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补益气血膏
疲乏困顿方
【处 方】 酥、白蜜、油、糖、酒各2000ml。
【制 法】 上5味药,混匀后微火慢煎,合于铜器中,微火煎20沸,下之,准7日7夜,服之令尽。
【功 效】 补益气血。
【适应证】 用于诵读劳极,疲乏困顿。
【用 法】 每次服2匙,每日4次。
【禁 忌】 实证不宜服,忌生冷。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内补当归建中膏
【处 方】 当归200g,芍药、生姜各300g,甘草100g,桂心150g,大枣20枚。
【制 法】 将上6味药切碎,水煮滤汁,如此3遍,再将药汁混匀后浓缩,若人虚甚,加入饴糖300g收膏;若失血过多,血流不止,则加入生地黄300g同前药煎,阿胶100g待药液浓缩后加入收膏。
【功 效】 大补气血,缓急止痛。
【适应证】 用于治疗妇女产后形体瘦弱,短气乏力,皮肤枯槁,肌肉消瘦,腹中绞痛,食欲不振等症。
【用 法】 视病情轻重,不拘量,不拘时服用。
【禁 忌】 实热、湿热型腹痛不宜服。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代参膏
【处 方】 嫩黄芪、当归身各25g,肥玉竹50g,化州橘红15g。
【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将所滤药液混匀浓缩为膏。
【功 效】 大补气血。
【适应证】 主治气血亏虚。
【用 法】 每日3次,每次10g,开水调服。此方可代参用。
【来 源】 《验方新编》。
卫生膏
【处 方】 人参、枸杞子、怀牛膝、天冬(去心)、麦冬(去心)、龙眼肉、鹿角胶、梨胶、霞天胶各500g,黄芪(蜜炙)、熟地黄、炼蜜各1000g,五味子600g,羊(或牛)骨胶、龟甲胶各400g。
【制 法】 将人参、枸杞子、怀牛膝、天冬、麦冬、龙眼肉、黄芪、熟地黄、五味子切碎,水浸后慢火煎煮,纱布滤取药汁,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汁混匀,慢火浓缩,再下入余药,搅拌均匀,收膏即成。
【功 效】 益气养血,补益肝肾。
【适应证】 主治五劳七伤,以及一切远年痼疾。
【用 法】 开水或酒化服15g,早晚各1次。
【来 源】 《惠直堂经验方》。
小鹿骨煎
【处 方】 鹿骨1具,枸杞根1000g。
【制 法】 将鹿骨、枸杞根分开煎煮,分别滤汁3遍后再混匀浓缩。
【功 效】 填精补肾,益气养血。
【适应证】 治一切虚羸。
【用 法】 每次服2匙,每日3次。
【禁 忌】 实证不宜服。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犊髓全阳膏
【处 方】 小牛犊儿(未食草者,产八日宰,遍捋去毛,开破洗净,肚肠全体不遗,大锅炖煮)1只,黄芪(刮净皮)500g,官桂、良姜、陈皮、甘草(以上各切碎)、川椒(去白)各200g,食盐50g,好酒1000ml。
【制 法】 将上药并酒同入锅内,慢火熬至肉烂如泥,取骨捶髓,再入煎煮尽化,滤去肉、骨、药,但存稠汁,待冷用瓷器盛,冰箱保存。
【功 效】 健脾开胃,补益气血。
【适应证】 凡体气虚弱,动感疾病,羸瘦少食,似无大害,积久可忧,不惯服药者用之。
【用 法】 凡遇吃饭、面食诸物,即取肉汁,任意调和食用,以尽为度。
【来 源】 《奇效良方》。
治男子风虚劳损,兼时气方
【处 方】 甘草500g,石斛、防风、肉苁蓉、山茱萸、茯苓、人参、山药各200g,桂心、牛膝、五味子、菟丝子、巴戟天、川芎各150g,地骨皮300g,丹参100g,胡麻1000g(煮取汁),牛髓1500g,生地黄汁500g,生姜汁500g,白蜜1500g,麦冬汁1500g。
【制 法】 将前16味药切为细末,水煮滤汁,煎取3遍,将汁液混匀浓缩,再放入胡麻汁、牛髓、生地黄汁、生姜汁、白蜜、麦冬汁,熬如饴糖状即膏成。
【功 效】 祛风除湿,补益气血。
【适应证】 用于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寒气搏于血气,血气不能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
