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当代乡土民居

(一)影响当代乡土民居演变的因素

1.城市化

(1)人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伴随国家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活力被激发,经历了一个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22年年底的65.2%,有7亿多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大批农民入城务工、定居,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使得乡村的生产、生活不复以往。

(2)家庭结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追求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迁,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演变,从扩展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在居住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上,如传统的庭院建筑由于占地面积大、内向封闭、空间划分固定等特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的生活需求,因此已经不再是现代家庭的必然选择。

(3)生活方式。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的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本村和周边的一些聚落,交往的场所包括村内的祠堂、社屋、廊桥等公共建筑,以及田间村头、桥头河边、巷道街廊等公共空间。市场经济发展使乡民的活动范围扩大,也促进了社会交往的多样化和开放化。农民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休闲、交往等方面逐渐与城市居民接轨,一些新的公共建筑和设施,如文化活动中心、运动场、敬老院等,成为聚落新的构成要素。

(4)审美。随着城乡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农村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也受到城市的影响。现代城市的建筑风格、模式被认为是“更为先进”的。因此,乡村新建住房模仿城市风格甚至欧化的现象明显,如很多乡村流行“罗马柱”和“欧式雕花”等装饰。

2.经济发展

过去,传统乡土建筑如果不是因战火、天灾而被毁坏,居民会不断对其进行维护、修缮,长久使用直至其寿命极限,因而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许多古老的村落仍保留着明清时期建造的房屋。然而,在当代,随着乡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家居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陈旧的老屋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相匹配,拆旧建新几乎成了乡村居民普遍的追求。许多村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民居从茅屋到瓦房,从平房到楼舍,完成了数代更替。

3.技术进步

建筑技术的更新是社会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数千年前,榫卯技术的发明和普及突破了“绑扎”连接的局限,使得木结构建筑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周代以来,瓦、陶、砖等材料的发明和应用,明显提高了建筑质量,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汉代以后,多层、高层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得依靠夯土台增加建筑体量的“台榭”类形态逐渐消失。随着制砖技术水平的提高,民居中出现了许多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一直延续到当代。近代以来,水泥、钢筋混凝土、铝合金以及面砖等各类装饰材料的广泛使用,新的建造技术和设施的普及,对于民居建造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4.建造方式

过去,村民建房除请一些必要的工匠外,一般性的建造工作主要还是靠亲友邻舍帮忙完成的。现在,居民建房大都不再依赖亲友邻舍的帮助,一般都会承包给“准专业”的乡村施工队,甚至请真正的专业设计人员参与。

5.政策引导

与传统民居占地面积较大相比,当前政策倡导节约耕地、聚落空间集约化,并从建设项目选址、规划设计、环境建设、村容风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指导意见。近年来推进的合村并居、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对乡土民居的聚落布局、建筑风貌等影响较大。

(二)当代乡土民居现状

1.居住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住房面貌明显改善,农村新建住房越来越多,乡村新建民居以楼房为主体,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长。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48.9平方米,居住空间不断扩大,较1978年增长约5倍。

2.乡土民居特色逐渐消失

由于大部分村民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不强,盲目跟随城市建设装饰风格,地方材料和有价值的传统技术方法被弃用,加上缺乏理论指导及专业介入,农村住宅建设出现了建筑风格样式趋同、缺乏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等问题。原来富有地方性的、采用地方材料、多种结构方式建造的传统乡村住宅,逐渐被千篇一律的钢混、砖混住宅代替,缺乏地方特色的农村住宅出现在全国各地。

3.聚落形态发生改变

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聚落与外界的联络和交往日趋频繁,聚落形态也由封闭趋向开放。各类新建筑的出现,与老建筑相互掺杂,聚落景观和肌理呈现出过渡性的多样化特点。农村住房建设布局从依水依地而建的传统村落布局转变为依路而建的形态,大部分村庄布局逐渐发展成沿道路呈带状分布。

4.村落“空心化”现象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乡村居民为了获得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选择迁出乡村,从而使得民居利用率降低,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民居大量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