哥睡在什么地方?问得可笑,烦不烦那!”鲁侯说:“只怕当哥的,要管到妹子的睡处。”姜氏问:“说这啥意思?”鲁侯说:“自古男女有别。你留宿宫中,兄妹同宿,寡人全都知道了,休得隐瞒!”姜氏虽然口中含糊抵赖,啼啼哭哭,心里却也十分惭愧。鲁桓公身在齐国,既在人檐下,岂能不低头。心里十分愤恨,却又不好发作,敢怒不敢言。即派人向诸侯告辞,只等回国,再作打算。
襄公自己知道做下伤天害理之事,姜氏出宫的时候,放心不下。密遣心腹大力士石之纷如尾随其后,打听鲁侯夫妇相见就说些什么。石之纷如回报说鲁侯和夫人口角,怎么怎么说。襄公大惊:“我也料到鲁侯早晚会知道,没想到这么早就暴露了。”稍停,见鲁使来告辞,明知道是事情败露的缘故,却坚持请求鲁侯到牛山一游,顺便饯行。派人连逼几次,鲁侯只得命驾出郊。文姜自己留在邸舍,闷闷不乐。
齐襄公一来舍不得文姜回去,二来怕鲁侯回去报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吩咐公子彭生待席散之后,送鲁侯回邸,在车中结果了鲁侯性命。彭生记起战纪时一箭之仇,欣然领命。这彭生是一个力气多、心眼儿少的人。当天,牛山大宴,盛陈歌舞,襄公加倍的殷勤,鲁侯只是低头无语。襄公叫诸大夫轮流把盏劝酒,又叫宫娥内侍捧杯跪劝。鲁侯心中忿郁,也要借酒浇愁,加上人心情不好时特别容易喝醉,不觉烂醉如泥。告别时连礼都行不成了,襄公就让公子彭生把他抱到车上,彭生就和鲁侯同乘一车。离都门有二里地的时候,彭生见鲁侯睡熟,就挺起臂膀拉鲁侯的胁部,彭生力大,臂膀如铁。鲁侯的肋巴骨都被拉断了,大叫一声,血流满车而死。彭生对众人说:“鲁侯醉后中了邪,快点去城内报告主公知道。”众人都觉得蹊跷,但谁也不敢多话。
齐襄公听说鲁侯暴亡,假装哭啼,这真是猫哭老鼠。并下令厚敛入棺,派人到鲁报丧。鲁国跟随鲁侯的人回国,详细叙述鲁侯在车中被害的情况。大夫申繻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暂且扶助世子同主办丧事,等丧车到的时候,行即位礼。”公子庆父,字孟,是桓公的庶长子,奋臂叫道:“齐侯乱伦无礼,祸害君父。请借给我三百辆戎车,讨伐齐国,声讨他的罪行!”大夫申繻为他的话感动,私下问谋士施伯:“能伐齐吗?”施伯说:“这是暧昧之罪,不能让邻国知道。况且鲁国弱小,齐国强大,伐齐不一定能战胜,反而把丑事传扬出去。不如含垢忍辱,只请追查车中的事情,让齐杀了公子彭生,好给列国解释说明。这样齐国一定会听从。”申繻把话告诉庆父,于是就让施伯起草国书。国书说:“外臣申繻等拜上齐侯殿下:寡君奉天子之命,不敢宁居,来议大婚。今出而不入,道路纷纷,皆以车中之变为言。无所归咎,耻辱播于诸侯,请以彭生正罪!”
襄公看完国书,就派人召公子彭生入朝。彭生自认为有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襄公当着鲁使者的面,骂道:“寡人因为鲁侯喝多了酒,派你把他搀扶上车,你不小心服侍,使其暴毙。你罪过深重,难逃其咎!”喝令左右把他捆起来,斩于市曹。彭生大呼道:“奸淫自己的妹妹,杀害人家的丈夫,都是你无道昏君所做的事情,今天又把罪责推到我身上,我死后有灵,一定变成妖孽来要你的命!”襄公自己捂着耳朵,左右都笑起来。
彭生咬出襄公,不但难逃一死,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虽然说事情是由襄公主使,但彭生个人也难逃其咎。这可以让所有不惜触犯刑律为上司做事巴结、讨好上司的人警戒,上司让你杀人你就杀人,上司让你跳楼你就跳楼?不出问题算侥幸,出了问题不是被杀人灭口,就是成为替罪羊,或者和上司同归于尽。如果说春秋时的彭生没有其他选择的话,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现代还有替上司杀老婆、炸情妇、除对手的人,最后落得身败名裂,身首异处。你不替他做这些事,至多不提拔你,也不至于杀你吧?帮他做这些事的时候就没有想想会有多大风险!读史使人明智,这些教训古已有之,多读历史书,少做糊涂事。
注释
[1]烹刑就是把活人扔到大鼎里边用水煮或油炸。
[2]鲁国地名,靠近齐国。
[3]共叔段的孙子。
[4]归宁就是回娘家向父母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