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人公 袁枚

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的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为官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后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其众多。擅长写诗,少年时就声名远扬,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

性灵说

性灵的本意指人的心灵,袁枚所说的“性灵”,包含了性情、个性、诗才等。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列为清代前期的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它继承并发展了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歌理论。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袁枚的《所见》将田园生活细节描写得如此到位,可见他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有着“随园主人”称号的袁枚很会享受生活,他的“随园”大豪宅不比欧洲大城堡差多少,要园林有园林、要田产有田产,甚至还自带养殖场呢!

你说这文人弄点儿假山园林,把自己的住宅装修得风光秀丽来欣赏很正常,可还腾出个百亩地来自个儿耕作养殖,未免太闲了吧?这就是你不了解袁枚的隐藏属性了。别看他是“乾隆三大家”之一(其他两位是赵翼、蒋士铨,因为诗风大致相同而得名),又与纪晓岚齐名(并称“南袁北纪”),但他的心思并非都花在了舞文弄墨上,反而更喜欢在吃食上下工夫。

袁枚爱吃,自然不会满足于只吃一个地方的菜肴。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四处走动吃宴,无论是酒楼招牌菜,还是私家菜,都不放过。他还会写日记,将他一整天吃过的美食都记录下来。用“行万里路,吃万家菜”来形容他再贴切不过啦!

但问题来了,别处吃到的美食,回到自家随园就吃不到,这不是要了袁枚这个吃货的命吗?但每次都跋涉过大半个中国去解嘴馋,那也太折腾了吧。于是袁枚想了一个主意——收集美食的做法,自己动手做,不就什么时候想吃就能吃到了吗?因此,哪里有好吃的,哪里就有袁枚虚心请教的身影,他把烹饪方法讨教过来,再让自家的厨子照着做。除此之外,他也常八抬大轿把外边的厨子请到随园中做菜摆宴,与“吃友”们同乐。

于是一年又一年,袁枚靠着对收集美食的热忱,掌握了大量美食的一手烹饪资料。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可美食圈却流传着袁枚为某道豆腐菜肴做法“折腰”的故事。等手头上的资料充足后,袁枚又产生了新的想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如来写本美食专著,也好让那些人间美味不至于绝迹江湖。

对于文学家来说,写本书有什么难的?于是一本系统的美食著作《随园食单》便诞生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

比喻为人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出自《晋书·陶潜传》。著名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任县令时,不愿向贪官低头,与之同流合污,于是说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辞官回乡去了。

这本《随园食单》承载了袁枚四十年的美食实践,从选择烹调原料到挑选厨具器皿,从糕点小食到美酒名茶,从家常小菜到山珍海味……共有 326 种南北菜肴饭点。在该书中,袁枚除了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豆腐料理哪家强,萝卜菜肴哪家好等美食经验,连吃食的禁忌与上菜的顺序都作了见解独到的阐述呢。不仅如此,袁枚还讲究吃得“文艺”,常把饮食的道理与文学创作的理论联系起来,认为做菜与写文有着极多共同之处。在袁枚看来,懂吃不仅意味着要吃得好,更要吃出境界。

所以这本涵盖方方面面的美食巨著一诞生,立刻成了厨师们争相购买的宝典级畅销书。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因此英、法、日等国家也都纷纷出版了《随园食单》的译本。

虽然袁枚爱吃是出了名的,但各类记载中却鲜少有关于他亲自下厨烹饪的文字,由此推断,他本人的厨艺可能并不精湛。但《随园食单》既然能被厨师们奉为经典,可见并非“纸上谈菜”,还是具有极强的参考性与可行性的。《随园食单》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得益于随园里的掌勺大厨王小余。

据说这位王小余烧的菜肴香气四溢,十步之外就能让人馋得口水直流。想一想,当年那么多厨子应征随园的掌勺人,唯独王小余得到了袁枚这个老饕(tāo)的认可,其厨艺可见一斑。除了烹调经验老到,王小余还自有一套美食理论,并用一日三餐影响着袁枚的“美食观”。所以袁枚不仅为他写了一本《厨者王小余传》,更是在《随园食单》中的不少章节里加入了王小余的精辟见地。

王小余的菜做得这么好,想挖他的人也着实不少,可他偏偏认准了袁枚,给袁枚做了一辈子菜,最后在随园中终老。而对于袁枚这个“随园吃货”来说,一生能得王小余这样一位知己,也是一件“夫复何求”的幸事啊!

袁枚也是个“驴友”

爱吃的人往往给人以大腹便便、不爱运动的印象,但是袁枚却并非如此。袁枚年轻时就很喜欢游山玩水,但古人讲究孝道,双亲健在时不出远门。所以袁枚一直到六十七岁那年服丧完毕后,才终于开始实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旅行心愿。作为一名高龄驴友,袁枚行走江湖的速度却着实不慢,仅仅一年时间,他的足迹就遍布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等名山。

第二年,袁枚又去登了黄山,之后就彻底停不下来,过了春节后立刻又出发,规划了一个更远的旅行路线——从江西庐山一路游玩到了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再到广西桂林,之后从永州折返回家,顺路再去衡山走一走。袁枚这旅行攻略做得极其不错,一路上有山有水有风光,更有各地特色小吃,不绕弯路,不浪费时间,直到腊月底行程结束回家。七十岁以后,袁枚也没放弃旅行,还去了武夷山,游了江苏沭阳,甚至还有“三刷”的兴趣,去了三次天台山。八十岁时,袁枚继续远行,在吴越的山水之间游玩,不亦乐乎。怪不得人家给他八十大寿写的贺词是“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