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导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人类社会先进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奉者、坚强捍卫者、大力实践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积极弘扬者、努力践行者。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坚持批判性地继承,创新性地弘扬,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如何根据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中,坚持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统一、如何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如何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协调、如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如何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相融合,是需要深入研究、系统回答和有效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尤其是如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系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对比理论界、学术界研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已有成果和状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一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指导思想,必然也是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概念的唯物史观分析,关于文化的被决定性与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反作用及其意义、文化的批判扬弃与发展的基本理论,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观基础和价值观指引。

二是深化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思想,去糟取精、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前提和焕发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洋为中用、兼收并蓄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补充。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是创新性地阐发了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1)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必须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科学认识“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逻辑、“文化”与“美好生活”的内在关系、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2)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必须赋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以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时代选择,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承载的永恒精神价值。

(3)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必须服务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提出了新要求。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世界多样性文明的交流互鉴。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必须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和永恒魅力。

(5)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提出了新要求。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对当今世界发出的时代呼声和关乎世界命运的重大提案,不仅包含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向度、全球治理向度,也包含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向度和文明向度。在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但要有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而且应当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要有应有的文化担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惠及全人类。

四是深入论述了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指针。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文明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历史根基,关键是要做到“四个讲清楚”[1],重点是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即“两创”原则,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指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要充分体现两者的实践要求,构建科学的传承体系,服务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五是深入批判了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错误思潮。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总体上是科学的,但是也不可否认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倾向乃至错误思潮。例如,既有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评价标准带来的“全盘西化论”“普世价值论”“中华帝国论”等,又有以极端保守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以儒代马论”,还有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而盲目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以马废儒论”等,需要深入批判。

(1)深入批判了“全盘西化论”。关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自近代以来就成为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时代命题、政治命题和文化命题。全盘西化思潮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从其提出至今不绝于耳,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新闻自由论等思潮,与“全盘西化论”可谓一脉相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其花样不断翻新,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全盘西化论”的实质是西方化、美国化、资本主义化,中国文化自卑是“全盘西化论”形成的重要根源。“全盘西化论”在根本上是一种错误思想,认为全球只有一种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化只有一种发展道路,那就是资本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深入批判了“普世价值论”。“普世价值论”是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兴起,西方国家在西方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宣扬“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理念,并把它向全世界推销的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是一套为西方国家称霸全球服务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思潮。“普世价值论”的思想基础是“西方中心论”,是基于对中国愚昧落后的判断。“普世价值论”与“全球化”思潮紧密相连,体现了资产阶级伪善的“人性论”,在实质上与“全盘西化论”也是一脉相承的,反映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和意志,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普世价值论”在中国的传播,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一种比拼。由于“普世价值”极易与人类“共同价值”相混淆,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厘清“普世价值论”的本质,深刻认识和批判其渗透带来的文化危害。

(3)深入批判了“中华帝国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华帝国论”逐渐成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国际政治领域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错误思潮。“中华帝国论”在实质上是西方国家以一种“帝国思维”来套解中华文化、以部分历史曲解中华民族历史的错误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华帝国论”是“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论”等错误论调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华帝国论”的实质是西方国家为应对逐渐崛起的中国对中华文化进行的“污名化”,企图引导、控制中华文化的话语导向,其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崛起。西方国家之所以鼓吹中国传统文化的“帝国”基因,意在曲解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威胁论”、中华民族是“黄祸论”等错误认识来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的现实,我国应高度警惕西方宣传“中华帝国论”的潜在危险。

(4)深入批判了“文化复古主义”。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不仅存在一种“全盘西化论”,而且同时也存在一种“文化复古主义”,亦可称为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如果说“全盘西化论”是一种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调,那么“文化复古主义”则是一种全面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西方文化的论调。“文化复古主义”尽管几经反复,但其影响力持续百余年,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我国许多领域,影响新时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国文化自负是“文化复古主义”的重要根源。“文化复古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和狭隘的民族文化优越论,是一种文化上的历史倒退,但同时又具有复杂性。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绝不是文化复古。

(5)深入批判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儒化”马克思主义,试图让儒家文化取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以马废儒论”,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纯粹的、彻底的,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相结合,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被儒家文化所“儒化”、淡化和稀释,甚至被儒家文化取代。“以儒代马论”在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历史倒退,“以马废儒论”则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脉。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既定条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补充,实现“马中西”的综合创新则是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