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巡学(七)

“你看那边,”诸明天河指着远处一排崭新的厂房,声音里带着几分自豪,“那是我们最新投产的车间,采用了德国进口的电解槽,效率比老厂区提高了三成。”

诸明远站在一旁,看着哥哥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每个车间的功能,轻声对季阳说道:“当初分家,就是因为这个。那时候饲料行业做大了,你二伯非要进军重化工业,我们都觉得太难了,就反对。”

“什么叫非要?”诸明天河转过身来,脸上露出几分不满,“是妈让我们各走各路,各自验证。现在看来,我这条路走得也不差。”

诸明远笑着摇头:“是啊,现在看来,你走对了。”兄弟二人相视一笑,多年前的分歧似乎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季阳看着眼前的一切,若有所思。他转向诸明天河,开口问道:“二伯,您就不担心行业壁垒的问题吗?这十年时间,足够让这个行业变成红海了。”

诸明天河闻言,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他转身面向整个厂区,伸手一指:“小阳,你说得对。但是在这个行业里,成本才是关键。你知道我们的电价是多少吗?只有9分钱。煤价呢?20元。这样的成本优势,我们的生产成本仅占国外企业的六分之一,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国营企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在这种差距下,竞争对手在价格方面都不敢与我较量。这就是我们的护城河。”

季阳眼前一亮,不由得对二伯刮目相看。

诸明天河带着他们沿着参观通道往前走,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煤炭开采、发电,到电解铝生产,最后到饲料加工。每个环节都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他指着一旁的管道系统:“看到这些管道了吗?这就是我们的循环经济系统。电解铝产生的余热用来发电,废料回收再利用,连污水处理后都能用来浇灌厂区的绿化。我们的人均产能是行业的十倍,而且还有提升空间。”

参观完主要生产区域,他们来到了产品展示厅。透明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各种规格的铝锭,在灯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芒。

“这些都是我们的拳头产品,”诸明天河介绍道,“纯度99.7%以上,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现在订单都排到半年后了。”

回程的飞机上,诸明远坐在季阳旁边,望着窗外的云层,忽然叹了口气:“你二伯...赚得太多了。”

季阳立刻会意:“爸,我明白您的意思。这是产权界限的问题,对吧?”

“你小子倒是聪明。”诸明远笑着说,随即又收敛了笑容,“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要靠自己去体会。现在的风向不太对,那些专家一个劲儿地喊'国退民进',但有些行业,这是国家必须要坚守的底线。”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化工产业与粮食生产同等关键,关系到国计民生。你二伯这些年确实做得不错,但也要留个心眼。”

季阳点点头:“二伯那边应该不会有大事。就算要整顿,他的资金链也足够稳健,能扛得住。”

“说得对,他没什么资金压力。”诸明远松了口气,“不过这次带你来看看,也是想让你长长见识。做企业不是光有钱就行,还要看准方向。”

从电解铝厂回来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小商品城。与重工业区的壮观不同,小商品城给人的感觉相当接地气。

柳明永亲自带着他们参观公司博览馆。展馆里,一面墙上挂满了老照片,记录着浪纱从“鸡毛换糖”起家到如今的发展历程。

“这是我刚开始做生意时的照片,”柳明永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说道,“那时候就是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货。现在想想,那段日子虽然苦,但是很充实。”

季阳看着琳琅满目的袜子产品,目光在各个展柜间游移。从最普通的白色棉袜,到时尚的丝袜、运动袜,再到各种功能性袜品,浪纱的产品线可谓应有尽有。

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思索片刻后,他开口道:“爸,我觉得浪纱的十万终端战略可能有问题。”

“哦?”诸明远挑了挑眉,“怎么说?”

“品牌形象太低端了。”季阳分析道,“从地摊到小店,虽然渠道广,但给年轻人留下了廉价的印象。这种消费者断层,迟早会出问题。”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而且现在要同时布局房地产、日化、光伏,摊子铺得太开。就靠袜子这点利润,很难支撑起这么大的投资。”

离开浪纱时,夕阳已经西斜。季阳站在公司门口,回头望了一眼“飞扬袜业”的大字招牌。在这一天里,他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也对商业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两人又马不停蹄的来到华远集团。

陈武指着墙上的滑雪板,脸上带着几分得意:“我喜欢速度快的东西。无论是滑雪还是做生意,都要快准狠。”

办公室里弥漫着淡淡的雪茄味,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和照片。

“陈总,掌中宝明显是落后技术,为什么还要推广?”季阳直视着陈武的眼睛,“不担心很快就会消亡吗?”

“筷子算不算先进技术?”陈武反问,嘴角挂着一丝玩味的笑容,“它存在了几千年,在龙国也不会被淘汰。”

季阳默然。这位技术出身的企业家,在巨大利益面前已经丧失了专业判断。利益的诱惑太大了,以至于让人忘记了初心。

“掌中宝告诉我们,做事要循序渐进。”季阳斟酌着措辞,“它虽然不是主流技术,但性价比高,适合国情,让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能获益,这才是它成功的关键。”

诸明远欣慰地点点头。这小子进步不小,能客观评价不喜欢的东西了。

离开斯大康后,诸明远若有所思地说:“你大伯说得对,开车下山要控制速度,做企业也是。陈武现在听不进远处的声音了,斯大康很快就会衰落。”

季阳震惊于两位长辈的远见。他们仿佛能看透事物的本质,预见未来的走向。

这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并非什么商业天才,只是靠着前世的信息差才能在这个时空里立足。那些真正的商业智慧,还需要时间去积累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