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朝堂建言

大楚,乾元三十年,暮春。

晨曦微露,淡淡的曙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朱雀大街上,已有商贩挑着担子,匆匆赶往集市。远处的钟鼓楼传来阵阵悠扬钟声,在静谧的空气中缓缓荡漾,唤醒了沉睡中的帝都。

皇宫内,金銮殿的烛火彻夜未熄。殿门缓缓开启,身着明黄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的楚凌,在一众宦官的簇拥下,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殿内。他身姿挺拔,剑眉星目,眼神中透着与生俱来的睿智与威严。作为太子,楚凌自幼便被当作储君培养,在这充满权谋斗争的宫廷中,早已历练得沉稳果敢。

随着“皇上驾到”的高呼,楚元帝在众臣的朝拜中登上龙椅。“众卿平身。”楚元帝的声音略显沧桑,但威严依旧。

“谢皇上。”群臣起身,分列两旁。

户部尚书周严率先出列,拱手奏道:“启禀皇上,近日北方诸郡旱灾肆虐,土地干裂,颗粒无收,大量流民南下,已聚集在京城周边,形势危急,恳请皇上定夺。”

楚元帝眉头紧锁,目光扫向殿下群臣,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寂静,众人面面相觑,皆面露难色。良久,才有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说:“皇上,如今国库并不充盈,贸然开仓放粮,恐怕……”话未说完,便住了口。

楚凌微微皱眉,上前一步,朗声道:“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先解决流民的温饱问题。可即刻开仓放粮,于京城周边设立粥棚,解其燃眉之急。同时,实行以工代赈之法,命工部筹备,组织流民修建水利设施。如此,不仅能让流民凭借自身之力换取生存机会,长远来看,对北方诸郡的农耕发展也大有裨益。”

楚凌的声音坚定有力,在空旷的金銮殿内回响。众臣听闻,不禁纷纷侧目,眼神中带着审视与质疑。毕竟,楚凌虽已成年,但真正参与朝政的时间并不长,他们对这位年轻太子的能力还心存疑虑。

户部尚书周严面露难色,拱手道:“太子殿下,国库储备有限,开仓放粮虽能暂时缓解流民困境,但长久下去,恐难以为继。且以流民之力修建水利,工程浩大,困难重重,还望太子殿下三思。”

楚凌目光平和地看向周严,不慌不忙地说道:“周尚书,若不及时救助流民,任由他们四处流窜,一旦生乱,后果不堪设想,届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远非开仓放粮可比。至于以工代赈,朝廷可先拨付一部分资金作为启动之用,待工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可吸引民间商贾投资,如此资金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再者,流民之中不乏有一技之长之人,只要合理组织和管理,定能高效完成工程。”

周严被楚凌说得无言以对,只得低头退下。

这时,宰相李崇站了出来,他目光阴沉地看了楚凌一眼,而后躬身对楚元帝说道:“皇上,太子殿下的想法虽好,但终究过于理想化。如今朝堂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贸然推行此策,恐会引发诸多事端。还请皇上慎重考虑。”

李崇身为三朝元老,在朝堂上势力庞大,他的话一出,顿时有不少大臣附和。

楚凌心中冷笑,他深知李崇一直对自己这个太子心存不满,妄图扶持他人上位,以巩固自身权势。

楚凌看向楚元帝,目光坚定地说道:“父皇,儿臣深知此事困难重重,但为了大楚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儿臣愿全力以赴。若有任何闪失,儿臣愿承担一切后果。”

楚元帝看着楚凌,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犹豫。他深知楚凌的能力与抱负,也明白救助流民刻不容缓。但李崇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朝堂局势复杂,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轩然大波。

沉思片刻后,楚元帝缓缓开口道:“太子所言有理,此事就交由太子全权负责。太子需谨慎行事,不可有任何闪失。若能妥善解决流民之事,朕定当重重有赏。”

楚凌心中一喜,赶忙跪地谢恩:“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所托。”