【用 法】 每次服1匙,酒化服。每日2次。
【禁 忌】 实证不宜服。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治羸瘦膏煎方
【处 方】 羊肝1具,羊脊膂肉1条,陈曲末250g,枸杞根5000g。
【制 法】 将枸杞根切为细末,煎煮3次,滤取药液混匀,再将羊肝、羊脊膂肉切细,与陈曲末放入药液中煮,再入葱、豉、盐如熬汤法,待稠如饴糖时即成。
【功 效】 益气养血,润泽肌肤。
【适应证】 用于身体瘦弱,气短乏力,颜面无泽等症。
【用 法】 随意食之。
【禁 忌】 实证不宜服。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地黄小煎
【处 方】 干地黄末1000g,胡麻油500g,蜜2000g,猪脂1000g。
【制 法】 以上4味铜器中煎,令水气尽,即膏成。
【功 效】 益气养血,补益肝肾。
【适应证】 用于五劳七伤,身体瘦削者。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实证不宜服。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当归膏(出自《古今医统大全》)
【处 方】 当归(酒洗)700g,炒芍药400g,生地黄(酒洗)250g,薏苡仁(糯米炒去粉)、炒白术各500g,茯苓300g,莲肉(去心)、炒山药各250g,生晒参150g,炙甘草75g,陈皮、枸杞子各200g。
内外俱热如蒸者,加青蒿汁100g,银柴胡50g,胡黄连25g;内热蒸者,加地骨皮10g,牡丹皮100g,知母50g,香附子50g,乌药、延胡索各100g;男女胃脘痛者,加草豆蔻50g;寒者,加肉桂50g;虚火阵阵作痛,加炒黑山栀仁25g;头昏目晕者,加天麻、钟乳粉各100g;头虚痛者,加大川芎200g;咳嗽,加川贝母150g,紫菀、五味子各50g;肺热者,加麦冬150g,天冬、桔梗、百部各50g;足膝软弱或酸者,加牛膝200g,石斛100g;腰背痛者,加制杜仲300g,橘核仁50g。
【制 法】 将上药切碎,水浸后煎煮,纱布滤去药渣,如此3遍,再将所滤药液加热浓缩,下入蜂蜜,收膏即成。
【功 效】 补益脾胃,益气养血。
【适应证】 用于脾胃虚弱。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实证不宜。
【来 源】 《古今医统大全》。
通经膏
【处 方】 全当归250g,酒川芎、苍术、熟地黄、乌药、半夏、大黄、酒白芍、制附子、吴茱萸、桂枝、红花各100g,羌活、独活、防风、党参、黄芪、白术、山茱萸、白芷、细辛、荆芥穗、秦艽、制厚朴、青皮(醋炒)、陈皮、枳实、苏木、生香附、炒香附、生五灵脂、炒五灵脂、生延胡索、炒延胡索、生蒲黄、炒蒲黄、莪术(醋炒)、三棱(醋炒)、姜黄、威灵仙、草果、山楂、麦芽、神曲、槟榔、制天南星、杏仁、桃仁、菟丝饼、蛇床子、制杜仲、续断、熟牛膝、车前子、泽泻、木通、炙甘草、甘遂(煨)、葶苈、黑牵牛子(炒黑)、巴仁、益智、八角茴香、制川乌、五味子、高良姜、远志肉(炒)、黄连、炮穿山甲、炒木鳖仁、蓖麻仁、柴胡各50g,炒蚕沙、飞滑石各200g,发团100g,皂角80g。
生姜100g,葱白、韭白各50g,大蒜头、桂枝各200g,槐枝、柳枝、桑枝各400g,凤仙(全株)、菖蒲、干姜、炮姜、白芥子、艾叶、川椒、胡椒、大枣各50g,乌梅25g。
【制 法】 两方共用油12000g,分熬丹收。再入雄黄、枯矾、官桂、丁香、木香、降香、乳香、没药、砂仁、轻粉各50g,牛胶200g(酒蒸化)。俟丹收后,搅至微温,以一滴试之,不爆,方下。再搅千余遍,令匀,愈多愈妙。勿炒珠,炒珠无力,且不粘也。
【功 效】 温经散寒,养血通经。
【适应证】 用于血虚有寒,月经后期;或腹中积冷,临经作痛;或兼寒湿带下;或经闭,久成痞满肿胀之证。凡欲通者并宜之。
【用 法】 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脐下,兼贴对脐、两腰等处。
【禁 忌】 严禁内服。
【注 意】 方中川乌、附子、半夏、天南星、甘遂、雄黄、轻粉有毒。此方量大,可以适当按比例减少剂量。
