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匡胤:从黄袍加身到金匮之盟
- 张三迟
- 4107字
- 2025-04-27 15:58:41
第四章 真命天子
郭威登基后,首要之事便是大封功臣。王峻、王殷、郭崇、曹英、李洪义等立下拥戴之功的将帅全部加官晋爵,就连年轻的赵匡胤也跟着沾了光,被任命为东西班行首。
东西班行首虽然只是个七品的芝麻官,却是皇帝的近卫军,品级虽不高,职责却很重要,前途也很光明。
对赵匡胤而言,这个职位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跟皇帝混个脸熟、快速被提拔的机会,更难得的是可以让他亲近皇帝的生活,方便他观察皇帝的言谈举止,揣摩郭威为人处世的艺术、驾驭群臣的技巧、治理天下的策略、决断军政的计谋。学习这些看似跟自己毫无关系的帝王之道,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老练。
未来的某一天,这些东西将改变他自己和全天下的命运。
郭威确实是一个值得学习效仿的好榜样,他登基后没有走前朝皇帝的老路,而是努力做一个勤政爱民的明君。他体恤民情、推崇节俭、惩治贪官、革除弊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郭威彻底稳定了大周政权,国内初步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统天下的重任。
然而,郭威最终没能担起这个重任,因为他已经身患重病,时日无多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必须尽一切可能,为继任者扫除障碍。
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二月,郭威诛灭权臣王峻,铲除了对皇权最大的威胁。
王峻虽然出身乐户、地位低贱,但情商很高,善于察言观色、曲意逢迎。靠着这身本事,他一直干到了后汉宣徽使(与枢密副使级别相当)的职位。
郭威留守邺都时,王峻任都监,是邺都的二号人物,正是他带头拥戴郭威,立下从龙之功。事成后,郭威以后汉太后名义擢王峻为枢密使,自己即位后又加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郭威还大打感情牌,对作为臣子的王峻从不直呼其名,而是尊敬地称呼“大哥”“王兄”,这种待遇可谓绝无仅有。此时王峻的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可王峻还不满意,不仅整日问郭威要官衔,还强烈要求整点实惠的——兼领藩镇。他要做地方大员?!当真是贪得无厌。
可没想到的是,郭威居然答应了,真的让王峻兼领了重镇青州的节度使。
胃口大开的王峻不但不知满足,反而越来越跋扈,动辄给皇帝脸色看,可以说毫不客气。比如,他特别喜欢给皇帝提意见,皇帝要是采纳了,王峻就很高兴,摆出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要是没采纳,王峻的脸色立马就不好看了,甚至还出言不逊。
如果这些只是因为王峻不知君臣之礼,郭威尚可勉强容忍,可他三番五次地忤逆郭威的旨意,千方百计阻挠潜在的皇位继承人柴荣进京,妄图孤立皇帝,这就是居心叵测了,实在让郭威无法忍受。
953年二月,郭威急召宰相、枢密使入宫议事。冯道、范质、王溥等人奉命进宫。过了很久之后,最大牌的王峻才施施然而来。
王峻这次进宫是打算听好消息的。三天前,他曾向皇帝举荐自己的亲信做宰相,郭威的答复是三天后召集群臣共议。现在皇帝召宰辅议事,看来自己的举荐八九不离十了。
得意扬扬的王峻刚一踏入宫门,就感觉气氛不对。他还没来得及反应,数十名铁甲卫士一拥而上,把他捆了个结实。由于事发突然,在场之人都大大吃了一惊——这是演的哪一出?
郭威走出来接见了群臣,历数王峻的种种罪恶和不法行为,尤其是王峻身为臣子,对君上百般欺压,简直是得寸进尺。这些宰辅大臣也早对王峻深恶痛绝,眼见权臣失势,自然落井下石,纷纷表达了最强烈的谴责:王峻罪大恶极,必须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群情激愤下,郭威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解除王峻的一切职务,贬为商州司马。
在贬斥王峻的诏书中,郭威对王峻罪行的指责有八个字:“肉视群后,孩抚朕躬。”意思是把群臣看成砧板上的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把皇帝当作三岁小孩,想怎么骗就怎么骗。
这样看来,王峻实在罪不容赦。即便如此,也只是得到了贬官外放的处罚,郭威也太仁慈了。
事实上,自从郭威下决心贬谪王峻那一刻起,王峻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不久后,王峻在商州突然患病,医治无效死亡。至于个中原因,就只有郭威和王峻知晓了。
料理完王峻后,郭威没有忘记另一位老朋友王殷。
后周建立后,王殷因佐命之功被郭威任命为天雄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统兵镇守邺都以备契丹——不错,干的正是郭威登基前的差事。
王殷比王峻低调,但他同样不甘寂寞。据说他暗中和王峻勾结,经常互派使者往来。两人一个在朝廷飞扬跋扈、呼风唤雨,一个在地方把握重兵、恃功专横,结成了颇具实力的政治联盟,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按照政治斗争的规律,王峻既已倒台,同乘一条贼船的王殷自然难逃厄运。
但郭威没有像刘承祐对付自己那样,下诏委托别人杀人。他先利用王峻事件敲山震虎,接着派使者赶赴邺都安抚王殷,以防他狗急跳墙,然后又利用王殷入朝的机会,把他调离邺都老巢,解除了他的兵权。随后,郭威留他在京城担任京城内外巡检。
七天后,王殷沿着与王峻相同的路线入宫,郭威故技重施,将其控制。
这回郭威连审判都省了,立即下诏称王殷密谋在郊祀之日发动叛乱,判其流放登州。
郭威没有让王殷活着抵达流放地登州。王殷刚离开京城,就被送上了西天。送走当年的亲密伙伴后,郭威也已到弥留之际。郭威并不怕死,他考虑的是继承人问题。
想到继承人,郭威欣慰地笑了——自己选定的这个人,胸怀大志、出类拔萃,一定能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缔造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日,周太祖郭威驾崩,终年五十一岁。四天后,柴荣奉遗诏即位,是为周世宗。
郭威提倡并带头厉行节俭,艰苦朴素的作风贯穿他的一生,甚至延续到了死后。临终前,郭威下诏薄葬,诏曰:“陵所务从俭素……勿修下宫,勿置守陵宫人,勿作石羊、虎、人、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
纸衣瓦棺,青砖黄土,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节俭精神,试问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做到呢?仅凭这一点,郭威就无愧为五代十国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纵观五代十国的诸多帝王,以郭威之贤能明仁、英敏神武,也只能屈居第二。而位居五代帝王之首的,正是他亲自培养的接班人——柴荣。
柴荣,字君贵,五代十国最杰出的皇帝、最优秀的政治家,没有之一。
921年九月二十四日,柴荣出生于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的柴家庄。
柴荣的爷爷能“通冥事,知天机”。有一天,老爷子突然哈哈大笑,老伴儿问他为何大笑,他故作神秘,并不回答。被灌了几杯酒后,迷迷糊糊的老爷子泄露了天机:“老天爷有命,让咱孙子做皇帝!”