李崇见楚元帝心意已决,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能暂时作罢。他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阴狠,暗暗想着一定要找机会给楚凌使绊子,让他在这件事上栽跟头。

退朝之后,楚凌径直前往工部。他深知,要想顺利推行以工代赈之策,工部的支持至关重要。

工部尚书赵铭早已在府中等候。见到楚凌,他赶忙上前行礼:“老臣见过太子殿下。”

楚凌笑着扶起赵铭:“赵尚书不必多礼。今日找赵尚书,是想与您商议流民以工代赈修建水利之事。不知赵尚书对此有何看法?”

赵铭微微皱眉,面露难色道:“太子殿下,此事困难重重啊。北方诸郡地域广阔,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要想短期内修复并新建,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巨大。且流民大多未经训练,管理起来恐非易事。”

楚凌点点头,说道:“赵尚书所言极是。但事在人为,只要我们精心筹备,定能克服困难。本宫打算先在京城周边设立几个试点,招募流民组建工程队,由工部派遣经验丰富的工匠负责指导,先从小型水利工程入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赵尚书意下如何?”

赵铭沉思片刻,觉得楚凌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便说道:“太子殿下的想法甚好,老臣愿全力配合殿下。只是这所需的物资和资金……”

楚凌微微一笑:“资金方面,本宫会与户部协调,先拨付一部分。物资方面,还需赵尚书列出清单,尽快安排采购。另外,本宫会发布告示,鼓励民间商贾参与投资,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

赵铭见楚凌思路清晰,计划周详,心中不禁对这位年轻的太子刮目相看。他拱手道:“殿下深谋远虑,老臣自当竭尽全力,不负殿下所托。”

从工部出来后,楚凌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户部。户部尚书周严对他依旧心存疑虑,但在楚元帝的旨意下,也不敢太过敷衍。

楚凌与周严一番商议后,周严终于答应先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银子用于流民救助和水利工程启动。

诸事安排妥当后,楚凌回到东宫,已是夜幕降临。他疲惫地坐在书房中,揉了揉太阳穴。虽然今日在朝堂上初步定下了应对之策,但他知道,接下来的路将会更加艰难。李崇等保守势力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来破坏自己的计划。而且,流民的安置和管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殿下,该用晚膳了。”贴身太监小顺子轻声说道。

楚凌摆摆手:“小顺子,本宫不饿,你先退下吧。”

小顺子担忧地看了楚凌一眼,却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得悄悄退了出去。

楚凌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章,深吸一口气,又拿起一本仔细研读起来。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大楚的未来,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为了这天下百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必须勇往直前,不能有丝毫退缩。

接下来的日子里,楚凌全身心投入到流民安置和水利工程建设中。京城周边的试点工作顺利展开,流民们在工匠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参与到水利工程修建中。然而,就在工程进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李崇一伙开始暗中搞破坏。

他们买通了一些流民中的无赖,在工地上故意挑起事端,制造混乱,导致工程进度一度受阻。同时,他们还散布谣言,说太子以工代赈是为了谋取私利,使得一些原本支持楚凌的大臣也开始动摇。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楚凌并未慌乱。他一面安排亲信暗中调查,揪出那些捣乱的幕后黑手,一面亲自到工地安抚流民,向他们承诺会严惩滋事者,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给他们一个安稳的生活。

经过一番努力,捣乱者被一一抓获,谣言也不攻自破。工程重新步入正轨,而且在楚凌的严格监督和精心管理下,工程质量远超预期。

随着京城周边试点工程的成功,楚凌将以工代赈的模式推广到北方其他受灾郡县。在他的带领下,大楚不仅成功安置了流民,解决了社会动荡的隐患,还修建了大量高质量的水利设施,为北方地区的农业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方诸郡的百姓们对楚凌感恩戴德,朝堂之上,原本质疑他的大臣们也纷纷对他表示钦佩和认可。楚凌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担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