【说 明】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禁止穿山甲入药,可选择蜈蚣、全蝎、地龙及植物药三棱、莪术进行替代。
【来 源】 《理瀹骈文》。
蜜饵
【处 方】 白蜜2000g,胡麻油500g,腊月猪脂肪、干地黄末各1000g。
【制 法】 上4味药,搅拌混匀,微火慢煎,令水气尽,药液如膏状即成。
【功 效】 补益气血。
【适应证】 用于体虚乏力,身体羸瘦,面色萎黄,纳差,女子月经量少等症。
【用 法】 每次吃1匙,每日3次。稍加,以知为度,久服肥充益寿。
【禁 忌】 实证不宜服。
【来 源】 《千金翼方》。
琼脂膏
【处 方】 生地黄(鲜者10kg洗净,细捣取其汁去渣)2000g,鹿角胶500g,酥油500g,白砂蜜(煎1~2沸,掠去面上沫)1000g,生姜(捣取其汁)100g。
【制 法】 先以武文火熬地黄汁数沸,以绢滤,取净汁,又煎20沸,下鹿角胶,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成膏,以瓷器取贮。
【功 效】 补血养血,益气祛风。
【适应证】 治血虚皮肤枯燥,消渴等证。
【用 法】 每次服2~3匙,空心温酒调下。
【禁 忌】 实证不宜。
【来 源】 《医学正传》。
天地煎
【处 方】 天冬(去心)100g,熟地黄50g。
【制 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 效】 滋阴养血。
【适应证】 治心血燥少,口干咽燥,心烦喜冷,怔忡恍惚,小便黄赤,或生疮疡。
【用 法】 每次服100丸,不拘时用人参煎汤送下。
【禁 忌】 属湿热证者勿用。
【来 源】 《奇效良方》。
宁心膏
【处 方】 党参、酸枣仁各150g,朱砂、乳香各30g,薄荷60g。
【制 法】 上药除朱砂以外加水煎煮3次,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最后加蜂蜜,朱砂收膏即成。
【功 效】 宁心安神,补血养阴。
【适应证】 用于心火偏亢,阴血不足之证。
【用 法】 空腹服用,每次1汤匙。
【禁 忌】 实证不宜。
【注 意】 朱砂有毒,剂量不宜过大。
【来 源】 《普济本事方》。
龟背方
【处 方】 麻黄、枳壳、芍药各10g,桂心、独活、防风、大黄各20g。
【制 法】 上药切碎,水煮滤汁,如此3遍,将所滤汁液浓缩,加入蜂蜜收膏。
【功 效】 祛风散寒,行气活血。
【适应证】 小儿龟背。
【用 法】 米饮调下。
【注 意】 不宜过量服用。
【来 源】 《保童秘要》。
石斛地黄煎方
【处 方】 石斛200g,生地黄汁4000g,人参150g,桃仁250g,桂心100g,甘草200g,大黄400g,紫菀200g,麦冬1000g,茯苓500g,白酒4000ml。
【制 法】 上药除生地黄汁和白酒外共为细末,合入生地黄汁、白酒,放入铜锅中,炭火上熬,放入鹿角胶500g,熬至药液减半,再放入饴糖1500g、白蜜1500g和调,慢火煎至膏成。
【功 效】 补气活血,滋阴温阳。
【适应证】 用于妇女形体瘦弱,动辄气短,胸胁满闷等症。
【用 法】 饭前服半匙,酒化服,每日3次。
【禁 忌】 实证不宜服。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
填骨万金煎
【处 方】 生地黄汁1000g,甘草50g,阿胶、肉苁蓉、麻子仁各50g,桑白皮40g,麦冬、干地黄100g,石斛75g,牛髓150g,白蜜500g,清酒4000g,大枣15枚,当归70g,干漆100g,蜀椒20g,桔梗、五味子、附子各25g,干姜、茯苓、桂心各40g,人参25g。
【制 法】 将上药(生地黄汁、阿胶、牛髓、白蜜除外)切为细末,浸于清酒内,微火慢煎,滤取汁,下入生地黄汁、阿胶、牛髓、白蜜,浓缩如饴糖状即成。
【功 效】 补气养血,温肾散寒。
【适应证】 用于内劳少气,寒疝里急,腹中喘逆,腰背疼痛等症。
【用 法】 每次服1匙,每日3次。
【禁 忌】 实证不宜服。
【来 源】 《备急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