很明显,这个故事不过是附会之说,不必真信。柴荣之所以能有当皇帝的机会,得益于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柴老爷子的儿子柴守礼,就是柴荣的父亲;柴守礼有一个妹妹,就是柴荣的姑姑。这位柴姑娘在少女时期就进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后宫,但后来被遣散归家。父母接她回家时,不巧遇到了暴风雨,一家人被迫滞留在一家旅店。
住店期间,柴姑娘邂逅了一个衣不蔽体、不修边幅的军校。她只看了对方一眼,就决定嫁给对方。
对此,柴姑娘的父母自然强烈反对。老爷子生气地说:“你好歹曾是皇帝的女人,即便回家,也得嫁给节度使级别的人物,为何要嫁这种人?”
可柴姑娘很有主见,她非嫁不可。
老两口拗不过女儿,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于是两个年轻人直接就在旅店成了婚。
这桩婚姻并不被人看好,毕竟男方只是一个低级军校,没钱没权,还喜欢打架斗殴。但柴姑娘坚信自己的眼光,她相信这个落魄汉子将来必有发达之日。
柴老爷子这回算是看走了眼,他都能知晓孙子做皇帝的天机,却看不出这个穷女婿才是柴家真正的贵人。如果不是他,自己的孙子绝对不可能当上皇帝——这个军校,就是郭威。
柴荣自幼便跟随姑姑柴氏生活,是个老实听话的好孩子,很受姑姑、姑父的喜欢。正巧郭威和柴氏婚后多年无子,干脆就把柴荣收为养子,从此改叫郭荣。
郭威还没发达时,好饮酒、爱赌博,不拘小节,也不会理财,日子过得很是拮据,因此家庭生活的担子就落到了年幼的柴荣身上。
柴荣十分聪明,也很勤奋。他用稚嫩的肩膀努力挑着养家这份重担,悉心计划着家庭的开支用度。为了贴补家用,柴荣甚至不远千里到江陵去贩卖茶叶。柴荣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勤勉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史书记载柴荣“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柴荣年纪轻轻就承担了生活的重担,早年的生活磨砺培养了他果敢、独立和敢于担当的性格特质;外出贩茶经商的历练让他熟悉了人情世故、社会百态。更重要的是,柴荣能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和时政利弊,这对他治国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肉食者永远不可能拥有的宝贵经验。
付出总有回报。多年后,郭威成了朝廷的高级官员,并给柴荣安排了一份正式工作——他让这位养子追随自己,不离左右。
郭威率兵平定三镇叛乱时,柴荣随军征战,参赞军务;郭威镇守邺都时,柴荣随之前往,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柴荣是郭威最为信任的人。
彼时的柴荣春风得意,但不久后的惊天巨变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留在汴京的郭家老小悉数被杀,无一幸免,包括柴荣的妻儿。
巨大的打击让柴荣悲痛欲绝,他想随郭威一起杀回汴京,手刃小人,报仇雪恨,但郭威决定让他留守邺都——邺都是自己的后方,必须让完全信得过的人驻守。
郭威登基后,把柴荣调到澶州,任澶州刺史、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想让柴荣在地方上好好锻炼一下,以便将来委以重任,托以大业。
镇守澶州期间,柴荣一抓政事,勤于民生,为政清肃;二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盗不犯境,路不拾遗;三抓城市建设,亲自设计,规划布局,整修设施,拓宽街道。短短一年,柴荣就使得澶州的城市面貌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用实际成绩证明了自己完全能够独当一面。
953年正月,郭威将柴荣召入汴京。三月,郭威授柴荣开封府尹兼功德使,封晋王。
五代时期,凡宗室封王且任开封府尹者,基本就是皇储人选,柴荣的继承人身份就此确定了下来。
此时的柴荣开始组建藩邸班子,他第一时间把赵匡胤招至麾下,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当时,赵匡胤刚刚因功被拜为滑州兴顺副指挥使,尚未就职便转到开封府,虽然不是提拔,却当上了柴荣的侍卫亲军将领,成了皇储身边的亲信,这显然更有发展空间,一旦柴荣登基,他就是从龙之臣,再有了三五件功劳,他日便可青云直上。
954年一月,郭威任命柴荣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掌控军权。不久,郭威驾崩,柴荣受遗诏于灵前即位,是为周世宗。
郭威的时代结束了,属于柴荣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