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10.新闻是照见现实的光,金融是托举光的手

江月盯着手机里的照片,父亲鬓角的白发在台灯下泛着银光,那个总在报表上画草莓的男人,此刻正对着她初中时的手抄报出神。

头条标题旁,父亲用红笔添了句批注:“你妈妈修胶片时总说,划痕是光的签名。”

她忽然想起母亲修复奶奶磁带时的模样——用镊子夹起比发丝还细的磁粉,像对待最珍贵的珠宝。

“小李,把大巴山非遗传承人名单发我。”

江月抬头时,眼底还映着照片里的温暖,“我们需要统计‘千结竹’技法的手艺人,尤其是能编竹筒的。”

她翻开奶奶的战地账本,在1953年3月的补给路线旁画了个星号,“当年奶奶换竹筒的村子,现在应该属于藤编非遗保护区。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这个非遗保护区去做一些事儿…”

这时,纪录片导演林薇突然轻呼:“我想起来了!去年在大巴山拍的素材里,有位张婆婆能编会‘说话’的竹筒——她在竹节里嵌铜铃,摇晃时会发出不同音阶,用来给进山的猎人指路。”

她快速滑动手机相册,找出段模糊的视频:皲裂的手掌在竹筒内壁刻下简易地图,铜铃随着编织动作叮当作响,

“如果把NFC芯片藏在铜铃里,扫描时不仅能听故事,还能触发当年的战地音效。”

技术总监老周眼睛一亮,直言道:“这真是一个好方法!对了,王老爷子给的胶片里,有段1952年的战场环境音,混着胶片转动声和篝火噼啪声。可以做成动态音效库,让每个竹筒的故事都有专属背景音。”

他指着设备接口的红绳结,“就像苗族的‘连亲结’,每个结代表一次连接,我们让数字藏品也有‘声音指纹’,虽然藏品可能相同,但声音却独一无二。”

李宁远的计算器终于停在盈利平衡点:“政府的非遗扶持资金审批通过了,文化和旅游部特别注明,‘时光竹筒’项目符合‘活态传承’示范标准,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渠道。”

他推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是申报材料里的配图——奶奶的战地账本与现代卫星终端并排,中间是老篾匠编织竹筒的手,“他们说,这是用金融思维保护文化遗产,比单纯的补贴更有示范意义。当然,在过程中补贴也会更多一点。”

江月忽然想起她的父亲在她双学位申请表上的批注:“新闻是照见现实的光,金融是托举光的手。”

她起身走到大屏的投影前,将奶奶1953年的补给路线与现代物流节点重叠,每个竹筒图标都开始闪烁微光——那是技术部刚植入的定位系统,能实时显示设备的工作状态。

“或许我们可以将技术部的定位系统与此相结合,”江月突然开口,沉声说道:

“刚好江氏最近新研发了定位系统,据我了解,测试已通过,确定安全且误差极小,我们可以短期试用一下,”她的眼中闪着狡黠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