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病

外感病发生取决于邪毒与正气两个方面,是机体内外生态平衡状态的破坏。

一、发病条件

中医对外感病,尤其是疫病的发病条件有较完善的认识。

(一)传播途径

外界邪毒依附于风、水、食物、动物、病人物品等传播。

1.随风传播

邪毒弥散于空气则随风传播,携带邪毒的空气称“恶气”。《汉书·食货志下》云:“古者天降灾戾。”颜师古注:“戾,恶气也。”《伤寒翼·商瘟疫非六淫之邪》云:“盖六淫之邪、不正之气,必触冒之而始病。至于厉气之来,从天而降,杂于雾气之中。”

2.寄附动物

中国早于西方认识到动物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山海经》云复州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中山经》)。自然界的毒邪随空气进入动物体内,气候异常变化又诱发动物体内生态失衡而导致毒邪内生,从而使动物携带许多毒邪。若为携带毒邪的动物所伤或生食携带毒邪的动物食品则生病,《温疫汇编》云:“忆昔年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死者。”

3.依附器物

《走马急疳真方》云:“外染者,衣服不洁,传染而得。”外界致病物质可附着于食物、水、服饰、器具等传播疾病,接触则发病。

(二)侵淫途径

外界邪毒主要从皮肤肌腠、官窍侵淫机体。

1.腠理玄府

腠理(玄府)是体内外气态与液态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腠理疏松,汗出当风,淋雨涉水,露宿受风,或被携带邪毒的蚊虫叮咬,或接触病人生活用品与病人的痰涎粪尿等,则邪毒由腠理入而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温病正宗》曰:“鼠疫,亦有由皮肤刺伤,或死鼠之蚤咬伤而传染者,则皮肤既伤,乃疫毒与伤处血液相接之故。”《杂病广要》云:“气虚腹馁,最不可入劳瘵者之门吊丧问疾,衣服器用中皆能乘虚而染触。”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合皮毛,咽喉为其系,邪毒从皮毛肌腠入多犯肺系,导致肺失宣肃、咽喉不利,表现为恶寒发热、咽喉痛痒、咳嗽咯痰等。蚊虫动物叮咬常直接破坏肌肤腠理、络脉,导致腠理、络脉开合失常和营卫失和,常见恶寒或不恶寒、发热、皮疹、溃疡等。

2.口鼻

口鼻与肺相通,弥散空气中的邪毒和病人排出的浊气、痰涎、粪尿等秽浊物经口鼻吸入致病。《解围元薮》云:“遇恶疾之人,闻其污气,或对语言,而病患口内之毒气,冲于无病患之口鼻,直入五内则发为病。又如恶疾人登厕之后,而虚弱人或空腹人随相继而圊,则病患泄下秽毒之气未散冲上,从无病人口鼻直入于脏腑。”咽喉下连肺胃,邪毒从口鼻入导致肺胃气机不利,表现为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咯痰、恶心呕吐、纳呆食少、脘腹不适、腹泻等。

食物食器被毒邪污染则毒邪随食物从口入致病,古称食注。《诸病源候论》云:“人有因吉凶坐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以其因食得之,故谓之食注。”哺乳期婴儿,母病而乳汁携带邪毒,或乳房被邪毒污染,则因喂养导致毒邪内侵致病。饮食携带邪毒从口入导致肝胆脾胃气化失常,表现为胁腹胀满疼痛、纳呆食少、恶心呕吐、腹胀疼痛、腹泻、下痢等。

3.二阴

前后二阴是与外界接触的重要官窍,久居湿地或裤服污染不洁,或厕所毒气弥漫,或男女交媾不洁,则邪毒从二阴入致病。《圣济总录》云:“凡伤寒大病之后,气血未复,若房事太早,不特令病患劳复,因尔染易,男病传女,女病传男,犹转易然,故名曰阴阳易。”阴阳易实际上是性传播。肾合膀胱,开窍于二阴,从二阴入常循尿道上犯于肾和膀胱、女子胞、精室,导致肾、膀胱、胞宫、精室产生疾病,表现为尿热黄赤、尿血、尿浑浊,二阴瘙痒、红肿溃烂,女子带下黄赤,男子精浊、精血、茎痛。

