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16.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
- 重生后,她带家人走向辉煌
- 有点呆的阿玥
- 1179字
- 2025-04-19 00:21:11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便到了大一的末尾,期末考试快到了。
江月这一世不再像曾经那样一心玩乐,在不断的学习中,她的经验与想法也愈发成熟。对于期末考试的到来,她是丝毫不紧张的。真正令她紧张的是接下来的创新大赛……
金融系的创新大赛上,江月团队的“记忆信托基金”方案引发热议。
他们将竹筒收录的每个故事转化为不可分割的数字权益,投资者认购后可定期收到对应记忆节点的更新,从1950年代的课堂钟声到2020年代的实验室数据,所有收益都用于非遗传承人与山区儿童的结对计划。
“这不是冰冷的金融产品,”江月指着全息投影里旋转的竹筒模型,“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时光的守竹人。”
冬至前夜,江月接到张婆婆的视频通话。火塘边堆着新收的竹筒,老周留下的修复仪旁多了台3D打印设备,正在将扫描的藤纹转化为可穿戴的智能饰品。
“城里的娃娃说,戴着这个能梦见奶奶编竹篮的声音。”张婆婆举起成品,银簪在火光下闪过,映得背后晒谷场的平板电脑格外明亮——竹隐村的年轻人正在用AR技术,将每个竹筒订单转化为虚实交织的乡愁地图。
跨年晚会的全息舞台上,江月看见自己设计的“时光竹筒墙”缓缓升起。她心中的自豪感油然升起,这时她参与设计完成的作品!
每个竹筒里都封存着校园记忆站收录的故事,当她扫描自己的指纹时,父亲当年在山区小学教书的影像突然浮现,背后的黑板上,1998年的粉笔字与2025年的全息板书重叠成奇妙的光影。
李浩然抱着胶片机从侧幕走出,镜头对准墙面时,所有竹筒同时亮起,像一片永不熄灭的火塘。
寒假回到竹隐村,江月发现晒谷场多了排玻璃温室。
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型设备,将竹筒的扫描数据与植物生长周期结合——老辈人编竹器时的心跳频率,居然被转化为促进竹苗生长的声波。
张婆婆摸着新出土的斑竹,忽然从围裙里掏出个布包:“你爸当年寄给我的信,我都让修复仪转成数据刻在竹节上了。”
月光漫过竹林时,江月躺在竹床上听着智能手环里的新提醒。金融系的导师发来消息,“记忆信托基金”即将迎来首批机构投资者;新闻传播的教授则兴奋地说,教育部门计划将竹筒技术纳入传统文化必修课程。
她摸出裤兜里的竹筒挂饰,指尖划过张婆婆新刻的纹路,忽然明白这个承载着篝火、藤纹与掌纹的器物,早已不是简单的科技产品。
远处的物流车又亮起尾灯,这次载的不是成品竹筒,而是整套可移动的扫描设备。年轻的创客们正准备奔赴下一个古村落,就像当年的解放军战士背着搪瓷杯走遍深山。
江月知道,在某个城市的高楼里,某个孩子正对着竹筒说出想对山区朋友说的话,而千里之外的竹隐村,张婆婆的修复仪又开始扫描新的藤纹,让七十年前的篝火,在数字时代的星空中,继续噼啪作响。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爬上竹梢,江月打开笔记本,在“新闻传播”与“金融的课程表之间,郑重写下新的选题:《竹节上的区块链:当非遗记忆成为流动的星河》。
窗外,竹影摇曳,正如时光的长河,在传统与现代的河道里,奔涌向前,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