(三)流注途径

《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云:“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淫奕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中医称邪毒从外侵淫体内组织器官为流窜、转注、流注。流注以由腠理(玄府)-络脉-三焦-膜原组成的膜府系统为通道,外邪由肌肤、官窍经膜府系统流窜脏腑。《灵枢·百病始生》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重订通俗伤寒论》云:“在外之邪必由膜原入内,在内之邪必由膜原达外。”

(四)正气虚弱

正气指人体适应与耐受自然环境变化及抗御外界邪毒的能力。正气虚弱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劳累过度或饥饿无度,或房事耗散淫失,或情志内伤,则适应性、耐受性和抵抗力低下,邪毒乘虚而入致病。《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正气强盛则邪毒可被御遏,可不发病或过时而发,或病情较轻。

(五)体质因素

体质是指个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受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禀赋不足或年幼正气未充,或年老体衰,则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耐受力及抗御邪毒的能力下降,易感邪毒。体质不同则对某些邪毒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不同。《灵枢·论勇》云:“其皮薄而肉不坚……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

二、发病形式

外感病有即发和伏发两种发病形式。

1.即发

即发指感染邪毒后立即发病,多因邪盛(邪毒兼夹、致病力强)所致,初起正邪交争明显,表现出典型临床症状。

2.伏发

伏发指过时而发,又称伏邪发病,指感染邪毒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病,病先由邪毒所伏之处而发,然后流注体表及其他脏腑组织。王叔和《伤寒例》提出“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的伏邪温病说。此后,伏邪温病说在很长时期内是温病主流学说。但有医家对伏邪温病持否定意见,刘松峰《松峰说疫》认为“晚发之说,更属不经。夫冬月寒疠之气,感之即病,那容藏于肌肤半年无恙,至来岁春夏而始发者乎?此必无之理也。”王玉生在《辽宁中医杂志》1995 年3 期上发表了《“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非伏气论》,李致重2002 年7 月在《国医论坛》发表《温病新感与伏邪说探源》,认为伏邪说属于思辨性东西,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应从教材中删除。我们认为伏发与即发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外感病发病规律,邪毒微(邪毒单一、致病力弱)或正气能抑制邪毒时则邪毒内伏膜府系统,感染之初正邪交争不明显,不立即产生典型病理反应和表现出典型症状。但邪毒内伏仍损伤机体,这种状态称为隐潜证、潜在证、微观证,遇到起居失宜、气候异常或饮食、劳倦、情志内伤,或邪毒损伤正气到一定程度后则产生典型病理反应和表现出典型症状体征。有些感染性疾病具有数天至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潜伏期,故将有潜伏期的感染性疾病归于伏邪发病,可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诊疗水平。

三、人群特征

外感病有单发与染易两种人群特征。

1.单发

单发指仅发生于单个个体的取决于个体体质及行为的外感病,在同一环境下,只有体质虚弱或调摄失当者发病,与之接触不会发病。单发包括反应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反应性疾病与体质相关,主要是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耐受性差,因气候变化导致生理功能异常,相当于西医过敏性疾病、气象性疾病。单发感染性疾病主要由正虚不耐邪毒所致,相当于西医普通感染性疾病。

2.染易

《内经》称疾病传播扩散为“染易”,以群体聚集性发病、症状相似为特征。《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莫枚士《研经言》:“时气病有易也……染于人曰易病。”染易常在气候极端异常条件下发生,多因极端气候导致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变异为毒所致。《素问·刺法论》云:“天地迭移,三年化疫”“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染易呈季节性、地域性,故称“时行”“天行”。“染易”又称“注”,必须有接触史,《诸病源候论·死注候》云:“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与死者相似,遂至于死,复易傍人,故谓之死注。”